医用高等数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E) 1

计算机基础 7

大学英语(基础I) 13

医用无机化学C 16

医用有机化学C 21

细胞生物学B 32

医学遗传学 38

组织胚胎学 45

生理学 57

人体解剖学D 71

程序设计C语言 78

程序设计(VFP) 87

大学英语(基础II) 95

医用分析化学 98

医学生物化学 103

诊断学基础 120

物理化学C 131

慧鱼创新课程 137

大学英语(提高I) 139

内科学概论 142

病理生理学 146

病理学C 155

医学免疫学C 162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174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181

生物信息学概论 185

药理学D 189

环境医学 206

流行病学 211

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践 216

大学英语(提高II) 219

外科学概论 222

医学微生物学A 229

医用统计学 235

临床免疫学检验 245

临床输血学 256

脱落细胞 263

医学传感器和检测技术 265

卫生检验学 271

干细胞与血液成分制备 275

预防医学 278

寄生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281

卫生毒理学B 286

基因治疗(英语) 292

非编码RNA及其基础与临床研究 294

法医学 298

临床检验学B 30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309

临床输血学检验 323

检验核医学 340

创业管理B 364

创业人生B 373

医学伦理学 380

临 床 酶 学 385

医学法学 389

医学科研方法A 411

干细胞与肿瘤 415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技术 418

自由基医学 421

芯片技术与医学检验 425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429

临床血液学检验 437

重大疾病临床检验综合诊断(讨论) 441

检验仪器与实验室管理学 443

卫生微生物检验 446

医学沟通学 458

医学检验及转化医学 462

第二部分 实验(上机)教学大纲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 464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Ⅱ) 467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II) 469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V) 473

第三部分 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

化学类综合性实验(Ⅰ) 476

化学类综合性实验(Ⅱ) 478

机能学综合性实验 480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 482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I) 484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II) 486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V) 488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491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E)

Advanced Mathematics(E)

课程编号:01310140

学 分:5

学 时:75(其中:讲课学时:63 习题课学时 :12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物理

适用专业:医学专业、药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专业等

教 材:《医学高等数学》,乐经良,祝国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医用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医学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运算技能在医学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概率等基本概念;

2. 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

3. 这些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特别是在医学类问题中的简单应用。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 函数与极限

1、教学内容

(1)函数的概念,函数的特性,复合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图形。

(2)数列极限的定义,收敛数列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的左右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3)函数连续的定义,间断点及其分类,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最小值定理,零点定理和介值定理)

2. 基本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6)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

(10)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1)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极限的各种计算方法以及函数间断点的判定与分类。

(2)难点:极限概念的理解以及等价无穷小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

(二)导数与微分

1、教学内容

(1)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高阶导数的概念,初等函数的一、二阶导数的求法,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二阶导数的求法;微分的定义,微分的运算法则(含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2)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用导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极值概念及其求法,简单的最大值最小值应用问题,用导数判定函数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水平与垂直渐近线,函数作图。

2. 基本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3)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4)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5)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6)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7)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8)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并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9)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近线)。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10)会用罗必塔(L 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3、重难点:

(1)重点:导数与微分概念的理解及导数各种计算方法,导数在求函数极值与最值中的应用,以及导数在判断函数单调性曲线凸凹性中的应用。

(2)难点:复合函数的求导法,隐函数的求导法。洛必达法则的应用,运用中值定理及推论证明相关题(包括不等式证明,方程根的唯一性以及导函数根的存在性等)。

(三 )不定积分

1、教学内容

(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定义,不定积分的性质及基本积分公式。

(2)不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类换元积分法,以及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积分,简单无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简介。

2、基本要求:

(1)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并会运用性质和各种积分方法计算不定积分。

(3)会求简单有理函数的积分,了解一些常见的不能积出来的不定积分。

3、重难点:

(1)重点:不定积分的各种基本积分方法及应用。

(2)难点:不同积分方法对应的基本题型的特点。

(四)定积分及其应用

1、教学内容 :

(1)定积分的定义及性质。

(2)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斯公式。

(3)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4)反常积分的概念。

(5)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平面图形面积,旋转体体积等。

2、基本要求: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与积分上限有关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3)掌握牛顿-莱布尼斯公式以及在定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4)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

(5)掌握用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

3、重难点:

(1)重点: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计算与在几何上的应用,奇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定积分性质的应用等。

(2)难点:积分上限函数导数应用,定积分的两种积分法在解决特殊定积分中的应用。

(五)常微分方程

1、教学内容 :

(1)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微分方程的定义、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

(2)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

(3)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pic]型。

(4)高阶线性微分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用微分方程解简单的医学方面的应用问题。

2、基本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方程和伯努利(Bernoulli)方程,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方程的思想,会解全微分方程。

(4)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pic]。

(5)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了解高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7)会求一些特殊非齐次项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

(8)会用微分方程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和物理问题。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两类基本的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以及可转为这两类方程的齐次方程及伯努利方程的解法。掌握可降阶的三种高阶微分方程,以及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解法。

(2)难点:微分方程类型的确定,以及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特解形式的确定。

(六)概率论

1、教学内容:

(1)随机事件的概率,样本空间概念,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2)概率的统计定义,有理化定义,古典定义,几何定义,以及概率加法定理、乘法定理,全概公式与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与伯努利概型,二项概率公式。

(3)随机变量的概率,常见离散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常见连续性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4)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率、性质与计算,几个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2、基本要求:

(1)了解样本空间概念,理解与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与有理化定义,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几何定义,并会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与几何概率。

(3)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与加法定理,以及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全概公式与贝叶斯公式,并会用这些公式计算复杂事件的概率。

(4)理解事件独立性,掌握伯努利概型及二项概率的计算方法。

(5)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掌握离散型变量的分布律与性质,以及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性质,并会用这些计算相关事件的概率,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6)掌握常见的随机变量的概念分布:0-1分布,二项分布,柯松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相关的概率分布。

(7)会求简单的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8)理解期望与方差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几类常见分布的期望与方差,并会运用概念与性质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

(9)了解贝努里大数定律与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3、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定义与公式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律的计算,连续型变量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之间的关系;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常见的几类概率分布的分布律或分布密度期望与方差及相关概率计算。

(2)难点:全概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的应用;用离散相随机变量的分布律或连续型变量的密度函数计算相关事件的概率以及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习题课 |上机 |

|一、函数与极限 |8 |2 | |

|二、导数与微分 |12 |2 | |

|三、不定积分 |10 |2 | |

|四、定积分及其应用 |11 |2 | |

|五、常微分方程 |10 |2 | |

|六、概率论 |12 |2 | |

四、大纲说明:

1.课后作业是配套的练习册(由本校教师编写)

2.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另行布置一些其他的思考题以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之用。

五、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田立新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2.《高等数学》,第六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概率论》,朱翼隽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盛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医用高等数学》,张选群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6.《医用高等数学》,吴赣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制定人:殷久梅 审定人:王蓓 批准人:许伯强

2012年6月8日

计算机基础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ique

课程编号:0637003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0)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体学生

教 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张福炎、孙志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5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史国栋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强烈建议高等学校学生选修的基础课,为了后继学习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必须先修的课程。同时它训练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具为后续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基本任务是:

1. 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进制换算的方法;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简单了解其工作原理;

3.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知识,熟练运用常用软件;

4. 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

5. 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与Internet;

6. 了解信息系统、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1章 信息技术概述

1、教学内容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

(3)进制转换,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教学要求

(1)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

(3)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中的进制转换及码制表

3、重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进制,进制转换,ASCII码

难点:十六进制的表示及基本运算,逻辑运算,ASCII码

第2章 计算机组成原理

1、教学内容

(1)计算机组成与分类

(2)CPU的结构与原理

(3)PC主机的构成

(4)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5)外存储器

2、教学要求

(1)掌握计算机发展、分类、逻辑组成

(2)了解CPU的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硬件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简单介绍装机与维修

3、重点:CPU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功能

难点:指令的执行过程

第3章 计算机软件

1、教学内容

(1)计算机软件基本概念

(2)操作系统

(3)算法与程序设计语言

2、教学要求

(1)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特性、分类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作用,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算法的概念和特性,了解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4)常用软件简单介绍(word,excel结合实验教程)

3、重点:操作系统,算法,流程图,程序结构

难点:多任务处理,存储器管理,算法

第4章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1、教学内容

(1)数字通信入门

(2)计算机网络基础

(3)因特网的组成

(4)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5)网络信息安全

(6)简单介绍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结合实验教程)

2、教学要求

(1)掌握简单通信模型、传输介质,了解通信中使用的技术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理解和掌握因特网的分层结构、协议、IP地址、硬件、接入方式及提供的服务

(4)了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法

3、重点:通信的基本原理,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特网的组成

难点:因特网的分层结构,IP地址的分类及格式

第5章 数字媒体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文本与文本处理

(2)图像与图形

(3)数字声音及应用

(4)数字视频及应用

2、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文本、图像的计算机表示

(2)理解和掌握数字声音和数字视频的表示以及压缩编码

(3)掌握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文件格式以及计算

(4)简单介绍ppt(结合实验教程)

3、重点:汉字编码,图像的压缩编码,数字声音的获取和编码,存储介质

难点:汉字的码制转换,图像容量的计算,声音容量的计算

第6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

1、教学内容

(1)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与二维表的基本操作

(3)SQL简单介绍,ACCESS的简单介绍(结合实验教程)

2、基本要求

(1)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关系模型及二维表的基本操作

(3)了解SQL中的查询与视图命令:SELECT

3、重点: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二维表3个基本操作

难点:SELECT-SQL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课 |上机实验 |

|第1章 信息技术概论 |4 | |

|第2章 计算机组成原理 |3 | |

|第3章 计算机软件 |4 |4 |

|第4章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4 |2 |

|第5章 数字媒体及应用 |3 |2 |

|第6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 |2 |2 |

|总学时 |20 |10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2.关于“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的内容是在实验指导书中列出的,所以以 上机实验为主授课,课堂教学为辅,课堂教学列入软件部分。

3.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制定人:钟丹 审定人:韩飞 批准人:王昌达

2012年6月8日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ique

课程编号:06370030

实验总学时:10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体学生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综合训练学生对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能熟练掌握字处理与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能熟练的使用相关软件制作网页,演示文稿,能使用相关软件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对计算机硬件有所了解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复习相关课程知识,预习实验教程内容,了解上机内容及上机实验流程

(2)按照要求完成上机实验的内容

(3)分析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并改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可进行装机、维护等拓展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可进行相关的程序设计实验以配套后继的程序设计课程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Word字处理 |2 |综合 |选做 | |

|2 |Excel表格处理 |2 |综合 |选做 | |

|3 |Frontpage网页制作及网络使用 |2 |综合 |选做 | |

|4 |Powerpoint制作及网络使用 |2 |综合 |选做 | |

|5 |ACCESS的使用 |2 |综合 |选做 | |

|6 |算法及程序设计初步 |4 |综合 |选做 | |

|7 |硬件的组装与维修 |2 |综合 |选做 | |

|8 |SQL语言 |4 |综合 |选做 | |

注:实验内容与学时可根据需要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上机实验成绩的考核,以提交的作业为考核依据,成绩以百分制计,占课程成绩的15~30%

五、大纲说明

最好在机房配备教学系统以用于软件的讲解与演示。

制定人: 钟丹 审定人:韩飞 批准人:王昌达

2012年6月8日

大学英语(基础I)

Basic College English I

课程编号:17310010

学 分:4

学 时:60(其中: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5)

先修课程:中学英语

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

教 材 新核心大学英语1;蔡基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较高要求阶段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从而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本阶段教学内容含共八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包括Main Reading 和Related Reading 两篇课文,以Approaching the Topic、Understanding the Text、Doing Tasks 和Integrated Exercises 四个部分呈现。

Unit 1 Freshman Convocation

Unit 2 Understanding Science

Unit 3 The Nobel Prize

Unit 4 The Way to Scientific Success

Unit 5 Viewpoints on Science

Unit 6 New Gadgets in the New Era

Unit 7 Scientific Inventions Versus Ethical Issues

Unit 8 Academic Integrity

2.基本要求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并能根据要求进行讨论、发言。能听懂与所学内容相关、语速稍慢(每分钟120词)的对话、短文、报告等音像材料,并能理解其要点。能听懂日常英语对话及周围其他人的讨论主题。能在听的过程中使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口语表达能力:能回答课上的提问,并用常用词汇和句型与同学进行主题式讨论。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介绍自己、同学、朋友等,并能对他人的介绍做出回应。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如开始,继续或结束会话,让人重复所说内容或放慢语速等。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9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思想,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题材。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书面表达能力: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念、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0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巧。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0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词汇: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3500个左右单词和600个左右词组,其中15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在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3.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语言技能的训练:

听说:主要侧重常用的交际功能,并提供大量的口语常用句型,使学生能在预定场合较得体地表达语言功能;

阅读:培养学生从词汇-结构-观点三个层面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复述大意,并回答相关问题;

写作:进行有控制的练习单句,回答问题,评论,仿写段落等;

翻译:进行翻译技巧教学,针对学习中的核心词汇、短语和逻辑性较强的句子进行翻译操练。

2)学习技能的培养:

每单元设听说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的讲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掘课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言而不喻的语言点。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Unit 1,Main Reading |4 | |2 |

|Unit 1,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2,Main Reading |4 | |2 |

|Unit 2,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3,Main Reading |4 | |2 |

|Unit 3,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4,Main Reading |4 | |2 |

|Unit 4,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8,Main Reading |4 | |2 |

|Unit 8,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四、大纲说明

1. 通过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在阅读、听说、翻译、写作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为较高要求阶段和更高要求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实行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平时成绩,网络平台视听说和期末考试分别占30%、20%和5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成绩等。

3. 每个单元教师的讲课为10课时,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为2课时。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新视野大学英语1 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版

2.大学英语 精读 1 董亚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3.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1 宫力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制定人: 王月芳 审定人:陈红 批准人:王保田

2012年6月8日

医用无机化学C

Med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C

课程编号:1331014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

教 材:《无机化学》,谢吉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B》是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概念、化学平衡理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化学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奠定必备的化学基础。

《无机化学B》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大基础(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及有关换算)、二大溶液(稀溶液及缓冲溶液)、三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四大平衡 (质子转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和有关计算、五大分区(s区、p 区、d 区、ds 区、f 区) 的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 论

1、教学内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3)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学习方法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础概念;

第一章 溶液

1、教学内容

(1)溶液的浓度 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2)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力、渗透压力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2、基本要求

1. 掌握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2. 熟悉影响溶解度的各种因素

3. 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和有关计算及应用。

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

1、教学内容

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德拜一休克尔公式

2.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溶剂在酸碱中的作用:拉平效应,区分效应

3. 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 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4. 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 水的质子自递作用和溶液的pH、一元酸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两性物质溶液

2、基本要求

1. 熟悉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概念及有关计算

2. 熟悉酸、碱质子理论及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规律

3. 掌握酸、碱溶液pH值的一些基本计算。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1、教学内容

1. 溶度积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同离子效应和盐效;

2. 沉淀的生成 加入沉淀剂、控制溶液的pH值;

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4. 沉淀的溶解 生成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配合物。

2、基本要求

1. 熟悉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2. 掌握溶度积规则的有关计算。

第四章 缓冲溶液

1、教学内容

1. 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 缓冲作用、缓冲作用原理、缓冲对;

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缓冲公式、计算缓冲溶液pH值、缓冲公式的校正;

3. 缓冲容量 缓冲容量、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4. 缓冲溶液的配制;

5. 缓冲溶液在医学检验工作中的意义。

2、基本要求

(1)熟悉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2)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3)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第五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1、教学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数;

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原电池、原电池组成及其表示、电极电势的产生、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表;

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能斯特方程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电极的类型;

4.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顺序和限度、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值。

5. 元素电势图 元素的电势图、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氧化数的概念;

(2)熟悉原电池电动势与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

(3)掌握应用奈斯特方程进行电极电势的计算;

(4)熟悉电极电势的一些应用。

第六章 原子结构

1、教学内容

1. 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概念 原子结构的认识史、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

2. 氢原子的波函数 波函数、量子数、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的图形

3.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结构 鲍林多电子原子能级和徐光宪公式、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元素周期表

4. 原子的电子组态和元素周期表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

2、基本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和四个量子数的意义

2)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 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4) 熟悉原子参数的意义。

第七章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1、教学内容

(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现代价键理论、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氢键。

2、基本要求

1) 熟悉杂化轨道理论

2) 了解分子轨道理论

3) 熟悉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4) 熟悉离子极化理论对物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

1、教学内容

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定义、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的命名和分类、配合物的几何异构现象;

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3. 配位平衡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

4. 螯合物 螯合物和螯合效应、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基本要求

1) 了解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 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

3) 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及有关计算。

第九章 元素化学概论

1、教学内容

(1)p区元素和d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反应。

2、基本要求

(1)了解p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

(2)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医学检验工作中的作用。

第十章 化学元素与人类健康

1、教学内容

1. 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分类;

2. 一些生命元素的生物学功能;

3. 工业污染金属元素的毒害及其解毒剂的开发;

4. 生命元素过量时的毒害;

2、基本要求

(1)了解生命元素的初步概念

(2)了解常见污染元素的毒性及其解毒方法

(3)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 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绪 论 |1 | | |

|第一章 溶液 |3 | | |

|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 |6 | | |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3 | | |

|第四章 缓冲溶液 |3 | | |

|第五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6 | | |

|第六章 原子结构 |5 | | |

|第七章 分子结构 |5 | | |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 |6 | | |

|第九章 元素化学概论 |4 | | |

|第十章 化学元素与人类健康 |3 | | |

|合 计 |45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每次课后布置2~4条作业,作业总量约为60题计算题。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无机化学》,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制定人:谢吉民 审定人:沈小平 批准人:倪良

2012年6月8日

医用有机化学C

Medical Organic Chemistry C

课程编号:1332254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检疫

教 材:《有机化学》,贺敏强,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之中。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专业由于其研究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有机物因而更是和有机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机化学》在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习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后读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检验、药理学等奠定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尤其是有机化学的实验技能更是后续课程所必备的。

有机化学的基本任务是:

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2.掌握各单元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在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3.学会找出各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4.掌握各项有机化学的实验技能。

有机化学从本门学科与生活、生命现象的关系出发,探讨其发生与发展;通过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首先是在大量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得到一定的规律,然后再用得到的规律去指导实验,进一步上升为理论,所以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本课程强调“三基”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学的发生与发展、与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关系;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合物特性:可燃性、低熔点、溶解性、反应速率慢、副产物多、异构复杂。

3. 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电子结构(杂化)、化学键(σ-键、π-键)、共价键的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和极化度)。

4. 有机反应类型: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5. 有机化学中酸碱理论。

6.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7. 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

2、基本要求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 初步掌握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

3. 初步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4. 熟悉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和分类方法。

3、重难点

1. 重点是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 难点是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酸碱理论。

第二章 链烃

1、教学内容

1. 烷烃:分子结构、命名法、构象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游离基的稳定性;卤代反应机理。

2. 烯烃:分子结构、命名法、同分异构现象;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及机理、氧化反应、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马氏规则及理论解释,诱导效应,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3. 炔烃:分子结构、命名法、化学性质:还原反应、加成反应、氧化、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4. 二烯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效应,共轭加成反应。

2、基本要求

1. 掌握烷、烯、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和烷、烯、炔烃的命名法。

2. 掌握烷、烯、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3. 熟悉烷烃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4. 掌握马氏规则;熟悉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其应用。

5. 了解各类重要的化合物。

3、重难点

1. 重点是烷、烯、炔烃的系统命名法,烯烃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 难点是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第三章 脂环烃

1、教学内容

1. 脂环烃的分类与命名。

2. 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3.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氧化和小环烷烃的开环反应。

4. 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基本要求

1. 掌握脂环烃的命名,化学性质。

2. 熟悉环烷烃的结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

3. 掌握环己烷及取代环烷烃的构象。

3、重难点

1. 重点是脂环烃的命名、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和环己烷的构象。

2. 难点是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第四章 芳香烃

1、教学内容

1. 苯的结构;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

2. 苯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氧化、还原、烷基苯侧链的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3. 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4. 多环芳香烃与非苯芳烃。

2、基本要求

1. 掌握苯的结构,同系列以及命名法。

2. 掌握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加成反应,侧链氧化反应,取代基定位规则,第一类定位基和第二类定位基。

3. 熟悉多环芳烃的概念、结构;萘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4. 掌握判断非苯芳烃的规则——休克尔规则。

5. 了解十氢化萘的顺反异物,蒽菲的结构,致癌烃。

3、重难点

1. 重点是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的定位规则及应用、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

2. 难点是定位效应的解释、休克尔规则、定位基的判断与定位规则的应用。

第五章 对映异构

1、教学内容

1. 物质的旋光性、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3. 构型的R/S命名规则。

4. 外消旋体的拆分及其不对称合成。

5.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2、基本要求

1. 了解偏振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等概念,熟悉旋光仪。

2. 掌握手性和对称因素的含义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掌握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D/L和R/S构型命名法,左旋、右旋、内消旋和外消旋、对映异构与非对映异构等概念。

4. 了解外消旋体的拆分及其不对称合成。

5. 了解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3、重难点

1. 重点是费歇尔投影式、R/S构型命名规则、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难点是内消旋体和手性分子的判断、不同结构化合物的R/S命名。

第六章 卤代烃

1、教学内容

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的反应、还原反应。

3. 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SN1和SN2)及影响因素。

4.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结构与性质

2、基本要求

1.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2. 掌握亲核取代反应,与金属镁的反应(格氏试剂的制备和应用)、消除反应及其方向,双键位置对卤素活性的影响。

3. 掌握SN1、SN2反应机理。

4. 了解物理性质及重要卤代烃。

3、重难点

1. 重点是卤代烃的化学反应和卤代烃的两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和SN2)及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2. 难点是SN1和SN2机理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消除反应的方向。

第七章 波谱知识简介

1、教学内容

1. 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2. 紫外光谱。

3. 红外光谱。

4. 核磁共振谱。

5. 质谱。

6. 四谱的解析举例。

2、基本要求

1. 了解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以及质谱(MS)的基本原理。

2. 了解紫外光谱中电子的激发、跃迁方式、能量与波长的关系,掌握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3. 了解红外光谱中分子振动的方式,质量与吸收频率的关系,掌握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熟悉一些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4. 了解核磁共振谱中电子的屏蔽和去屏蔽,化学位移,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等基本概念,熟悉核磁共振谱在推测分子结构中的应用。

5. 在质谱中要求能分辩分子、离子峰及同位素峰等。初步学会辨认一些典型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谱图。

6. 初步学会应用四大谱图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推测。

3、重难点

1. 重点是四大谱图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以及四大谱图的应用。

2. 难点是联合四大谱图分析推测化合物结构。

第八章 醇、酚、醚

1、教学内容

1. 醇的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卤代、脱水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无机酸成酯的反应,多元醇的特性反应,氧化反应。

2. 酚的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弱酸性、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显色反应。

3. 醚的分类、命名;醚键断裂的条件和醚的制备。

4. 硫醇与硫醚的命名及基本性质。

2、基本要求

1. 掌握醇的结构和命名。

2. 掌握醇的化学性质:卤代、脱水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无机酸成酯的反应,多元醇的特性反应,氧化反应。

3. 掌握酚的结构和命名。

4. 掌握酚的化学性质:弱酸性、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显色反应。

5. 掌握醚的结构和命名、醚键断裂的条件和醚的制备方法。

6. 熟悉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及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重要的醇、酚、醚化合物。

7. 了解硫醇和硫醚的命名,熟悉硫醇和硫醚在医学和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3、重难点

1. 重点是醇、酚、醚的重要反应及应用

2. 难点是醇在酸性条件下的重排、酚的酸性和醚键断裂的方向。

第九章 醛、酮、醌

1、教学内容

1. 醛和酮的命名法、制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醌的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

2、基本要求

1. 掌握醛、酮的结构、命名和制备。

2. 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与HCN、NaHSO3、ROH、氨的衍生物、格氏试剂)及其反应机理;α-H的活泼性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碘仿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弱氧化剂的氧化反应,催化氢化、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en还原、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和康尼查罗反应);与品红亚硫酸试剂的反应。

3. 熟悉醛、酮的物理性质;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重要的醛酮化合物。

4. 掌握醌的命名。熟悉醌的结构与性质。

3、重难点

1. 重点是醛酮的共性反应和特性反应以及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

2. 难点是醛酮的重要反应及其应用和有关的反应机理。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

1、教学内容

1. 羧酸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还原、羧酸中羟基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α-H的反应、二元羧酸受热分解反应。

2. 羧酸衍生物的种类,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酰化反应;Claisen酯缩合反应。

3. 羟基酸的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酸性,α-羟基酸分解反应,脱羧反应,氧化反应,羟基酸受热时的特殊反应;一些重要的羟基酸。

4. 羰基酸的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还原反应,α-,β-酮酸脱羧反应,分解反应。一些重要的酮酸。

2、基本要求

1. 掌握羧酸的结构和命名。

2. 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

3. 熟悉羧酸的物理性质;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重要羧酸化合物。

4.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熟悉常用的酰化剂和酰化反应。  

5. 掌握羟基酸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6. 了解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一些重要羟基酸及其生物变化。

7. 掌握羰基酸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8. 熟悉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一些重要羰基酸如:酮体及其检测。

3、重难点

1. 重点是羧酸的重要化学反应,羧酸和羧酸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Claisen酯缩合反应。

2. 难点是对羧酸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一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1、教学内容

1. 胺的分类、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碱性、烷基化反应、酰化反应、重氮化反应、芳胺芳环上取代基反应。一些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重要胺类化合物。

2.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命名以及生成条件;芳香族重氮盐放氮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还原反应、偶联反应及其在医学和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3. 酰胺的命名和结构;化学性质:水解、酸碱性、降解反应、还原反应。一些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酰胺衍生物。

2、基本要求

1. 掌握胺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 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烷基化反应、酰化反应(胺基的保护、与苯磺酰氯的反应)、重氮化反应、芳胺芳环上取代基反应。

3. 了解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一些重要的胺类化合物。

4. 掌握重氮与偶氮化合物的结构;芳香族重氮盐的放氮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 熟悉重氮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偶联反应及其在医学和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6. 了解一些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

7. 掌握酰胺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

8. 了解酰胺的其它性质及与医学和卫生检验有关的一些酰胺衍生物。

3、重难点

1. 重点是各种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 难点是芳香族重氮盐的放氮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1. 教学内容

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与性质。

3. 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的结构与性质。

4.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提取方法。

2、基本要求

1. 掌握五元杂环: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与性质并熟悉它们的的鉴别方法。

2. 掌握六元杂环:吡啶的结构与性质。

3. 了解其它芳杂环及其衍生物与医学的关系。

4. 掌握糠醛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5. 了解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及提取、鉴别的一般方法。一些重要的生物碱与医学的关系。

3、重难点

1. 重点是芳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芳香性,杂环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性质。

2. 难点是芳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甾族、脂类和萜类化合物

1、教学内容

1. 甾族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编号、胆甾醇、胆甾酸的结构和部分性质。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一些重要的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生理作用。

2. 脂类化合物:油脂的结构、组成和命名;油脂的理化性质;皂化值、碘值、酸值及其定义。磷脂和蜡的组成以及物理性质。

3. 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一些重要的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生理作用。

2. 基本要求

1. 掌握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编号以及胆甾醇和胆甾酸的结构和性质。

2. 了解其它一些重要的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生理作用。

3. 掌握油脂的结构、组成和命名;掌握油脂的理化性质和皂化值、碘值、酸值的定义及用途。

4. 了解磷脂、蜡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5. 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分类。

3、重难点

1. 重点是甾族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油脂的结构和三值的定义、萜类化合物的异戊二烯规律。

2. 难点是甾族化合物、脂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第十四章 糖类

1、教学内容

1. 单糖:单糖的分类和命名;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变旋光现象和构型;化学性质。

2. 低聚糖:二糖的概念和分类,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和蔗糖的结构和组成。

3. 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结构和组成。

2、基本要求

1. 掌握单糖的分类和命名、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变旋光现象和构型。

2. 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

3. 熟悉常见的单糖如: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的结构及与医学的关系。

4. 掌握麦芽糖、乳糖、蔗糖的结构、组成以及苷键。

5. 掌握淀粉、纤维素、糖原的结构、组成以及苷键。

6. 了解其它多糖与医学的关系。

3、重难点

1. 重点是醛糖和酮糖在性质上的差异,葡萄糖的费歇尔投影式和哈沃斯(Haworth)式,糖的鉴别,双糖和多糖的组成与苷键。

2. 难点是葡萄糖的结构的推导以及单糖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十五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1、教学内容

1. 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2. 肽的结构、测定方法和命名。

3. 蛋白质的分类、结构和理化性质。

4.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碱基配对原则、性质以及在生物体内的重要功能。

2、基本要求

1.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和命名。

2. 掌握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3. 掌握肽的命名;熟悉肽的结构;了解肽的测定方法。

4. 掌握蛋白质的分类、结构和化学性质。

5. 掌握核酸的组成和结构。

6. 熟悉碱基配对原则及在生物遗传学中的作用。

7. 了解核酸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3、重难点

1. 重点是氨基酸的等电点及氨基酸的鉴别;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

2. 难点是等电点的应用及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的理解。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验 |上机 |

|第一章 绪 论 |2 | | |

|第二章 链烃 |6 | | |

|第三章 脂环烃 |3 | | |

|第四章 芳香烃 |3 | | |

|第五章 对映异构 |3 | | |

|第六章 卤代烃 |3 | | |

|第七章 波谱知识简介 |2 | | |

|第八章 醇、酚、醚 |3 | | |

|第九章 醛、酮、醌 |3 | | |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 |3 | | |

|第十一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4 | | |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2 | | |

|第十三章 甾族、脂类和萜类化合物 |2 | | |

|第十四章 糖类 |3 | | |

|第十五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3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采用多媒体教学。

2.每章结束后布置5~15条作业,作业总量约为180题。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在保证教学知识点不变的情况下,各章节内容、课时和秩序可作适当调整,详情可见教学日历。

五、参考书目

1.《有机化学》,倪沛洲主编,人民卫生版社,第4版

2.《有机化学》,袁履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制定人:刘 辉 审定人:贺敏强 批准人:倪良

2012年6月8日

细胞生物学B

Cell Biology B

课程编号:1531012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

教 材:医学细胞生物学;左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细胞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一门活跃的前沿学科,又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和医学、疾病的关系。细胞是生命的形态和功能的单位,因此一切与生命科学相关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细胞水平上得到真正的解决。细胞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疾病发生的细胞学机制,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细胞生物学主要讲授细胞的分子基础和基本结构以及细胞的功能,包括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能量转换、遗传信息的流动、细胞增殖分化及衰老死亡等。教学中必须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着重学生素质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 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3.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

2.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了解细胞生物学分支学科、发展简史以及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的关系。

3.重难点

重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本学科的最新发展;难点:细胞生物学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特征

1.教学内容

一、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二、 细胞的分子基础

三、 细胞的基本特征

四、 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数目

2.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了解细胞的分子基础。

3.重难点

重点:蛋白质、DNA的结构特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难点:蛋白质、DNA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教学内容

1. 细胞膜

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3. 细胞膜的特性

2. 膜性细胞器

1. 内质网

2. 高尔基复合体

3. 溶酶体

4. 过氧化物酶体

5. 线粒体

3. 核糖体

1. 核糖体的形态大小

2. 核糖体的化学组成

3. 核糖体的结构

4. 细胞骨架

1. 微管

2. 微丝

3. 中间丝

5. 细胞核

1. 核膜

2. 染色质与染色体

3. 核仁

4. 核基质

2.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特性,掌握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核膜、核仁电镜下结构,掌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微粒体的概念及核小体的结构组成;熟悉内质网分类、溶酶体结构和分类、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线粒体的分类、细胞骨架的组装;了解线粒体的发生、染色体的构建。

3. 重难点

重点: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组装。难点:染色体的组装。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运输

1.教学内容

1. 离子和小分子的跨膜运输

1. 被动运输

2. 主动运输

2. 生物大分子和颗粒的膜泡运输

1. 胞吞作用

2. 胞吐作用

3. 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和分选

1. 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途径

2. 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方式

3. 蛋白质的分选信号

4. 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

1. 蛋白质在内质网的糖基化

2. 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的糖基化

3. 蛋白质的水解

4. 蛋白质的分拣与分泌

5. 膜流

5. 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

2.目的要求

掌握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大分子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以及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掌握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和分泌的过程,熟悉膜流的概念,了解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

3. 重难点

重点:主动运输机制、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过程。难点: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信号转导

1.教学内容

1. 受体与G蛋白

(一)受体

(二)受体的基本类型

(三)G蛋白

(四)G蛋白的作用机制

2. 第二信号与蛋白激酶

(一)腺苷酸环化酶与cAMP

(二)鸟苷酸环化酶与cGMP

(三)蛋白激酶使底物磷酸化

3. 信号转导与医学

2.目的要求

掌握受体与G蛋白的概念,掌握G蛋白的作用机制;了解受体的分类和多种信号体系,了解信号转导比喻疾病的关系。

3. 重难点

重点:G蛋白的作用机制、cAMP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难点:cAMP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1.教学内容

1. 细胞能量的获得与转换

2. 细胞能量转换的分子机制

1. 糖酵解

2. 三羧酸循环

3. 氧化磷酸化

4. 化学渗透假说

3. 细胞能量转换与医学

2.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能量转换的机制及能量转换与医学的关系,了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及化学渗透假说。

3. 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难点:有丝分裂器的概念;有丝分裂时亚细胞结构的变化。

第七章 细胞死亡

1.教学内容

一 细胞死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细胞坏死概念

(二)细胞坏死特征

(三)细胞凋亡概念

( 四)细胞凋亡特征

(五)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 六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二 细胞凋亡的机制

三 细胞凋亡与疾病

2.基本要求

掌握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3. 重难点

重点: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常用的检测方法。难点:细胞凋亡的检测原理。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绪论 |2 | | |

|二、细胞的基本特征 |2 | | |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6 |7 | |

|四、细胞的物质运输 |4 | | |

|六、细胞增殖 |2 |3 | |

|七、细胞死亡 |2 | | |

|复习考试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

2.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五、参考书目:(书名;主编;出版社、版次)

1.左及.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四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陈誉华 医学细胞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3.汤雪明《医学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制定人:邵根宝 审定人:金 洁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细胞生物学B》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Cell Biology B

课程编号:15310120

实验总学时:10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实验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验证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使用 |3 |验证性 |必做修 | |

|2 |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3 |验证性 |必做修 | |

|3 |细胞的有丝分裂 |3 |验证性 |必做修 | |

|4 |切片考试 |1 |验证性 |必做修 | |

|5 | | | | | |

| | | | | | |

注:1、类型---指设计性、综合性、验证性;2、要求---指必修、选修;3、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五、大纲说明

制定人:邵根宝 审定人:金洁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 月 8日

医学遗传学

Medical Genetics

课程编号:1531202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医学遗传学;左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医学课,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探讨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医学遗传学的任务是从医学角度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诊断与遗传学的关系。因此,医学遗传学可以说是一门通过遗传病这一纽带把遗传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边缘学科。随着21世纪分子遗传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医学遗传学主要讲授基因及其特性,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及引起的疾病,人类染色体及染色体畸变,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等内容。教学中必须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着重学生素质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概论

1.教学内容

1. 医学遗传学的任务和范畴

2. 遗传病概述

2.基本要求

掌握遗传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医学遗传学的任务、分科及遗传病在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3..重难点

重点:遗传病的概念及特点。难点:遗传病的概念及其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区别。

第二章 基因及其特性

1.教学内容

1. 基因的概念

2. 基因的化学本质

3. 人类基因组的一般特点

4. 基因的生物学特性

2.基本要求

掌握基因的概念、人类基因组的分类、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了解DNA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3.重难点

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特点。难点: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过程。

第三章 基因突变

1.教学内容

1.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2.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3.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4. DNA损伤的修复

5. 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

6. 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的机制

2.基本要求

掌握基因突变的分类,点突变、移码突变和动态突变的概念,掌握切除修复的过程,掌握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的机制。了解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改变的机制。

3,重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特性和分子机制。难点: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和DNA损伤的修复机理。

第四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

1.教学内容

1. 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的遗传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的遗传

4. X连锁显性遗传病(XD)的遗传

5. X连锁隐性遗传病(XR)的遗传

6. 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

7. 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单基因遗传

2.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5种单基因疾病的遗传规律,掌握发病风险率的一般估计方法,了解单基因遗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熟悉常见的单基因疾病,了解基本的分析方法。

3.重难点

重点:单基因遗传病的概念;AD、AR、XD、XR的遗传特征,代表性疾病,发病风险计算。难点:AD、AR、XR的系谱特征,发病风险计算。

5. 多基因疾病的遗传

1. 教学内容

一、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二、易感性、易患性、阈值的概念。

三. 遗传度的概念和计算

四、多基因疾病的特点

五、多基因疾病再发风险率的估计及影响估计的因素:

2.基本要求

掌握多基因遗传中的重要概念,掌握数量性状的特点,理解遗传度的三种计算方法,了解多基因疾病和发病风险率的估计。由于多基因遗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基因遗传概念的讲述,注意与单基因遗传方式的比较,注意涉及到群体、统计概率概念的问题,如分布、易患性、阈值以及遗传度。

3.重难点

重点: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遗传度的计算;多基因疾病再发风险率的估计及影响估计的因素。难点:多基因疾病再发风险率的估计。

6. 人类染色体

1.教学内容

一、染色质

(一)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二)性染色质和Lyon假说

二、 染色体数目与结构

三、 染色体形态与性别决定

四、染色体研究方法和显带技术

五、 核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形态结构、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了解Lyon假说和染色体的研究方法,了解显带与核型及其描述,

2. 重难点

重点: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形态和性别决定;核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染色体研究方法和显带技术。

第七章 染色体畸变

1. 教学内容

一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二、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的机制

四、染色体结构畸形及其产生的机制

2. 基本要求

掌握单倍体,多倍体,单体,三体,纯合体,嵌合体等概念;掌握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发生机制和结构畸变发生机理;掌握部分单体和三体发生机制,常见结构畸变类型,异常染色体的表达式

3. 重难点

重点:整倍体和非整倍体改变及原因;染色体结构畸变及其产生机制。难点:整倍体和非整倍体改变及其发生机制。

第八章 单基因病

1. 教学内容

1. 分子病

(一)血红蛋白病

(二)血浆蛋白病

(三)结构蛋白病

(四)受体病

(五)转运蛋白病

二、先天性代谢缺陷

(一)糖代谢缺陷病

(二)氨基酸代谢缺陷病

(三)核酸代谢缺陷病

2. 基本要求

掌握分子病、先天性代谢缺陷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遗传特征,了解典型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3. 重难点

重点: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缺陷病;血浆蛋白病,胶原蛋白病,半乳糖血症,苯丙

酮尿症,白化病等。难点:典型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遗传特征。

9. 多基因病

1. 教学内容

一、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二、精神分裂症

三、糖尿病

四、哮喘

2. 基本要求

掌握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如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临床特征、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和机制。

3. 重难点

重点: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和机制。难点: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的估算

10. 染色体病

1. 教学内容

2. 染色体病的发病概况

二、常染色体病

(一)21三体、18三体、13三体

(二)猫叫综合征

(三)染色体微小缺失综合征

三、性染色体病

(一)克氏征

(二)Turner 综合征

四、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一)易位携带者

(二)倒位携带者

2. 基本要求

掌握染色体病的发生机理,掌握典型的染色体病,了解与疾病临床相关的问题。

3. 重难点

重点: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的临床特征、分类核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难点: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的临床特征及分类核型。

11. 肿瘤

1.教学内容

一、遗传性肿瘤与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二、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三、癌基因

四、肿瘤抑制基因

五、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六、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

2.基本要求

掌握肿瘤遗传的易感性,肿瘤标记染色体,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概念,肿瘤发生的多步骤假说。熟悉染色体畸变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3.重难点

重点: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概念,难点:肿瘤发生的多步骤假说。

第十二章 遗传病的诊断

1.教学内容

1. 遗传病诊断的主要内容

遗传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基因诊断方法

2. 遗传病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的指征、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遗传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携带者的检出方法、产前诊断的指征,了解基因诊断的进展

3.重难点

重点:临症诊断和产前诊断的重要应用方面,适应症,主要方法和途径。难点:基因诊断的材料、技术路线和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绪论 |2 | | |

|二、基因及其特性 | | | |

|三、基因突变 |2 | | |

|四、单基因遗传 |4 | | |

|五、多基因遗传 |2 | | |

|六、人类染色体 |1 | | |

|七、染色体畸变 |1 | | |

|八、单基因病 | | | |

|九、多基因病 | | | |

|十、染色体病 | | | |

|十一、肿瘤 | | | |

|十二、遗传病的诊断 |2 | | |

| 复习考试 |1 | |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1. 左及. 医学遗传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遗传学》陈竺,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王培林傅松滨《医学遗传学》,科学出版社

制定人:金洁 审定人:金洁 批准人:邵启祥

2012 年 6月 8日

组织胚胎学

Histology & Embryology

课程编号:1531016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 人体系统解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组织学和胚胎学 王晓冬 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微细结构和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组织的微细结构及主要功能;掌握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及主要功能;熟悉人胚早期发育过程;熟悉切片标本的观察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2.学习要求

(1)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3.重难点

(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石蜡切片技术

(二)上皮组织

1.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特点;

(2)上皮组织的分类;

(3)被覆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4)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2.学习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3.重难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三)固有结缔组织

1.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特点;

(2)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3)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纤维和基质。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各种细胞的。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4)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功能、分布;

(5)网状组织结构、功能、分布;

2.学习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3.重难点

(1)结缔组织的特点;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四)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1.教学内容

(1)血液组成成分:血浆+血细胞

(2)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红细胞;几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

2.学习要求

(1)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3)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3.重难点

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五)肌肉组织

1.教学内容

(1)肌肉组织的特性

(2)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电镜结构(粗、细肌丝的分子结构),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与原理

(3)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其超微结构及与骨骼肌纤维的主要不同点,闰盘

(4)平滑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特点

2.学习要求

(1)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肌丝的分子构筑

(3)掌握心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的不同点

3.重难点

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肌丝的分子构筑、心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的不同点

(六)神经组织

1.教学内容

(1)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2)神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轴突、树突、胞体、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3)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突触前成分、间隙、突触后成分

(4)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氏细胞和被囊细胞

(5)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光镜、电镜结构特点: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髓鞘构成

(6)神经末梢的种类和主要功能:包括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运动终板

2.学习要求

(1)掌握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

(2)掌握神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3)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

(4)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5)掌握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光镜、电镜结构特点

(6)了解神经末梢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3.重难点

神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神经纤维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血脑屏障的结构

(七) 循环系统

1.教学内容

(1)器官的种类和结构特点:中空性和实质性器官

(2)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功能

(3)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和几种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连续型、有孔型和血窦

(4)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分层:内膜、中膜、外膜)及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大动脉为弹性动脉、中小动脉为肌性动脉的结构基础

(5)心脏的组织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心脏的分层(心内膜、心肌膜及心外膜)及各层结构特点,浦肯野纤维的结构功能

2.学习要求

(1)掌握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和几种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

(2)掌握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及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掌握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功能

(4)掌握心脏的组织结构,了解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3.重难点

毛细血管的光、电镜结构和分类、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心脏的组织结构

(八)免疫系统

1.教学内容

(1)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功能(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概念)。

(2)淋巴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其结构:包括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

(3)淋巴器官及分类: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4)胸腺的结构和功能:胸腺小叶、皮质、髓质、血-胸腺屏障的概念和组成。

(5)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被摸、小梁、皮质(皮质淋巴窦、淋巴小结、副皮质区)、髓质(髓索和髓窦),淋巴回流路径,淋巴细胞再循环

(6)脾的结构和功能:被摸、小梁、红髓(脾索、脾窦)、白髓(脾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

(7)单核吞噬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学习要求

(1)了解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淋巴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其结构。

(3)了解淋巴器官及分类

(4)了解胸腺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胸腺屏障的概念和组成。

(5)掌握淋巴结及脾的结构和功能。

(6)了解单核吞噬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重难点

淋巴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其结构;血-胸腺屏障的概念和组成;淋巴结及脾的结构和功能;单核吞噬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九)消化管

1.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包括黏膜(又分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层的结构特点,皱壁、绒毛及微绒毛的概念和构成

(2)胃壁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包括胃小凹、胃腺、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结构与功能

(3)小肠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包括小肠绒毛、小肠腺、潘氏细胞结构功能

(4)大肠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大肠腺发达

(5)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相关淋巴组织

2.学习要求

(1)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

(2)掌握皱壁、绒毛及微绒毛的概念和构成

(3)了解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相关淋巴组织

3.重难点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

(十)消化腺

1.教学内容

(1)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及每种唾液腺的结构特点:包括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的结构特点

(2)胰腺的结构和功能:胰腺泡的结构功能、胰岛的结构功能

(3)肝的组织结构:肝小叶(肝细胞、胆小管、肝血窦、枯佛氏细胞、窦周隙、贮脂细胞的结构功能)和门管区(包括小叶间动、静脉和淋巴管)的光镜结构;门管小叶及肝腺泡的概念

2.学习要求

(1)了解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及每种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掌握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的结构特点

(3)掌握胰腺的结构和功能

(4)掌握肝小叶和门管区的光镜结构

(5)掌握肝细胞、肝血窦及窦周隙的超微结构

3.重难点

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的结构特点;胰腺的结构和功能;肝小叶和门管区的光镜结构;肝细胞、肝血窦及窦周隙的超微结构

(十一) 内分泌系统

1.教学内容

(1)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分泌含氮激素及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甲状腺结构及功能:滤泡、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的结构功能,甲状腺素合成过程及功能

(3)甲状旁腺的结构和功能: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

(4)肾上腺的结构:皮质包括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形态及分泌激素的功能,髓质包括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及嗜铬细胞

(5)脑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功能:腺垂体远侧部(嗜酸性、嗜碱性、嫌色细胞)形态及分泌激素、神经垂体神经部形态及分泌激素、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关系、垂体门脉系统概念

2.学习要求

(1)掌握甲状腺及肾上腺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2)掌握脑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功能,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关系

(3)了解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分泌含氮激素及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4)了解甲状旁腺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3.重难点

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分泌含氮激素及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甲状腺及肾上腺的光镜结构及功能;脑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功能;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关系

(十二)呼吸系统

1.教学内容

(1)气管壁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黏膜、黏膜下层、外膜,各层组织结构特点

(2)肺的组织结构:肺支气管树结构(导气部包括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性支气管,其分支过程的杯状细胞、透明软骨、腺体和平滑肌数量的变化趋势;呼吸部包括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和功能;肺泡上皮(一型、二型肺泡细胞)和肺泡膈的超微结构与功能;气血屏障的组成功能

2.学习要求

(1)掌握气管的结构

(2)掌握肺的结构及肺泡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3.重难点

气管的结构、肺的结构及肺泡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十三)泌尿系统

1.教学内容

(1)肾的一般结构

(2)肾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肾单位(肾小体及肾小管,前者包括肾小囊和血管球,后者为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细段,各组分的结构功能、滤过屏障的结构功能),集合小管的结构功能,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2.学习要求

(1)掌握肾单位、集合小管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输尿管和膀胱的一般结构。

(4)了解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3.重难点

肾单位、集合小管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十四)男性生殖系统

1.教学内容

(1)睾丸的一般结构

(2)生精小管的结构及精子的发生过程: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的结构功能),减数分裂的过程意义,支持细胞的结构功能,睾丸间质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睾丸的内分泌功能及调节

2.学习要求

(1)了解睾丸的一般结构

(2)掌握生精小管的结构及精子的发生过程

(3)掌握睾丸间质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功能

3.重难点

生精小管的结构及精子的发生过程、睾丸间质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功能

(十五)女性生殖系统

1.教学内容

(1)卵巢的结构,卵泡的发育与成熟(包括原始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卵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卵泡的特点),排卵,黄体的形成、结构与功能;卵巢内分泌功能及与脑垂体的关系。

(2)子宫的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的关系

2.学习要求

(1)掌握卵巢的结构,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排卵,黄体的形成、结构与功能;了解卵巢与脑垂体的关系

(2)掌握子宫的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的关系

3.重难点

卵巢的结构,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排卵,黄体的形成、结构与功能;卵巢与脑垂体的关系;子宫的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的关系

(十六) 胚胎学绪论

1.教学内容

(1)胚胎学的研究内容、胚胎学的分支学科和人胚胎发育分期。

(2)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胚胎学的意义。

2.学习要求

(1)了解胚胎学的研究内容、胚胎学的分支学科和人胚胎发育分期。

(2)了解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胚胎学的意义

3.重难点

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人胚胎发育分期

(十七)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1.教学内容

(1)精子的获能、受精的过程、条件及意义。

(2)人胚胎前3周的发育过程及胚泡植入的过程,胚盘的形成和三胚层分化。

(3)人胚胎第四至第8周的发育过程。

(4)蜕膜、胎膜及胎盘的结构与功能。

2.学习要求

(1)了解精子的获能,掌握受精的过程、条件及意义。

(2)掌握人胚胎前3周的发育过程及胚泡植入的过程。

(3)掌握人胚胎第四至第8周的发育过程。

(4)掌握蜕膜、胎膜及胎盘的结构与功能。

3.重难点

精子的获能、受精的过程、条件及意义;人胚胎前3周的发育过程及胚泡植入的过程;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 |2 |1 | |

|结缔组织、软骨和骨 血液 |2 |1 | |

|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 |1 | |

|循环系统、免疫系统 |2 |1 | |

|消化管、消化腺 |2 |1 | |

|内分泌系统 |2 |1 | |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2 |1 | |

|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 |2 |1 | |

|胚胎学总论 |2 |2 | |

|考试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医学检验专业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大纲。

2.本课程习题要求见《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指导》(卢小东主编)。

3.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王晓冬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卢小东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指导.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3.成令忠主编. 现代组织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邹仲之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高英茂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成令忠主编.组织学(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谷华运主编.中国人胚胎发育时序和畸胎预防.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8.张汇泉主编.人体畸形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KerrJB.Atlas of Functional Histololoy.Barcelona:Mosby

10.Junqueira LC,etd.Basic Histo1ogy(13 th Ed).Stanford:Appleton&Lange

11.Langman’ Medical Embryology(8 ed).s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制定人:吴卫疆 审定人:卢小东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 月8 日

《组织胚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15310160

实验总学时:1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 解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是组织胚胎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显微互动系统、多媒体、标本、模型等独立观察、分析判断组织切片的微细结构和标本、模型的结构,借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1)能够正确辨认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胞如何构成组织以及组织如何构成器官的规律。(2)善于分析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切片平面图像与器官立体构筑的关系。(3)具有正确表达组织结构特征的绘图能力和表述。(4)具有独立思考、严格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善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的能力。(5)了解胚胎发育的过程和畸形形成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前应预先阅读实验指导的内容,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观察组织切片时,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用肉眼观察其大致结构,再镜检、镜检时, 先低倍,后高倍。组织切片是整体内的一部分,通过整体不同部位的切片,其图像可能不同,观察时应联想到切面与整体的关系。观察组织切片时,既要识别它们的 特点(个性),又要分析结构的规律(共性),类似的组织器官要相互比较,重点的组织器官应多看多辩。显微镜的视野范围是有限的,一种组织的结构不可能都包 括在同一视野内。观察时,应经常移动切片,边移动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 |上皮,结缔,血液 |2 |验证 |必做 | |

| |肌、神经组,循环,免疫 |2 |验证 |必做 | |

| |内分泌,消化管、腺 |2 |验证 |必做 | |

| |呼吸,泌尿,男女生殖 |2 |验证 |必做 | |

| |胚胎学 |2 |验证 |必做 | |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对终成绩有参考意义。

五、有关说明

在显微互动实验室,以观看录像片为主,并观察主要切片。

制定人:吴卫疆 审定人:卢小东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生理学

Physiology

课程编号:15312040

学 分:2.5

学 时:38(其中:讲课学时:38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生理学》,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人体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才能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生理学不仅是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而且也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学好生理学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检验工作打下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A、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概念及任务

B、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2)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2.学习要求

(1)掌握 生理学、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反馈调节。

(2)了解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体内的控制系统。

3.重难点

(1)重点是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反馈调节

(2)难点是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A、细胞膜的结构概述: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的蛋白;细胞膜的糖类

B、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A、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G蛋白-AC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

B、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C、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A、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B、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

C、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4)肌细胞的收缩

A、横纹肌: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B、平滑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类;平滑肌活动的神经调控。

2.学习要求

(1)掌握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和舒张机制

(2)了解 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骨骼肌的超微结构,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3.重难点

(1)重点是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

(2)难点是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三)血液

1.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A、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

B、血量

C、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2)血细胞生理

A、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B、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C、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

D、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3)生理性止血

A、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B、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

C、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4)血型与输血原则

A、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B、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C、输血的原则

2.学习要求

(1)掌握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以及生成调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2)了解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造血过程的调节

3.重难点

(1)重点是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2)难点是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四)血液循环

1.教学内容

(1)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A、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

B、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的因素

C、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系

(2)心脏的泵血功能

A、心肌的收缩特点: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全或无”式收缩

B、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音的产生

C、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心脏做功量

D、心泵功能的贮备:搏出量贮备:心率贮备。

E、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3)血管生理

A、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

B、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阻力

C、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的波形

D、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血流

E、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绍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F、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G、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液的生成;淋巴液的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A、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形式

B、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肽素;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肾上腺髄质素

C、局部血流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D、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5)器官循环

A、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B、肺循环: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C、脑血管: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2.学习要求

(1)掌握 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2)了解 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3.重难点

(1)重点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2)难点是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五)呼吸

1.教学内容

(1)肺通气

A、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B、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容积;肺容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C、呼吸功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A、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气体的扩散;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B、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肺扩散容量

C、组织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B、氧的运输:Hb的分子结构;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C、二氧化碳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4)呼吸运动的调节

A、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脊髓、低位脑干、高位脑);呼吸节律的形成

B、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反射;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2.学习要求

(1)掌握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了解 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3.重难点

(1)重点是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难点是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化学感受性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教学内容

(1)概述

A、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

B、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C、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外来神经

D、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

E、胃肠血流的一般特点

(2)口腔内消化

A、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

B、咀嚼和吞咽:咀嚼;吞咽

(3)胃内消化

A、胃液及其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B、胃的运动及其控制:头区的运动;尾区的运动;胃的排空;呕吐

(4)小肠内消化

A、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B、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C、小肠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腺的分泌;小肠腺的分泌;小肠液分泌的机制;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D、小肠的运动: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瓣的功能;小肠运动的调节

(5)大肠内消化

A、大肠液的分泌

B、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运动的形式;粪便的形成及排便反射

C、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6)吸收

A、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途径与机制

B、小肠的吸收功能: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类的吸收;水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

2.学习要求

(1)掌握 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了解 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大肠内消化

3.重难点

(1)重点是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难点是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

A、食物的能量转化: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与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B、能量代谢的测定: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基本概念;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C、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

D、基础代谢及基础代谢率

(2)体温及其调节

A、体温: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体温的正常变动;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B、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产热过程;散热过程

C、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温度调定点学说

2.学习要求

(1)掌握 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2)了解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体温调节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2)难点是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体温调节机制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教学内容

(1)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A、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的构成;球旁器;滤过膜的构成;肾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B、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A、有效滤过压

B、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A、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B、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的重吸收和排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A、尿液的稀释

B、尿液的浓缩

C、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髄质高渗中的作用

(5)尿生成的调节

A、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B、血管升压素:体液渗透压;血容量;其他因素

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血管紧张素Ⅱ的功能;醛固酮的功能;肾素分泌的调节

D、心房钠尿肽: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对集合管的影响;对其他激素的影响

E、其他激素

(6)清除率

A、清除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B、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7)尿的排放

A、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B、排尿反射

C、排尿异常

2.学习要求

(1)掌握 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清除率的概念

(2)了解 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血浆清除率的意义,尿的排出

3.重难点

(1)重点是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2)难点是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

1.教学内容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A、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B、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眼的视觉功能

A、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B、眼的感光换能系统: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感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C、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D、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后像和融合现象;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3)耳的听觉功能

A、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外耳的功能;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B、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C、听神经动作电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听神经单纤维动作电位。

(4)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A、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B、前庭反射:前庭姿势调节反射;自主神经反应;眼震颤

(5)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A、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B、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C、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触、压觉;温度感觉;痛觉)

2.学习要求

(1)掌握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眼震颤及其生理意义

(2)了解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感受原理,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3.重难点

(1)重点是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2)难点是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感受原理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教学内容

(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A、神经元: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营养因子

B、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A、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传递的调节;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性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B、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受体,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C、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中枢易化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A、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传入通路,大脑皮层代表区,躯体感觉

B、内脏感觉的中枢分区: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内脏感觉

C、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

(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A、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

B、姿势的中枢调节:脊髓的调节功能,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

C、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A、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B、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C、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本能行为的调节,情绪的调节,情绪生理反应,激发行为的动机。

(6)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

A、脑电活动: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

B、觉醒与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7)脑的高级功能

A、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形式,人类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记忆的形式,人类的记忆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B、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2.学习要求

(1)掌握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及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睡眠的时相

(2)了解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是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神经系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睡眠的时相

(2)难点是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

(十一)内分泌

1.教学内容

(1)概述

A、激素及其作用: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按化学性质分)

B、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C、激素作用的机制: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

D、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反馈调节,神经调节

(2)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

A、下丘脑调节肽:九种下丘脑调节肽

B、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

C、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3)甲状腺的内分泌

A、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腺泡聚碘,碘的活化,酪氨酸的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转运与代谢

B、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其他作用

C、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反馈性调节,甲状腺的自身调节,自主神经对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4)甲状旁腺和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A、甲状旁腺激素

B、降钙素

C、1,25-二羟维生素D3

(5)肾上腺的内分泌

A、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

B、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6)胰岛素的内分泌

A、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B、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C、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7)其他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A、前列腺素

B、褪黑素

C、瘦素

2.学习要求

(1)掌握 激素的概念,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了解 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分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肾上腺髓质功能

3.重难点

(1)重点是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难点是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教学内容

(1)男性生殖

A、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B、睾酮的生理作用

C、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

A、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B、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C、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D、妊娠与分娩

2.学习要求

(1)掌握 睾丸的功能,雄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2)了解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妊娠与分娩

3.重难点

(1)重点是雄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2)难点是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论 |1 | | |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6 | | |

|三、血液 |3 | | |

|四、血液循环 |6 | | |

|五、呼吸 |3 | | |

|六、消化和吸收 |3 | | |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 | |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3 | | |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 |2 | | |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6 | | |

|十一、内分泌 |3 | | |

|十二、生殖 |1 | | |

四、大纲说明及考核要求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双语教学。

2.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面系统复习和考核。平时成绩约占10%,期末成绩约占90%。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生理学》,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3.《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文版

4.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a: Elsevier Saunders

制定人:蒋璐 审定人:陈永昌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人体解剖学D

Anatomy D

课程编号:15312030

学 分:2.5

学 时:38(其中: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组织胚胎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人体解剖学》(上册,系统解剖学),罗学港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了解对疾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学习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学习意义、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2)学习方法;

(3)人体的基本结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

2.基本要求

(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

(2)熟悉人体的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3)了解人体器官的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

3.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人体的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二)运动系统

1.教学内容

(1)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骨学总论,关节学总论;

(2)躯干骨,躯干骨骼的重要体表标志,躯干骨连结;

(3)颅骨,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4)上肢骨,下肢骨,上、下肢骨的连结。

(5)肌学

2、基本要求

(1)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了解骨骼的概念。掌握骨的一般形态构造和功能,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2)了解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及功能意义。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掌握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了解其稳固性与运动灵活性的辨证关系。

(3)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分部和功能。了解椎骨的连结概况。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掌握脊柱的组成、运动和功能。掌握骨性胸廓的组成及其功能。

(4)掌握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掌握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后变化。了解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孔、裂)。了解眶的构成、形态、毗邻及其孔裂。熟悉骨性鼻腔的构成及其与鼻旁窦的关系。了解颞下颌关节的特点和运动。

(5)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了解上肢骨的形态特点,熟悉上肢骨重要的体表标志。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构成和运动,熟悉肩关节结构特点,了解其它关节的结构特点。

(6)掌握髋骨的位置、组成,了解其形态特点。掌握股骨、胫骨和腓骨的位置,了解其形态。了解其它下肢骨的位置、排列、基本形态。掌握下肢骨重要的体表标志。掌握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构成和运动。熟悉骨盆的组成、分部,熟悉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结构特点。了解其他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了解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7)了解肌学总论的内容。熟悉躯干肌的分部、位置和分层概况。熟悉胸锁乳突肌的位置。了解胸肌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膈的外形、位置、结构特点,掌握其功能。了解腹前外侧肌群的位置、分层和组成,熟悉其基本作用。了解腹股沟管位置。了解头肌的组成和基本作用。熟悉上肢肌和下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了解其基本作用。

3.重难点

重点是骨和骨连结的基本结构;全身骨的名称、位置,大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难点是颅骨和肌。

(二)内脏学

1.教学内容

(1)内脏学总论,

(2)消化系统

(3)呼吸系统

(4)泌尿系统

(5)生殖系统

2.学习要求

(1)了解内脏的概念及各个系统的主要功能,熟悉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成。了解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掌握口腔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了解其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熟悉各扁桃体的位置。了解咽壁的构造。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了解其狭窄部位(包括到切牙的距离)。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小肠的分部、各部的位置和特点。掌握大肠的分部、各部的位置和特点。掌握肝的位置(成人、小儿),熟悉肝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掌握胆囊的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的排出途径。掌握胰的形态与位置,了解胰的功能。

(3)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分部及作用。熟悉鼻腔的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了解各窦的形态特点。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了解喉的软骨、连结、喉肌、喉腔。掌握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掌握左、右支气管的形态差别及临床意义。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了解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熟悉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了解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了解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分区及其组成。

(4)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其基本功能。掌握肾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肾的被膜、肾的固定装置、肾段的概念和肾的体表投影。熟悉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分的位置,了解输尿管的狭窄。掌握膀胱的位置及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5)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功能。了解其形态结构特点。

(6)掌握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功能。了解其形态结构。

(7)了解女性乳房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会阴的概念和区分,

(8)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的功能,了解腹膜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腹膜形成的结构。

3.重难点

(1)重点是各系统组成、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难点是生殖系统和腹膜。

(三)脉管系统

1.教学内容

(1)脉管学总论

(2)心

(3)动脉

(4)静脉

(5)淋巴系统

2.学习要求

(1)了解脉管系统的组成、机能意义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血管吻合、侧副支、侧副循环及其功能和意义。

(2)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熟悉心脏各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形态、结构。了解心壁构造。掌握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和机能。熟悉心的血供。了解心包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动脉的分布规律。了解肺循环的动脉。了解动脉韧带的概念。掌握体循环的动脉大干和分布规律,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及分布,掌握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的位置与功能的概念,掌握重要动脉搏动位置和压迫止血点。

(4)掌握体循环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掌握体循环静脉大干的位置、属支和收集区域。熟悉重要的浅静脉, 熟悉肝门静脉的组成和收集范围,熟悉其特点及属支,了解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部位及肝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支循环。

(5)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淋巴管道的组成,熟悉胸导管的组成和收集范围。了解右淋巴导管的组成和收集范围。了解重要的浅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掌握脾的位置、形态,了解其功能。了解胸腺的位置和形态。

3.重难点

(1)重点是心、主要的大血管。

(2)难点是动脉、静脉、淋巴管道、淋巴结

(四)感觉器

1.教学内容

(1)视器

(2)前庭蜗器

2.学习要求

(1)熟悉感受器与感觉器的概念,了解感受器的分类。掌握视器的构成,掌握眼球的组成、眼球内容物和各部的特点。掌握结膜的分布,了解眼睑的结构、泪器的组成,了解眼外肌的名称及各肌的作用,了解眼球的血管,熟悉眼的神经。

(2)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功能。熟悉外耳的组成。熟悉中耳的组成,了解鼓室各壁的名称(前后内壁的主要结构)及毗邻,了解听小骨的名称和作用,掌握咽鼓管的开口、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了解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掌握内耳的组成,了解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及各部的形态,掌握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视器和前庭蜗器的组成。

(2)难点是前庭蜗器的构造。

(五)神经系统

1.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总论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

(3)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

(4)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5)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2.学习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神经系统区分。熟悉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神经核和神经节的概念。

(2)掌握中枢神经的组成。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节段,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熟悉脊髓灰、白质的特点及各部的名称,熟悉脊髓主要的上行和下行纤维的位置、起止和功能。了解脊髓的功能和脊髓损伤的表现。掌握脑组成及各部的位置。熟悉脑干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和构成,熟悉延髓、脑桥、中脑内部结构的主要特点。熟悉脑干内重要纤维束的位置。熟悉脑干网状结构。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和主要功能,了解小脑的内部结构。了解间脑的位置、分部和第三脑室的位置。掌握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以及大脑半球的分叶,掌握端脑内部结构的组成,了解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了解大脑半球的髓质概况,掌握内囊中各主要投射纤维束名称和位置,了解侧脑室的形态,了解大脑皮质的分层分区,掌握大脑皮质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语言中枢的位置、结构特点和功能定位,

(3)掌握周围神经的组成。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和主要分支分布概况。熟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位置和分布概况。熟悉膈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股神经的位置和分布;掌握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熟悉脑神经的名称、顺序、主要性质和主要分布概况。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熟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了解牵涉性痛的概念,掌握常见的牵涉痛。

(4)熟悉躯干、四肢的浅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了解其它的传导通路。

(5)掌握脊髓和脑被膜的名称、位置,了解其形态特征,熟悉被膜间的间隙。了解脊髓的血供,掌握脑的动脉来源,了解其静脉分布。熟悉脑室系统的组成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3.重难点

(1)重点是神经系统常用术语;中枢神经系统器官的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重要的脊神经和脑神经。

(2)难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器官的内部结构;传导通路和内脏神经。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绪论 |1 | | |

|运动系统 |5 |2 | |

|内脏学 |8 |2 | |

|脉管系统 |6 |2 | |

|感觉器 |2 |1 | |

|神经系统 |6 |3 | |

四、大纲说明

1. 本大纲对教材内容作“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要理解透彻,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要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且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3.每次课后布置1-2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郭光文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

3.《人体解剖学》,顾晓松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制定人: 徐 金 审定人:欧阳琦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 月 8 日

《人体解剖学D》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Human Anatomy D

课程编号:15312030

实验总学时:10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主要对理论上所学的结构利用实验课在标本、图谱、影像片、模型上进行论证。通过实验的观察,使学生能够在标本上辩认正常的解剖学结构,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和记忆,为后继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复习该节课的理论内容。

2. 对照理论依次观察图谱、标本、模型、影像片,。

(3)独立辨认理论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正常解剖学结构。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运动系统 |2 |验证性 |必做修 | |

|2 |内脏学 |2 |验证性 |必做修 | |

|3 |脉管学 |2 |验证性 |必做修 | |

|4 |感觉器 |1 |验证性 |必做修 | |

|5 |神经系统 |3 |验证性 |必做修 | |

| | | | | | |

| | | | | |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点认实体标本和图片上的人体结构为考核依据,成绩以百分计算,占课程总成绩的25~30%。

制定人: 徐 金 审定人:欧阳琦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程序设计C语言

C Language Programming

课程编号:06310010

学 分:5

学 时:75(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25)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高等数学基础

适用专业:医学、机械、电子类等理工科专业

教 材:《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指导与练习提高》;刘建华;江苏大学出版社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对于机械、电子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讲,C语言是一种应用较广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具有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的特性。该语言既适合编写应用软件又适合编写系统软件,在系统构建、机电一体化、嵌入式应用、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 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

(2) 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构造;

(3) 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算法和编程技巧;

(4) 掌握设计和调试简短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5) 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C语言概述

1. 教学内容

(1)C语言简介;

(2)C语言的历史背景;

(3)C程序的结构特点;

(4)C集成开发环境。

2. 基本要求

(1)掌握C程序的结构特点;

(2)了解C语言的发展情况;

(3)熟悉C语言上机过程。

3. 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C语言的特点和程序结构;

(2)难点是C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1. 教学内容

(1)C语言的数据类型简介;

(2)常量与变量;

(3)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字符型数据;

(4)变量赋初值;

(5)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6)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

(7)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

(8)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

2. 基本要求

(1)掌握C语言的几种基本数据类型;

(2)了解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掌握变量的定义和赋初值的方法;

(3)掌握不同类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规则;

(4)掌握算术表达式的含义与使用要点;

(5)掌握赋值表达式的含义与使用要点;

(6)了解逗号表达式。

3. 重难点

(1)重点是常用数据类型、变量定义、算术运算符和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和表达式;

(2)难点是不同类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自增、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三)简单的C程序设计

1. 教学内容

(1)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2)C语言语句的概念及赋值语句;

(3)数据输出;

(4)数据输入。

2. 基本要求

(1)掌握程序设计三种基本结构中的顺序结构;

(2)掌握C语言语句的概念以及赋值语句的构成与使用要点;

(3)熟练掌握字符输入/出函数及格式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方法;

(4)能编写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

3. 重难点

(1)重点是赋值语句的使用要点以及输入、输出函数;

(2)难点是格式输入/出函数的使用。

(四)逻辑运算和选择结构控制

1. 教学内容

(1)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

(2)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

(3)条件运算符及条件表达式;

(4)if语句及复合语句;

(5)switch语句及break语句。

2.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使用;

(2)理解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

(3)了解条件运算符及条件表达式;

(4)掌握选择结构并熟练使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

3. 重难点

(1)重点是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的应用以及if语句和switch语句;

(2)难点是逻辑运算符的运算规则、选择结构的嵌套。

(五) 循环控制

1. 教学内容

(1)循环结构概述;

(2)while语句;

(3)do-while语句;

(4)for语句;

(5)循环的嵌套;

(6)几种循环的比较;

(7)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8)常用算法举例。

2. 基本要求

(1)了解循环控制的概念和方法;

(2)掌握while和do while语句的使用;

(3)掌握for语句的使用;

(4)掌握如何使用continue、break语句改变循环的执行状态;

(5)掌握循环的嵌套;

(6)熟练使用循环结构实现一些常用算法。

3. 重难点

(1)重点是while、do while、for语句的使用以及循环结构常用算法;

(2)难点是循环结构的嵌套、continue语句和break语句的作用及区别。

(六)数组

1. 教学内容

(1)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2)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3)字符数组;

(4)常用算法举例。

2. 基本要求

(1)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

(2)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

(3)掌握与数组有关的查找、排序、插入、删除等基本算法。

3. 重难点

(1)重点是数组的定义、引用以及查找、排序、插入、删除等常用算法;

(2)难点是排序算法、字符数组和一般数组的区别以及字符串的相关处理。

(七)函数

1. 教学内容

(1)函数概述;

(2)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

(3)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

(4)函数的调用;

(5)函数的嵌套调用以及递归调用;

(6)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7)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8)动态存储变量和静态存储变量

2. 基本要求

(1)掌握自定义函数的概念;

(2)掌握函数的定义方法以及函数的类型和返回值;

(3)掌握形式参数与实在参数的区别以及参数值的传递;

(4)掌握函数的一般调用,了解函数的嵌套调用;

(5)熟悉数组作为函数参数的使用方法;

(6)掌握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以及变量的作用域的概念;

(7)掌握变量的存储方式和生存期的概念。

3. 重难点

(1)重点是函数的声明、定义和调用、函数的参数传递、函数的返回、变量的作用域及存储类别;

(2)难点是函数的递归调用、对函数“单项值传递”的参数传递方式的理解、变量的作用域及存储类别。

(八)指针

1. 教学内容

(1)地址和指针的概念;

(2)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

(3)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4)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5)指针数组和二级指针。

2. 基本要求

(1)了解地址和指针的概念,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掌握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3)掌握在引用数组元素时指针的运算;

(4)掌握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5)了解指针数组和二级指针。

3. 重难点

(1)重点是指针的基本概念、数组与指针、指针作为函数参数;

(2)难点是二维数组与指针。

(九)结构体

1. 教学内容

(1)概述;

(2)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3)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引用;

(4)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

(5)结构体数组;

(6)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7)链表的基本概念。

2. 基本要求

(1)掌握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2)掌握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以及引用方法;

(3)掌握结构体数组;

(4)掌握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5)初步了解链表。

3. 重难点

(1)重点是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引用、结构体数组和结构体指针;

(2)难点是嵌套结构体成员的引用以及链表。

(十)文件

1. 教学内容

(1)C文件概述:只要求文本文件(ASCII文件)的操作;

(2)文件类型指针;

(3)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4)文件的读写;

(5)文件的定位。

2. 基本要求

(1)掌握文件类型指针(FILE类型指针);

(2)掌握文本文件的打开与关闭(fopen和fclose函数);

(3)掌握文本文件的读与写(fprintf和fscanf函数);

(4)掌握文件定位的操作函数及与文件相关的标准函数。

3. 重难点

(1)重点是文件指针的定义、文本文件的打开、关闭以及读写;

(2)难点是文件的定位操作。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C语言概述 |2 | | |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4 | | |

|简单的C程序设计 |2 | |2 |

|逻辑运算与选择结构控制 |3 | |2 |

|循环结构 |5 | |2 |

|数组 |8 | |4 |

|函数 |8 | |4 |

|指针 |10 | |4 |

|结构体 |4 | |2 |

|文件 |2 | |2 |

|综合练习 |2 | |3 |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2.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3. 每个章节课后要求学生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指导与练习提高》上的知识点巩固习题,并将提高题作为学生选做内容,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方法为:平时作业及上机作业成绩占成绩考核的30%,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成绩考核的70%。

4. 本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常用算法

(1)基本算法:变量交换、累加、累乘。

(2)非数值计算常用算法:穷举算法、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法排序)、查找算法(顺序查找、折半查找)。

(3)数值计算常用算法:递推算法(级数计算)、一元非线性方程求根(牛顿迭代法、二分法)、定积分计算(梯形法、矩形法)。

(4)其他算法:分段函数、进制转换、求最大公约数(辗转相除法)和最小公倍数、整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分离、素数判断、求最大/小值、数组元素的插入、数组元素的删除、矩阵转置、字符处理(字符的分类统计、字母大小写转换、字符加密等)。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江苏省二级C语言考试题解、辅导与算法归纳》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基础部

制定人:刘建华 审定人:韩飞 批准人:王昌达

2012年6月8日

《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C Language Programming

课程编号:06310010

实验总学时:25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高等数学基础

适用专业:医学、机械、电子类等理工科专业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是面向全校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实验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用C语言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程序的方法;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通过独立设计应用程序和对程序运行结果的分析、整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复习相关内容,根据上机作业要求独立设计算法;

(2)根据算法给出源程序清单和测试数据;

(3)上机对源程序进行编辑、编译、链接和运行;

(4)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5)提交程序清单、测试数据以及运行结果。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简单的C程序设计(顺序结构) |2 |验证 |必做 | |

|2 |选择结构 |2 |验证 |必做 | |

|3 |循环结构 |2 |验证 |必做 | |

|4 |数组 |4 |综合 |必做 | |

|5 |函数 |4 |综合 |必做 | |

|6 |指针 |4 |综合 |必做 | |

|7 |结构体 |2 |验证 |必做 | |

|8 |文件 |2 |验证 |必做 | |

|9 |综合练习 |3 |综合 |必做 | |

注:实验顺序可适当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程序清单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5~20%。

五、大纲说明

1.配合该大纲的实验指导书参考:《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谭浩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本实验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相配套。

制定人:刘建华 审定人:韩飞 批准人:王昌达

2012 年6月 8日

程序设计(VFP)

Computer program design(Visual FoxPro)

课程编号:06310020

学 分:5

学 时:75(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25)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基础

适用专业:医学、药学、外语、文法、经管等专业

教 材:《Visual FoxPro教程》,严明、单启成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第1版

《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书》,崔建忠、单启成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程序设计(VFP语言)”是医学医技类,药学药剂类,文法学类、经管类等专业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它建立在数学、物理、计算机基本技能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上述专业的学生来讲,VFP语言是一种应用较广的程序设计语言。 VFP程序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VFP程序设计的基本任务是:

1.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

2.掌握数据库与表;

3.掌握查询、视图的设计;

4.掌握表单的设计、各种控件的使用;

5.掌握菜单和类的设计;

6.掌握程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1)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等概念;

(2)关系库的相关概念。

(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

2、基本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掌握本课程的几个基础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3)掌握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了解关系运算的基本定义和简单运算

(4)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流程

3、重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模型、数据库的设计的基本过程

难点: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E-R模型、关系模型

第二章VFP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1、教学内容

(1)Visual FoxPro集成环境概述及基本设置

(2)项目管理器的基本操作

(3)Visual FoxPro的文件类型。

(4)语言基础

A、数据类型和数据存储;

B、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

2、基本要求

(1)掌握数据类型和数据存储、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程序设计;

(2)了解Visual FoxPro集成环境;

(3)熟悉文件类型(可伴随后续课程陆续掌握)

3、重点:项目管理器的操作,VFP的文件类型,数据类型与数据存储,系统函数,算符与表达式

难点:变量的访问域,数组,函数的使用

第三章、库与表的创建和使用

1、教学内容

(1)数据库的概念;

(2)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3)表结构的创建与修改;

(4)记录的增加、删除、修改、记录的定位;

(5)表的索引,结构复合索引文件,索引的使用;

(6)表的使用和工作区,表的打开方式,表的数据缓冲。

(7)创建数据库、数据字典;

(8)数据库表字段的扩展属性、表属性;

(9)相关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

(10)使用多个数据库,建立表之间的永久关系;

(11)查看和设置数据库的属性。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表的概念、表结构的创建与修改、表记录的处理、表的使用以及表的索引。

(2)掌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创建,熟练掌握表的字段属性和表属性、表之间关系的创建与修改,相关表间的参照完整性的建立,了解ODBC的概念。

3、重点:库与表的创建与修改,表记录的处理,索引,永久关系及参照完整性,库与表的常用函数

难点:库表的字段属性与表属性的设置,使用SQL命令创建表、修改表结构、处理表记录

第四章、查询和视图

1、教学内容

(1)查询的创建和使用;

(2)视图的创建和使用;

(3)SELECT-SQL语句。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查询、视图的创建和使用,掌握SELECT-SQL语句的使用。

3、重点:创建和使用查询

难点:使用SELECT-SQL命令创建查询和视图

第五章、程序设计基础

1、教学内容

(1)结构化程序设计:创建,修改运行程序步骤;3大程序结构;自定义函数及自定义过程的基本语句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类;处理对象;相关事件;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编写结构化程序的方法,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概念,熟悉VFP中的基类,掌握相关事件和方法的使用。

3、重点: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VFP的基类,基类的最小属性集、最小事件集、常用事件及事件触发顺序、常用的方法与方法的使用

难点:用3种结构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基类的事件、方法

第六章、表单及控件

1、教学内容

(1)利用向导创建表单

(2)利用表单设计器创建表单及表单设计器的使用

(3)利用表单设计器修改表单

(4)VFP常用控件的使用:名称,常用属性及方法,常用事件的编程实现

2、基本要求

(1)掌握表单向导和设计器的使用,掌握数据环境及其属性的设置,掌握如何向表单中添加对象、处理表单与表单中的对象。

(2)掌握控件和数据的关系,掌握常用控件的创建及其处理,控件有:Column、 CommandGroup、Container、FormSet、Grid、OptionGroup、Page、PageFrame、ToolBar、CheckBox、ComboBox、CommandButton、DataEnvironment、Header、Image、Label、Line、ListBox、OptionButton、Separator、Shape、Spinner、TextBox、Timer。

3、重点:各种控件的使用、常用的属性、方法、事件

难点:对控件事件的编程

第七章、类的创建与使用

1、教学内容

(1)创建子类,为类添加新属性与新方法,添加新类到表单

(2)类设计器的界面和使用

2、基本要求

掌握用户自定义类的创建与修改,掌握类库文件及其使用、类的应用,掌握为类添加对象、添加新属性、添加方法程序。

3、重点:根据基类创建类,根据自定义类创建类,类的存储,类的使用

难点:为类添加新方法与新属性,自定义类

第八章、报表与标签

1、教学内容

1. 报表类型;

2. 创建报表;

3. 修改报表;

4. 报表的预览与打印;

5. 设计标签。

2、基本要求

 掌握报表的类型、创建与修改、报表的基本界面格式,报表的预览与打印。 

3、重点:报表的创建与修改,报表的类型,报表使用的命令

难点:报表界面格式的设计

第九章、菜单和工具栏

1、教学内容

(1)菜单设计;

(2)创建自定义工具栏。

2、基本要求

了解菜单设计的过程,掌握菜单设计器的使用,菜单的组成、菜单设计器的使用、菜单的修改,菜单程序的生成。了解自定义工具栏的创建方法,了解自定义工具栏添加到表单集的方法

3、重点:菜单的设计和使用,工具栏的使用

难点:快捷菜单的创建,SDI菜单的创建,工具栏添加到表单集的方法

第十章、建立应用程序

1、教学内容

(1)规划应用程序;

(2)使用类简化应用程序的设计;

(3)测试与调试;

(4)构造应用程序的框架、连编应用程序、运行应用程序。

2、基本要求

了解应用程序的规划,掌握构造应用程序的主程序,掌握应用程序的连编。

3、重点:应用程序的配置,应用程序界面的设置,程序的编译、调试与发布

难点:主程序的设置,包含与排除,程序连编

三、课程学时分配

|VFP语言程序设计 |50 |25 |

|一、数据库系统基础 |4 | |

|二、VFP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6 |4 |

|三、数据库与表的创建和使用 |8 |4 |

|四、查询和视图 |8 |4 |

|五、程序设计基础 |6 |4 |

|六、表单及其控件的创建与使用 |8 |4 |

|七、类的创建与使用 |4 |1 |

|八、报表的创建与使用 |2 |1 |

|九、菜单与工具栏 |2 |2 |

|十、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发布 |2 |1 |

|总学时 |50 |25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上机实验要求见《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书》及exam.nju.网站的要求。

2.本课程的综合应用设计按照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3.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制定人: 钟丹 审定人:韩飞 批准人:王昌达

2012年6月8日

《程序设计(VFP)》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Computer program design(Visual FoxPro)

课程编号:06310020

实验总学时:25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基础

适用专业:医学、药学、外语、文法、经管等专业

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程序设计(VFP语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上机实验让学生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掌握利用vfp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复习相关课程知识,预习VFP实验指导书了解上机实验流程

(2)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相关的上机实验

(3)按照实验指导书思考题的要求进行拓展性上机实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找到错误的来源并予以解决,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VFP集成环境及项目管理器的熟悉 |1 |验证 |必做 | |

|2 |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的使用 |3 |综合 |必做 | |

|3 |库与表创建与使用 |4 |综合 |必做 | |

|4 |查询与视图建立与使用 |4 |综合 |必做 | |

|5 |程序设计 |4 |综合 |必做 | |

|6 |表单及控件的创建与使用 |4 |综合 |必做 | |

|7 |类的创建与使用 |1 |综合 |必做 | |

|8 |报表的创建与使用 |1 |综合 |必做 | |

|9 |菜单与工具栏的创建与使用 |2 |综合 |必做 | |

|10 |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发布 |1 |综合 |必做 | |

注:各实验内容所占学时可根据需要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上机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提交的作业为考核依据,成绩以百分制计,占课程成绩的15~30%

五、大纲说明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建议软件环境为windows xp和visual foxpro6.0。为了便于实验且节省上机时间,每个实验所需素材可到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网站下载压缩包(),解压后即可使用

制定人: 钟丹 审定人:韩飞 批准人:王昌达

2012年6月8日

大学英语(基础II)

Basic College English II

课程编号:17310020

学 分:4

学 时:60(其中: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5)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基础I)

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

教 材:新核心大学英语2;蔡基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较高要求阶段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从而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本阶段教学内容含共八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包括Main Reading 和Related Reading 两篇课文,以Approaching the Topic、Understanding the Text、Doing Tasks 和Integrated Exercises 四个部分呈现。

Unit1 Space Exploration

Unit2 Energy

Unit3 Gender Differences

Unit4 Information Security

Unit5 Future Vehicles

Unit6 Skyscrapers

Unit7 Animal Behavior

Unit8 Natural Disasters

2.基本要求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并能根据要求进行讨论、发言。能听懂与所学内容相关、语速稍慢(每分钟130词)的对话、短文、报告等音像材料,并能理解其要点。能听懂日常英语对话及周围其他人的讨论主题。能在听的过程中使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口语表达能力:能回答课上的提问,并用常用词汇和句型与同学进行主题式讨论。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介绍自己、同学、朋友等,并能对他人的介绍做出回应。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如开始,继续或结束会话,让人重复所说内容或放慢语速等。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思想,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题材。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书面表达能力: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念、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巧。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词汇: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左右单词和700个左右词组,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在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3.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语言技能的训练

听说:学生自主性增强,口语练习从有控制的对话逐渐过度到半开放训练,并新增相关话题讨论环节;

阅读:进行课文大意归纳与段落大意归纳练习,并展开相关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批判、评论;

写作:进行有关写作技巧教学,就学习主题或热点事件进行写作训练;

翻译:逐渐增加中英互译的比重,以提高学习者对这两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认识。

2)学习技能的培养:

每单元听说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的讲解与练习。

教学难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Unit 1,Main Reading |4 | |2 |

|Unit 1,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2,Main Reading |4 | |2 |

|Unit 2,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3,Main Reading |4 | |2 |

|Unit 3,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5,Main Reading |4 | |2 |

|Unit 5,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8,Main Reading |4 | |2 |

|Unit8,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四、大纲说明

1.通过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在阅读、听说、翻译、写作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为较高要求阶段和更高要求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每个单元教师的讲课为10课时,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为2课时。

3.实行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平时成绩,网络平台视听说和期末考试分别占30%、20%和5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成绩等。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新视野大学英语2 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版

2.大学英语 精读 2 董亚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3.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2 宫力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制定人: 王月芳 审定人:陈红 批准人:王保田

2012年6月8日

医用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1332255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分析化学》应武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第5版。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检验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树立起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好后继检验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分析中的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同时还介绍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方法。重量分析要求了解沉淀法、挥发法、萃取法的原理,掌握晶形及晶形沉淀的条件,有机沉淀剂、均匀沉淀在重量分析中的应用。滴定分析一般要求掌握各类滴定方法的原理、指示剂、滴定条件以及各类方法适用范围。此外,要求了解误差来源、性质及减免,掌握分析化学中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为反映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各章节注意联系医学检验中的实际,对每种分离分析方法都介绍它们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任务和作用。

2.分析化学基本内容。

3.分析化学方法分类。

4.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关系。

5.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及其在检验专业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基本内容和方法分类。

2.了解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及其在检验专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1.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准确度和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3.精密度和偏差,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4.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

5.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6.少量实验数据的统计性处理,t分布曲线,置信度和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

7.有效数字、有效数字修约规划,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目的要求:

1.熟悉分析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

2.掌握少量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3.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第三章 重量分析法

教学内容:

1.重量法特点、方法及计算。

2.掌握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完全、颗粒大小及纯度的因素,晶形沉淀和从非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均匀沉淀及有机沉淀剂的应用,以及各类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及计算。

3.了解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包括分配系数与分配比,萃取效率及分离效率,以及各种类型的萃取方法。

目的要求:

1.了解重量分析法特征及分类。

2.掌握沉淀法基本原理。

第四章 滴定分析概论

教学内容:

1.滴定分析特点及主要方法。

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方式。

3.试剂规格及选用,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和标定。

4.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被测物质含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的换算。

目的要求:

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方法分类与滴定方式,熟悉物质的浓度及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掌握滴定分析计算。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教学内容:

1.酸碱质子理论,酸度对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系数的影响。

2.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3.酸碱滴定曲线,一元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滴定弱酸,多元酸的滴定,多元碱的滴定。

4.指示剂的选择。

5.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终点误差计算。

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酸碱质子理论,酸度对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系数的影响。

2.掌握酸碱滴定法原理,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教学内容:

1.配位滴定反应应具备的条件,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累积稳定常数。

2.常用氨羧配位剂、EDTA结构、性质,在溶液中离解平衡及配位特性。

3.配位剂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4.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配位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

5.条件稳定常数,准确进行配位滴定的条件,滴定金属离子的最低pH值。

6.配位滴定曲线,影响PM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7.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与指示剂的选择,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封闭,僵化现象及其消除。

8.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9.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0.配位滴定方式。

11.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EDTA的结构、离解平衡和配位特性,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掌握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基本概念并利用它们判断准确进行配位滴定的条件。

3.掌握配位滴定过程中PM值的计算及配位滴定曲线的绘制、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2.电极电位和条件电极电位。

3.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程度。

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5.氧化还原指示剂及自身指示剂与专属指示剂。

6.高锰酸钾法的方法原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高锰酸钾法应用示例。

7.碘法的方法原理,碘及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碘法应用示例。

8.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反应速度的因素,平衡常数的计算。

2.掌握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3.掌握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原理与应用。

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

教学内容:

1.沉淀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银量法滴定曲线。

3.银量法确定滴定终点的三种方法──Mohr法,Volhard法,Fajans法。

4.银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

目的要求:

1.了解沉淀滴定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掌握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和银量法确定终点的几种方法。

第九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略

教学内容:

1.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2.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试样的预处理。

3.测定方法的选择。

目的要求:

1.了解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2.熟悉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及测定方法的选择。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 绪 论 |2 | | |

|二、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6 | | |

|三、 重量分析 |4 | | |

|四、 滴定分析概论 |6 | | |

|五、 酸碱滴定法 |8 | | |

|六、 配位滴定法 |8 | | |

|七、 氧化还原滴定法 |6 | | |

|八、 沉淀滴定法 |2 | | |

|九、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略 |3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每次课后布置3~5条作业,作业总量约为50题计算题。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2.《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第1版

3.《分析化学》;孙毓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制定人:王 坤 审定人:贺敏强 批准人:倪 良

2012年 6 月 8 日

医学生物化学

Medical 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15312060

学 分:4

学 时:60(其中: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细胞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黄诒森,侯筱宇主编,科学出版社,第3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的科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许多疾病的病理或征象都要用生化的理论在分子乃至基因水平上加以解释;生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生物化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了细胞、生命活动的过程、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医学生物化学是以人体及与人类生命活动相关的生物为对象,试图阐明人类生命活动的奥秘。因此医学生物化学已成为医学基础学科中的先进领域,成为其它多种学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生物化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正向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渗透。为了更好地认识生命,研究生命,探索生命的奥秘,掌握生物化学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已从五十年代的新陈代谢为中心转移到分子生物学为重点。为了适应当今医学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医学的需要,要求学生掌握一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物质代谢,如糖代谢、脂代谢等能量代谢;

2.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如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调节机制及基因表达调控等,联系临床的常见疾病,重点在分子水平上认识其病因,加深对其治疗原理的理解。

3.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基本技术原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绪论

1.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含义,研究任务与目的;

(2)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3)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生物化学与医学;

(5)简介学习生物化学应注意的事项。

2.学习要求

(1)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2)熟悉生物化学含义及其研究任务;

(3)了解生物化学研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重难点

(1)重点是生物化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

(2)难点是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元素组成。组成单位——氨基酸、缩写代号、R基团结构特点及依据R不同的分类法,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A、一级结构:含义、连接方式、主链表示法(N、C末端,氨基酸残基)、肽链中氨基酸顺序测定简介;

B、二级结构:含义、肽链平面、主链结构单元(α螺旋、β片层、β转角、无规则卷曲)与其结构特点;

C、模体(motif)、结构域(structural domain)和分子伴侣;

D、三级结构及四级结构:含义、以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为例说明之;

E、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维系力:氢键、盐键、疏水作用及范德华力。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决定构象,一级结构的个体差异与分子病。构象与功能的关系:别构效应;血红蛋白的协同效应,蛋白质构象改变与疾病。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胶体性质,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紫外吸收和几种重要呈色反应。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

(6)蛋白质的分类 单纯蛋白质及结合蛋白质简介。

2.学习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分子平均含氮16%的意义,20种氨基酸名称及三字符号,R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分类方法。在蛋白质结构中连接氨基酸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基本特点;蛋白质重要的理化性质。

(2)熟悉熟悉蛋白质生物学功能、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的个体差异与分子病。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

(3)了解其余内容。

3.重难点

(1)重点是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0种氨基酸名称及三字符;维系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基本特点;蛋白质重要的理化性质。

(2)难点是20种氨基酸名称及三字符;维系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基本特点;

3.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教学内容

(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是碱基、戊糖和磷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nucleoside)、核苷酸(nucleotide)的组成及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指DNA和RNA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也称为碱基序列;DNA分子中的戊糖为脱氧核糖、碱基成分为A、G、C、T,RNA分子中为戊糖为核糖、碱基成分为A、G、C、U。环核苷酸。

(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超螺旋结构、核小体(nucleosome)及DNA在真核细胞内的组装。

(3)RNA的结构与功能: RNA二级结构;tRNA的三级结构。RNA类型及功能。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学简介。

(4)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DNA的变性(denaturation)、复性(renaturation) 的意义、特点、增色效应(hyperchromicity);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5)核酸酶(nucleinase) 、核酶(ribozyme)的概念。

2.学习要求

(1)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核苷酸的碱基(base)及磷酸戊糖,环核苷酸的组成与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双螺旋、超螺旋和核小体结构特点与其生理意义;RNA种类,RNA的二级结构,tRNA的三级结构与功能。

(2)熟悉核酸的重要理化性质及意义;核酸酶(nucleinase)和核酶(ribozyme)的概念。

(3)了解DNA结构多样性;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及其它小分子RNA的种类与功能。

3.重难点

(1)重点是核酸的化学组成,核苷酸的碱基(base)及磷酸戊糖,环核苷酸的组成与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双螺旋、超螺旋和核小体结构特点与其生理意义;RNA种类,RNA的二级结构,tRNA的三级结构与功能。

(2)难点是DNA双螺旋、超螺旋和核小体结构的特点与生理意义;RNA种类与其功能。

4. 酶和维生素

1.教学内容

(1)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及可调节性);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诱导契合假说简介。

(2)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的概念,酶的组成(单纯酶和结合酶、全酶),全酶包括酶蛋白和非蛋白成分;酶活性中心的概念与作用。

(3)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初速度;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氏方程简介、Km值的意义、Vmax及Km值的测定法;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inhibitor)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4)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概念,变构酶、共价修饰;简介酶含量的调节;同工酶的概念。

(5)简介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与医学的关系。

(6)维生素与辅酶: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化学与功能简介;B族维生素的化学、构成的辅酶(或辅基)与其作用原理、主要的生理功能;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

2.学习要求

(1)掌握:酶的概念和分子组成,酶蛋白、辅酶、辅基、辅助因子、全酶。酶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酶促反应特点:催化效率高、 专一性强、不稳定性及可调性等。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米氏方程及Km的意义。抑制剂作用原理及特点。酶原、酶原激活与同工酶概念。维生素的概念。

(2)熟悉:酶的作用机制。影响酶作用的温度及pH因素。变构酶、修饰酶的概念、作用特点及意义。B族维生素与辅酶。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

(3)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酶含量的调节。酶与医学的关系。

3.重难点

(1)重点是酶的概念和分子组成;酶促反应特点;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米氏方程及Km的意义;抑制剂作用原理及特点;酶原、酶原激活与同工酶概念;维生素的概念。

(2)难点是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米氏方程及Km的意义。

5. 糖复合物

1.教学内容

(1)糖蛋白:糖蛋白的结构、糖蛋白分子中寡糖链的功能。

(2)蛋白聚糖:重要的糖胺聚糖、核心蛋白、蛋白聚糖的结构和生物合成、蛋白聚糖的功能。

(3)糖脂:鞘糖脂的结构、糖脂的功能、糖脂与疾病。

(4)细胞外基质:胶原、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

2.学习要求

(1)掌握: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熟悉:细胞外基质成分主要包括胶原蛋白、透明质酸、蛋白聚糖和糖蛋白。胶原蛋白、纤连蛋白(FN)和层黏连蛋白(LN)主要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功能。

(3)了解其余内容。

3.重难点

(1)重点是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难点是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的结构特点。

6. 糖代谢

1.教学内容

(1)概述:糖的生理功能,糖的消化吸收,糖代谢概况。

(2)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反应途径和参与的酶:磷酸化反应、氧化及还原反应、关键酶。糖酵解过程中能量的产生和利用,高能磷酸化合物、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糖酵解调节及生理意义。

(3)糖的有氧氧化:糖有氧氧化的反应途径:细胞液反应阶段,丙酮酸在线粒体内的反应—一氧化脱羧多酶复合体与参与的辅助因素、乙酰CoA、C02及NADPH等产物。三羧酸循环酶促反应过程、关键酶;该反应途径的特点、调节、生理意义。糖有氧氧化调节及产能概述、有氧氧化生理意义。巴斯德效应(Pasteur's effect)。

(4)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氧化阶段的反应、NADPH及磷酸戊糖的产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非氧化反应阶段概述。调节及生理意义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合成与分解途径的酶促反应、UDPG生成、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及意义。

(6)糖异生:反应过程及关键酶,生物素的作用,能量消耗,调节及生理意义,乳酸循环(Cori cycle)。

(7)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水平的肝脏调节及激素调节,、糖耐量试验。简介血糖水平异常。

2.学习要求

(1)掌握:糖代谢基本概念;主要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酶促反应、能量转换、调控及意义(这些途径包括糖酵解与糖异生、糖的有氧氧化与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分解);各途径的生理意义。

(2)熟悉:上述各代谢途径的全过程概貌及相互联系;关键酶调节方式;血糖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水平的调节。

(3)了解: 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阶段;巴斯德效应;糖原累积症;血糖水平异常。

3. 重难点

(1)重点是糖代谢基本概念,主要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酶促反应、能量转换、调控及意义,各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

(2)难点是主要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酶促反应、能量转换、调控及意义,各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

7. 生物氧化

1.教学内容

(1)生物氧化的概念及其与体外氧化的异同。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组成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偶联部位及偶联部位的确定,P/O比值,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体内产生ATP的方式有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除ATP外体内其他高能化合物;NADH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

(2)其他氧化体系:简介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微粒体中的酶类。

(3)生物氧化的概念:生物氧化的特点、意义及方式;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变化。

(4)CO2的生成

(5)线粒体氧化体系——电于传递链(H2O的生成):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概要。呼吸链的组分与其作用:黄素辅基、铁硫蛋白 泛醌及细胞色素等。呼吸链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6)氧化磷酸化——ATP的生成:氧化磷酸化含义、P/0比值、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学说及ATP合成概述。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ADP/ATP、甲状腺激素(甲亢)、抑制剂和解偶联剂的作用。

(7)高能化合物与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高能化合物;ATP的生成与利用;胞液NADH的氧化;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8)其他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自由基的概念、产生、反应及其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微粒体的氧化途径—一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反应系统、微粒体中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和偶联部位。体内产生ATP的方式。其他高能化合物。

(2)熟悉:氧化磷酸化的化学渗透学说特点。苹果酸穿梭和 α-磷酸甘油穿梭。自由基的反应、自由基的作用。

(3)了解:微粒体内混合功能氧化酶体系;微粒体内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了解呼吸链的抑制剂、解偶联剂及CO2的生成方式。

3.重难点

(1)重点是生物氧化的概念。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和偶联部位。体内产生ATP的方式。其他高能化合物。

(2)难点是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偶联部位和偶联机制。

8. 脂类代谢

1.教学内容

(1)脂类的概念及分类,脂类分为脂肪(三脂酰甘油)及类脂两大类;脂肪的主要功能。

(2)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脂酶的作用,胆汁酸盐的作用,单脂酰甘油途径,肠粘膜细胞中CM的生成。

(3)三脂酰甘油代谢:

A、三脂酰甘油的合成代谢:三脂酰甘油的合成部位、原料、单脂酰甘油途径和二脂酰甘油途径。

B、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动员和激素敏感脂肪酶;脂酰基转入线粒体、饱和脂酰基β氧化的酶促反应过程、软肪酸彻底氧化为CO2和H20,产能的净结果;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概述;脂肪酸氧化其它途径概述。

C、甘油代谢。

D、酮体的概念和分类、生成部位和反应过程;酮体氧化的部位、氧化供能的反应及其生理意义。

E、脂肪酸的合成代谢:合成原料、合成的关键步骤—一丙二酸单酰CoA的生成,乙酸CoA羧化酶、生物素的作用;ACP的作用;脂肪酸合成酶是一种多酶复合体、脂肪酸碳链加长。脂酸碳链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脂酸合成的调节。简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

(4)磷脂的代谢:磷脂的种类及组成;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和结构;甘油磷脂的合成部位、原料及基本过程;甘油磷脂的降解:多种磷脂酶类。简介鞘磷脂的代谢。鞘磷脂及鞘糖脂。磷脂的生理功能。

(5)胆固醇代谢:胆固醇消化吸收概述。胆固醇的结构特点;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合成原料(主要为乙酰CoA、NADPH+H+、ATP);关键酶是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的调节。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7-脱氢胆固醇。

(6)血浆脂蛋白代谢:血脂不溶于水,以脂蛋白形式运输;按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CM、VLDL、LDL及HDL四类;血浆脂蛋白组成;脂蛋白的结构特点;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及功能:CM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VLDL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LDL主要将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至肝外组织,而HDL则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高脂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

2.学习要求

(1)掌握:脂类的概念和分类。脂肪动员和激素敏感甘油三酯脂肪酶。脂酸β-氧化的反应过程:脂肪酸的活化,脂酰基进入线粒体,乙酰CoA的产生及能量的转换。酮体的概念、生成、氧化利用及生理意义。必需脂肪酸。磷脂的种类,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胆固醇的结构特点,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及重要反应步骤,胆固醇的转化及转化产物的生理功能。血浆脂蛋白的概念、分类、结构特点、代谢概况及主要的生理功能。载脂蛋白的概念。

(2)熟悉: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肠粘膜细胞中CM的生成。甘油的代谢。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供氢体、能源、关键酶促反应及调节。脂肪合成概况。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甘油磷脂的合成、分解代谢的要点。脂蛋白中载脂蛋白分类及某些载脂蛋白对有关酶的作用。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及调节。

(3)其余内容为了解。

3.重难点

(1)重点是脂类的概念和分类。脂肪动员和激素敏感甘油三酯脂肪酶。脂酸β-氧化的反应过程:脂肪酸的活化,脂酰基进入线粒体,乙酰CoA的产生及能量的转换。酮体的概念、生成、氧化利用及生理意义。必需脂肪酸。磷脂的种类,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胆固醇的结构特点,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及重要反应步骤,胆固醇的转化及转化产物的生理功能。血浆脂蛋白的概念、分类、结构特点、代谢概况及主要的生理功能。载脂蛋白的概念。

(2)难点是脂酸β-氧化的反应过程,脂肪酸的合成,血浆脂蛋白代谢。

9. 氨基酸代谢

1.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营养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的概念。

(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几种蛋白水解酶的作用,氨基酸吸收载体的作用;蛋白质在肠道中的腐败作用。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简介体内蛋白质的转换更新。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作用的概念,转氨酶和磷酸吡哆醛的作用;L-谷氨酸氧化脱氨的反应及特点;嘌呤核苷酸循环的途径。非氧化脱氨作用。α-酮酸的代谢:生糖、生酮及生糖兼生酮氨基酸的代谢及它们与三羧酸循环的联系。

(4)氨的代谢: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丙氨酸和谷氨酰胺对氨的转运;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的主要器官、详细步骤、生理意义、调节;高血氨症和氨中毒。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几种氨基酸的脱羧产物(γ-氨基丁酸、牛磺酸、组胺、5-羟色胺、多胺)及生理功能。一碳单位的概念、分类、与FH4结合的几种形式与作用、来源及生理功能。简介含硫氨基酸代谢与其转变产物的意义、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转变:酪氨酸代谢与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的生成,色氨酸转变为几种有生理意义的物质。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肌酸和磷酸肌酸的转变及其在能纣转换中的意义。

2.学习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价值;血氨含量及来源与去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作用,L-谷氨酸氧化脱氨,嘌呤核苷酸循环;氨的代谢:氨的来源,丙氨酸和谷氨酰胺对氨的转运,尿素的生成(主要器官、反应步骤、调节);几种氨基酸的脱羧产物:组胺、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一碳单位的概念、种类、来源及生理作用。甲硫氨酸循环;磷酸肌酸、S-腺甘蛋氨酸、PAPS和精胺等几种氨基酸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理功用。

(2)熟悉:几种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特点。α-酮酸的代谢。含硫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3)了解:体内蛋白质的转换更新。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血氨含量及来源与去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作用,L-谷氨酸氧化脱氨,嘌呤核苷酸循环;氨的代谢:氨的来源,丙氨酸和谷氨酰胺对氨的转运,尿素的生成(主要器官、反应步骤、调节);几种氨基酸的脱羧产物:组胺、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一碳单位的概念、种类、来源及生理作用。甲硫氨酸循环;磷酸肌酸、S-腺甘蛋氨酸、PAPS和精胺等几种氨基酸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理功用。

(2)难点是血氨的来源与去路,转氨作用和氨的代谢。

10. 核苷酸代谢

1.教学内容

(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从头合成途径的概念(de novo synthesis)、原料和要点,IMP生成及其转变成AMP和GMP的反应,从头合成的调节;补救合成反应简介;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尿酸生成,痛风症简介。

(2)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从头合成途径要点,UMP生成,UMP转变成CTP,TMP的生成,从头合成的调节;补救合成反应简介;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简介。

(3)脱氧核苷酸的生成:脱氧核苷酸生成的反应体系:脱氧核苷酸的生成。NTP、dNTP的生成。

2.学习要求

(1)掌握:掌握嘌吟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要点:原料及能源、依核着酸骨架逐步合成、IMP产生与其转变为AMP和GMP等;补救合成概念。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要点:关键酶、关键产物UMP与其转变成CTP;dTMP的生成;脱氧核苷酸生成;核苷三磷酸(NTP)的产生。抗代谢物与其作用的概念、嘌呤核苷酸分解尿酸与痛风病。

(2)熟悉:核苷酸补救合成反应。

(3)了解: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3. 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嘌吟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要点;补救合成概念。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要点;核苷三磷酸(NTP)的产生。抗代谢物与其作用的概念、嘌呤核苷酸分解尿酸与痛风病。

(2)难点是嘌吟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要点。

11.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教学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糖、脂、氨基酸及核酸代谢途径间的相互联系;物质代谢联系图简介。简介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3)体内重要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4)代谢调节。细胞水平的调节: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的概念,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细胞内多酶体系的布局所构成的调节、限速反应和关键酶存在的意义;变构酶调节的基本概念、变构调节机理及生理意义;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基本概念、磷酸化/去磷酸化调节的特点、意义及与变构调节作用的不同点;酶蛋白合成的诱导与阻抑、酶降解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膜受体激素和胞内受体激素。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基本概念;饥饿状态下的调节作用、应激状态下的调节作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细胞水平关键酶的变构调节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一般原理、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差别。

(2)熟悉:物质代谢的特点。糖、脂、氨基酸代谢及核酸代谢途径间的相互联系。激素水平调节和整体调节的概念、饥饿状态和应激状态下的调节作用。

(3)了解: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3.重难点

(1)重点是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细胞水平关键酶的变构调节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一般原理、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差别。

(2)难点是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2. 血液生物化学

1.教学内容

(1血浆蛋白组成:血浆蛋白分离法简介、血浆蛋白分类;主要血浆蛋白功能;免疫球蛋白结构与功能简介。

(2)红细胞代谢。血红素合成途径的反应特点与其调节:叶酸及维生素B12的作用。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糖酵解;2,3-DPG支路的反应、2,3-DPG生成的意义。磷酸戊糖途径、NDPH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以GSH氧化还原为中心和以Hb(Fe3+)还原为中心的反应体系及意义。

(3)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珠蛋白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包括与辅基血红素的结合)。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功能:S曲线形成及意义(变构的正协同作用)。波尔效应的分子 机制;2,3-DPG对Hb运氧的调节作用。

(4)白细胞代谢。

2.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糖代谢的途径、特点及意义,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血红蛋白运氧功能及影响因素。血红素合成的要点。血红蛋白氧合(或氧离)S曲线成因及意义。

(2)熟悉:血浆蛋白组成。按不同分离法(如盐析和电泳分离)的组成名称。重要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如清蛋白、运铁蛋白、纤维蛋白原、α-及β-脂蛋白、免疫球蛋白(如IgG)等

(3)了解:其余内容。

3.重难点

(1)重点是红细胞糖代谢的途径、特点及意义,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血红蛋白运氧功能及影响因素。血红素合成的要点。血红蛋白氧合(或氧离)S曲线成因及意义。

(2)难点是血红蛋白运氧功能及影响因素。血红蛋白氧合(或氧离)S曲线成因及意义。

13. 肝的生物化学

1.教学内容

(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生物转化概述。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3)胆汁酸代谢:初级胆汁酸在肝脏中生成的反应要点、次级胆汁酸生成、排泄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4)胆色素代谢:胆色素来源、胆红素生成的反应,胆红素分子的空间构象。胆红素在血中运输:人结合胆红素及其性质的特点。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肝脏对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及其性质的特点。胆红素在肠道中转变、排泄及肠肝循环。尿中胆色素、黄疸概述。

2.学习要求

(1)掌握:肝脏在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作用中的特点。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要点及意义,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胆汁酸的来源、种类、排泄及肠肝循环;胆汁酸盐的功能。肝脏牲转化的一般过程(一相、二相反应)。

(2)熟悉:血红素分解代谢的过程:胆色素来源、血中运输、肝脏对未结合胆红素摄取及转变、直接胆红素在肠道中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3)了解:胆色素代谢与黄疸。胆汁酸合成过程概要。其余内容为一般了解。

3.重难点

(1)重点是肝脏在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作用中的特点;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要点及意义,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胆汁酸的来源、种类、排泄及肠肝循环;胆汁酸盐的功能;肝脏生物转化的一般过程(一相、二相反应)。

(2)难点是胆汁酸的来源、种类、排泄及肠肝循环;胆汁酸盐的功能。肝脏。

14. DNA的生物合成

1.教学内容

(1)复制的基本规律: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实验室证据和意义;双向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2)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复制的化学反应;DNA聚合酶(原核、真核简介);参与复制保真性的酶类;引物酶,单链DNA结合蛋白,DNA连接酶等。

(3)DNA生物合成过程: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延长和终止。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延长、终止和端粒酶。

(4)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逆转录的基本概念;逆转录的基本过程;逆转录酶;逆转录研究的意义;滚环复制和D环复制概述。

(5)DNA的损伤(突变)(mutation)与修复:自发或诱发突变;简介点突变、碱基缺失或插入等突变特点,DNA损伤的意义、引发突变的因素和突变的分子改变类型;DNA损伤的修复方式。

2.基本要求

(1)掌握: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DNA半保留复制的要点、主要过程及其意义。复制的半不连续性。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过程、参与的酶和因子。逆转录的基本概念。DNA损伤(突变)与修复的基本概念。

(2)熟悉:复制的保真性。真核生物的端粒和端粒酶。逆转录酶。遗传突变的基本概念;DNA损伤的分子基础及修复方式。

(3)了解:真核生物的复制过程。滚环复制和D环复制。

3.重难点

(1)重点是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DNA半保留复制的要点、主要过程及意义。

(2)难点是真核生物的复制过程。

15. RNA的生物合成

1.教学内容

(1)原核生物转录的模板和酶:不对称转录,DNA的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亚基组成(核心酶、 σ因子、全酶)及各亚基的基本功能;真核生物RNA聚合酶。RNA聚合酶与模板的辨认结合:操纵子(Operon),启动子(promoter)。

(2)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转录起始——RNA聚合酶全酶分子通过σ因子辨认结合到DNA某一基因单位模板链的启动子区域,当其移动至起始位点时便开始转录;转录延长——链的延长方向,由核心酶(σ2ββ’)催化生成3’,5’-磷酸二酯键;转录终止——依赖Rho的转录终止和非依赖Rho的转录终止;终止区域碱基顺序特点。模板链起动区碱基盒结构特点,终止区域碱基顺序特点; rho因子的可能作用。

(3)真核生物RNA的生物合成: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与原核基本相似,真核生物复制的延长发生DNA聚合酶α/δ转换,端粒酶参与解决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

(4)真核生物RNA的加工:介绍转录后修饰的基本概念;mRNA的首尾修饰和剪接,外显子(exon),内含子(intron);tRNA和rRNA转录后修饰的简要过程。

(5)RNA复制简介。

2.基本要求

(1)掌握:RNA转录的模板和酶:基因单位的DNA模板链及编码链。RNA聚合酶亚基组成及作用。启动子,操纵子。转录起始,延长和终止。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加工。

(2)熟悉:真核生物tRNA转录后加工。

(3)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3.重难点

(1)重点是RNA转录的模板和酶:基因单位的DNA模板链及编码链。RNA聚合酶亚基组成及作用。启动子,操纵子。转录起始,延长和终止。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加工。

(2)难点是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加工。

16.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教学内容

(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mRNA与遗传密码(coden):mRNA中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一定遗传信息——三联体密码及其特点,起始与终止密码,线粒体密码。rRNA与核蛋白体装配,核蛋白体的大小亚基。

(2)氨基酸的活化:tRNA与氨基酸的活化,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氨基酰-tRNA的生成与转运,起始氨基酰-tRNA。反密码子及其与mRNA互补特点。

(3)肽链的生物合成过程: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参与的能源和因子;肽链的延长:进位、成肽和转位的过程及相关蛋白质因子;肽链合成的终止:释放因子,多聚核蛋白体;真核和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异同:起始tRNA,起始密码的辨认和起始因子(IF)、核蛋白体。延长因子(EF)和释放因子(RF)。多(核糖)核蛋白体循环。

(4)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靶向输送:简介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的修饰;简介多肽链的折叠;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分泌蛋白及信号肽的概念。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抗生素对蛋白质翻译的干扰和抑制;干扰素(IF)的作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三类RNA的作用:mRNA与遗传密码, rRNA组成核糖体,tRNA的反密码子及氨基酰-tRNA的合成。核蛋白体作用,原核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主要酶和蛋白质因子的作用。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步骤: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和终止。

(2)熟悉: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及修饰、靶向输送。

(3)了解:蛋白质合成与某些医学问题的关系、蛋白质合成多核蛋白体循环、合成中各因子的作用及能量供应等。抗生素对蛋白质翻译的干扰和抑制。干扰素的作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三类RNA的作用:mRNA与遗传密码,rRNA组成核糖体,tRNA的反密码子及氨基酰-tRNA的合成。核蛋白体作用,原核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2)难点是原核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步骤: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和终止。

17. 基因表达调控

1.教学内容

(1)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基因表达包括基因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有时空特异性;管家基因,诱导和阻遏。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是在多级水平上进行的复杂事件;其中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的基本控制点。

(3)原核基因表达调节:操纵子(Operon)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特点;乳糖操纵子的调节机制;原核生物转录终止调节。

(4)真核基因表达调节: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2.基本要求

(1)掌握: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基本概念。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的操纵子模式(乳糖操纵子调控模式)。

(2)熟悉: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

(3)了解:转录衰减。

3.重难点

(1)重点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基本概念。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的操纵子模式(乳糖操纵子调控模式)。

(2)难点是乳糖操纵子调控模式。

18. 细胞信号转导

1.教学内容

(1)信息物质:细胞间信息物质、细胞内信息物质。

(2)受体:受体的分类、一般结构及功能:(a)膜受体:环状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单个跨膜α螺旋受体(b)胞内受体;受体作用的特点;受体活性的调节。

(3)信息传递途径: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a)cAMP-蛋白激酶体系(b)Ca2+依赖性蛋白激酶体系(c)cGMP-蛋白激酶体系(d)酪氨酸蛋白激酶体系(e)核因子κB途径(f)TGF-β途径;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4)信息传递途径的交互联系。

(5)信息传递与疾病。

2.基本要求

(1)掌握:细胞间信使物质与细胞内信使物质(第二信使);受体的概念、分类;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方式:蛋白激酶A通路(以糖原分解及合成的调节为例)、PIP2代谢产物及Ca2+在膜受体信息转导中的作用、蛋白质激酶C通路、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2)熟悉: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及受体活性的调节;受体作用的特点;信息传递途径的交互联系。

(3)其余内容为一般了解。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细胞间信使物质与细胞内信使物质(第二信使);受体的概念、分类;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方式。

(2)难点是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方式:蛋白激酶A通路(以糖原分解及合成的调节为例)、PIP2代谢产物及Ca2+在膜受体信息转导中的作用、蛋白质激酶C通路、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 论 |1 | | |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6 | | |

|(三)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 | | |

|(四)酶与维生素 |6 | | |

|(五)糖复合物 |自习 | | |

|(六)糖代谢 |6 | | |

|(七)生物氧化 |4 | | |

|(八)脂类代谢 |6 | | |

|(九)氨基酸代谢 |5 | | |

|(十)核苷酸代谢 |3 | | |

|(十一)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自习 | | |

|(十二)血液生物化学 |3 | | |

|(十三)肝的生物化学 |3 | | |

|(十四)DNA生物合成 |4 | | |

|(十五)RNA生物合成 |3 | | |

|(十六)蛋白质生物合成 |3 | | |

|(十七) 基因表达调控 |2 | | |

|(十八)细胞信号转导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时为15学时。

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黄诒森、侯筱宇主编,科学出版社第3版。

制定人:徐顺高 审定人:陆任云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诊断学基础

Physical Diagnostics

课程编号:1431151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诊断学》,陈文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开课学院:临床医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诊断学基础》是论述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着重讲解一些常见症状和基本体格检查方法,为其他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诊断学》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授和临床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或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2. 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方法和规范化检查手法,常见体征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绪 论

1、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定义。

(2)《诊断学》的基本内容: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诊断和超声诊断等。

(3)《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4)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2、基本要求

(1)了解《诊断学》的性质、任务、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2)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3)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症状、体征的概念。

(2)难点是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常 见 症 状

1、教学内容

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呕血和便血、疼痛(头痛、胸痛、腹痛)、发绀、呼吸困难、黄疸、意识障碍等。

(1)发热

概念、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热型及临床意义等。

(2)水肿

水肿的发生机制、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3)疼痛(头痛、胸痛、腹痛)

临床常见几种疼痛(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注意事项(部位、发作特点、性质、强度、牵涉痛放射的部位、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

(4)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心源性及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5)咯血、呕血及便血

呕血与咯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呕血与咯血的鉴别要点。

(6)意识障碍

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7)黄疸

黄疸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溶血性、梗阻性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8)发绀

发绀的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

(9)咳嗽与咳痰

咳嗽的发生机制、病因、临床表现。

尿频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2、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其意义(发热、水肿、疼痛、呼吸困难、咯血与呕血、发绀、黄疸、意识障碍等)。

(2)难点是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第二篇、体格检查

一、基本方法及一般检查

1、教学内容

(1)基本方法:视、触、叩、听、嗅诊的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2)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3)生命征(T、R、P、BP)的检查方法、正常结果及临床意义;

(4)发育与体型:正常及异常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5)营养状态的判断及几种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6)意识状态的临床意义;

(7)语调与语态:异常语调与语态的临床意义;

(8)面容与表情:病态表现的临床意义;

(9)体位、姿势、步态:异常体位、姿势、步态的临床意义;

(10)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皮疹、淤斑、出血点、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等的鉴别及临床意义;

(11)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顺序、分布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

(2)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了解正常和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视、触、叩、听、嗅的基本检查方法;生命征的概念及内容;皮肤粘膜苍白、紫绀、黄染、出血、蜘蛛痣的辨认及临床意义;常见病容、体位、步态等与疾病的关系;浅表淋巴结的分布及触诊顺序,局部淋巴法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2)难点是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了解正常和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二、头部、颈部检查

1、教学内容

(1)头颅外部的一般检查:头发和头皮、头颅的检查。

(2)眼、耳、鼻的检查

(3)口腔(口唇、口腔粘膜、牙、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喉、口腔的气味、腮腺等)检查及临床意义。

(4)颈部检查:外形与分区、姿势与运动、皮肤与包块、甲状腺及气管位置,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掌握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了解颜面及器官(耳、鼻、口)的检查。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头颅的大小异常或畸形;眼睑、结膜、眼球外形、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和集合反射的检查和阳性体征等;鼻的外形改变;口腔粘膜(Koplik斑),扁桃体肿大的分度、腮腺肿大的临床意义等;颈部包块的检查及临床意义、血管(颈静脉搏动、颈静脉怒张)、气管移位的判断及临床意义;甲状腺肿大的检查方法、分度及常见病因。

(2)难点是了解颜面及器官(耳、鼻、口)的检查;颈部外形及分区、姿势与运动、颈动脉搏动及颈部血管的听诊等。

三、胸部检查

1、教学内容

(1)胸部的体表标志: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乳房的检查方法;

(4)肺部检查;

A、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B、触诊:语颤、呼吸动度、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C、叩诊:

(a)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b)叩诊音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

(c)肺下界及移动度的叩诊法及临床意义;。

(d)肺部的异常叩诊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及临床意义。

D、听诊:

(a)正常肺部呼吸音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b)异常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异常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c)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湿性罗音:大、中、小罗音、捻发音;

干性罗音:哨笛音、鼾音;

(d)语言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e)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体征: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

2、基本要求

(1)掌握视、触、叩、听诊在胸部及肺部的应用;

(2)掌握肺部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视,触,叩,听诊在胸部及肺部的应用;掌握肺部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异常呼吸音的种类,异常肺泡呼吸音和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特征及临床意义;干湿性罗音的特征及意义。

(2)难点是熟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四、心脏、血管检查

1、教学内容

(1)心脏

A、视诊

(a)心前区外形;

(b)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c)心前区及其它部位的搏动与临床意义。

B、触诊

(a)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b)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临床意义。

(c)心包摩擦感。

C、叩诊

(a)心脏叩诊方法;

(b)正常心浊音暂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c)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腹腔、肺脏疾病对心脏浊音界的影响。

D、听诊

(a)各辨膜听诊区的部位;

(b)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c)心率及心律;

(d)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e)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喀喇音的产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f)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产生机理。

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强度及传导方向。

(g)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2)血管

A、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B、水冲脉、奇脉、交替脉、重搏脉

C、毛细血管搏动征

D、血管杂音及枪击音

E、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3)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体征:心力衰竭、心包积液、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2、基本要求

(1)掌握正常心界的位置(视、触、叩诊)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掌握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3)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听诊的内容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掌握常见瓣膜病变(二狭、二闭、主闭)及心功能不全的体征;

(4)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

(5)掌握血压测量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6)了解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正常心界的位置(视、触、叩诊)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掌握听诊的内容及要点,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的辨别鉴别要点;掌握常见瓣膜病变(二狭、二闭、主闭)及心功能不全的体征;掌握血压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2)难点是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了解脉搏的检查方法、典型脉搏改变的临床意义。

五、腹部检查

1、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A、视诊

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和蠕动波。

B、触诊

(a)触诊方法:单手触诊、双手触诊、冲击触诊;

(b)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正常腹部可触及的脏器。

C、叩诊

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D、听诊

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

(3)腹部常见病的主要体征: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腹膜炎。

2、基本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熟悉体表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

(2)掌握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掌握常见阳性体征:蛙腹、舟状腹、胃肠型及蠕动波的临床意义;腹膜刺激征、Murphy征、Courvoisier征、液波震颤的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的叩诊及其临床意义,与卵巢囊肿的鉴别要点;肠鸣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2)难点是了解和熟悉体表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皮肤及其他;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脏器的触诊、脾脏肿大的测量等;振水音、血管杂音的听诊及临床意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水等。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论、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 |2 |2 | |

|二、肺部检查 |4 |2 | |

|三、心血管检查 |6 |2 | |

|四、腹部检查 |4 |2 | |

|五、症状学 |4 |2 | |

四、大纲说明及考核要求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3.每次实验后需完成相关的作业。

4.理论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实验及技能考试:根据学生参加实验课情况和技能考试的结果予以评分。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Swarts MH: 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 4th ed. W.B. Saunders Co. Ltd,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现代诊断学》,杨志寅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第1版

制定人:包泉磊 审定人:李晶 批准人:眭建

2012年6月8日

《诊断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Physical Diagnostics

课程编号:14311510

实验学时:10

先修课程:基础人文课

适用专业:医学技术专业

教 材:自编讲义

开课学院:临床医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诊断学基础》是论述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着重讲解一些常见症状和基本体格检查方法,为其他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在临床技能实验室的训练,使医学生正确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技巧及顺序,能独立、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  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

1.教学内容

(1)一般检查

A、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方法;

B、一般情况检查 发育与营养、面容与表情、姿势、体位与意识状态的判断方法;

C、皮肤粘膜检查 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

D、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2)头部检查

A、头颅及头皮的检查;

B、眼、耳、鼻检查;

C、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舌、扁桃体、咽和喉的检查。

(3)颈部检查

A、颈部的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

B、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

2.基本要求

(1)掌握一般检查的内容及正常体征;

(2)掌握头颈部的检查方法及内容。

3.重难点 血压测量方法,淋巴结检查方法和甲状腺检查。

(二) 正常人胸廓、肺部检查

1.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 胸廓的正常形态、胸壁静脉、胸壁压痛、肋间隙、皮下气肿的检查方法;

(3)肺部检查

A、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

B、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

C、叩诊:叩诊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正常胸部叩诊音,肺下界与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

D、听诊: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及分布范围,异常呼吸音的检查,啰音的检查;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胸膜摩擦音的检查方法。

2.基本要求

(1)熟悉胸部、体表标志和人为划线;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应用。

3.重难点 肺部的叩诊和听诊。

(三) 正常人心脏检查

1.教学内容

(1)视诊:心前区外形,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温度、范围,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2)触诊:心脏触诊的方法,心尖搏动的位置、温度、范围,震颤的检查方法,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方法;

(3)叩诊:心脏叩诊方法、叩诊顺序、正常心浊音界的确定及记录方法;

(4)听诊

A、心脏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听诊顺序;

B、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杂音、额外心音、心包摩擦音。

(5)血管:

A、脉搏检查:脉率、脉律、正常值、紧张度、强弱、弹性、动脉壁状态;

B、动脉杂音的检查方法。

C、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水肿脉、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

2.基本要求

(1)掌握心脏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及内容;

(2)掌握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杂音的检查方法。

3.重难点 心脏叩诊和听诊。

(四)腹部检查

1.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与分区;

(2)腹部检查

A、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及蠕动波、皮肤及其他;

B、触诊:触诊方法和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腔脏器、腹部包块的触诊,液波震颤与振水音的检查;

C、叩诊:腹部叩诊音,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及膀胱叩诊;

D、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

2.基本要求

(1)了解腹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掌握腹部视、触、叩、听的检查方法;

3.重难点 肝脾触诊。

三、课时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 | |2 | |

|二、正常人胸廓、肺部检查 | |2 | |

|三、正常人心脏检查 | |2 | |

|四、腹部检查 | |2 | |

|五、手法考核 | |2 | |

四、大纲说明及考核要求

1.实行综合考核制度,根据体检手法考核、学习态度考核、实验报告书写和劳动纪律考核的平均评分作为实验课得分。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诊断学》,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制定人:吴景程 审定人:包泉磊 批准人:眭建

2012年6月8日

物理化学C

Physical Chemistry C

课程编号:1332250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物理化学》,濮良忠,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C》是检验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加深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解, 着重学习与药学专业有关的化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和以后的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化学C》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和可逆电池), 化学动力学, 表面现象和胶体溶液。内容的深广度以“加强基础,联系专业”为原则,体现检验专业的特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1、教学内容

(1)物理化学的由来、发展、能解决的问题

(2)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关系

(3)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2、基本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础概念。

3、重难点

重点: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难点: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教学内容

1. 热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体系和环境,过程和途径,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力学平衡, 热量和功。

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内能变化的物理意义,理想气体的内能。

3. 焓的定义,焓变化的物理意义,理想气体的焓,热容的几种定义(平均热容、比热、摩尔热容、等压摩尔热容、等容摩尔热容)。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由热容求单纯变温过程中的热、内能和焓的变化(只考虑热容是常数的情况)。

4. 反应进度,反应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由生成热计算反应热,由离子生成热计算溶液反应热,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热。

2、基本要求

1. 了解内能和焓等概念

2. 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3. 掌握盖斯定律、生成热、燃烧热及有关计算。

3、重点难点

重点:基本概念、可逆过程、热力学能、功、热、焓的定义和性质。体积功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过程、理想气体在各种过程中的ΔU、ΔH、Q及W的计算,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的推导,焦耳-汤姆逊效应。化学反应热及用燃烧热、生成热计算反应热;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状态与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能与焓的概念。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的推导。焦耳-汤姆逊效应。化学反应热及用燃烧热、生成热计算反应热;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教学内容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法,卡诺热机和卡诺循环(热机、卡诺热机、卡诺循环、任意热机和卡诺热机的工作效率)。

(2)卡诺原理及其推论,卡诺循环的热温商,熵的热力学定义,熵增加原理和熵判据,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物理过程中体系的熵变化(单纯变温过程、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过程、相变过程), 化学反应的熵变化。

(3)吉布斯自由能,自由能判据,根据dG=Vdp-SdT、△G=△H-T△S以及标准生成自由能计算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

(4)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基本公式,自由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只引出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多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偏摩尔量,化学势,理想气体的化学势,化学势判据。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简介。

2、基本要求

熟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自由能变化计算的应用。

3、重难点

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不等式及其推导,熵和熵增原理,熵变的计算及熵判据,吉布斯函数G。热力学基本关系式及麦克斯韦关系式。ΔS、ΔG与ΔF计算,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克拉贝龙方程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难点:从卡诺原理得出克劳修斯原理和熵函数的逻辑推理,熵函数概念,熵增原理,热力学函数判据,ΔS、ΔG与ΔF值的计算。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1、教学内容

5. 电导及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6.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7. 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应用 (测定水的纯度、弱电解质电离常数的测定、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电导滴定)。

2、基本要求

1.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特点

2. 熟悉电导、电导率及摩尔电导率的概念

3. 掌握电导率的有关计算及电导测定的应用。

3、重难点

重点: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

难点:摩尔电导率,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第六章 原电池和电解池

1、教学内容

6. 原电池的组成,电池反应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由化学反应式组成电池(写出电池表达式),由电池表达式写出化学反应的反应式, 可逆电池。

7. 电动势的温度系数,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G、△H、△S的关系(根据电池电动势的符号判断化学反应方向), 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

8. 电动势的产生,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的组成和分类,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从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推出),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计算(非标准状态下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计算, 由相关电极电势求未知电极电势) 。

9. 浓差电池,盐桥的作用。

10. 分解电压

11. 极化作用

12. 分解时的电极反应(离子的析出顺序)

2、基本要求

1. 了解原电池组成、电池反应、电极电势的产生;.

2. 熟悉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3. 掌握电极电势的计算及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4)了解电极极化的原因,理解分解电压、超电势、极化作用等概念;

(5)掌握电解池与原电池极化的差别;

(6)掌握电解时两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顺序;

(7)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机理和防护方法。

3、重难点

重点:可逆电池,电池图式,由化学反应设计可逆电池。可逆电池反应热力学量的求算方法,Nernst方程,标准电极电位。测定电动势的方法。极化现象,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金属离子的分离与共同析出。

难点:电池反应与电池表达式的互译。利用电极极化现象进行电化学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1、教学内容

6. 反应速率表示法,反应速率的测定,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反应速率方程式,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反应速率的测定(代入法、试探作图法、半衰期法、对数作图法)。

7.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零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积分式、微分式、半衰期、线性关系式) 。

8. 复杂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的动力学特征;阿累尼乌斯经验式(积分式、指数式、微分式、定积分式),求不同温度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的求得,药物化学稳定性预测。

9. 催化剂的基本特性,催化活性曲线,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2、基本要求

1. 了解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速率方程式;

2. 熟悉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3. 熟悉反应级数、反应活化能及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 掌握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计算及其应用。

3、重难点

重点:反应速率方程,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确定,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特征与计算,简单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与计算,平衡近似法、稳态近似法推导速率方程,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活化能,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基本假设与基本术语,气固相催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特征。

难点: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区别与联系,连串反应、链反应速率方程推导,温度对速率常数的影响及表观活化能计算,碰撞理论速率常数计算与物理量单位变换,过渡状态中能势面与速率常数、活化能、活化焓、活化熵计算。

第八章 界面现象

1、教学内容

1) 分散度和比表面,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弯曲液面的蒸气压。

2) 溶液的表面张力,吉布斯吸附方程式

3) 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分布情况,表面活性剂两个重要特性,表面活性剂的几个重要作用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

4) 固体表面吸附作用的分类, 吸附等温式, 离子吸附, 润湿与铺展。

2、基本要求

1. 了解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和固体表面吸附;

2. 熟悉弯曲表面现象和溶液表面吸附;

3. 熟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几种独特作用。

3、重难点

重点: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附加压力,开尔文方程,亚稳状态。表面吸附现象与吉布斯吸附公式,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与BET公式的应用。表面活性剂。

难点: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开尔文方程,亚稳状态。

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1、教学内容

1)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分散系,大分子化合物溶液及溶胶的基本特性。

2) 溶胶的性质: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和沉降平衡),光学性质(丁铎尔现象、超显镜原理),电学性质(电动现象、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双电层和电动电势、溶胶的胶团结构)。

3) 溶胶的稳定性,溶胶的聚沉作用(溶胶的聚沉、影响聚沉的因素),胶溶作用,大分子化合物溶液对溶胶的保护和敏化作用,溶胶的制备,溶胶的净化。

2、基本要求

1. 了解溶胶和大分子溶液性质的异同点,沉降平衡;

2. 了解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特性;

3. 熟悉丁达尔现象、电泳、溶胶的聚沉作用、超滤、超速离心;

3、重难点

重点:胶体分散体系的特征、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电学性质、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和聚沉规律。唐南平衡。

难点:沉降与沉降平衡等动力学性质。双电层与ζ电势,溶胶稳定性的理论探讨。唐南平衡。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 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绪论 |0.5 | | |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5.5 | | |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 | |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4 | | |

|第六章 原电池和电解池 |6 | | |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4 | | |

|第八章 界面现象 |4 | | |

|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2 | | |

|合 计 |30 | | |

四、大纲说明

1.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每次课后布置2~4题作业,作业总量约为30题计算题。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物理化学》, 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版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制定人:夏昌坤 审定人:沈小平 批准人:倪良

2012年6月8日

慧鱼创新课程

Fischertechnik Model Innovation Course

课程编号:03320900

总学分:2

课程教学总学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项目课程以德国慧鱼公司生产的机电产品模型为对象,学生通过装配机电设备模型,对设备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完成综合性、创新性的设计训练过程。虽然用模型学生可装配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选定其中一个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对产品进行编程运行,检验其功能、性能等效果;初步了解开发、设计一个产品的有关过程;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的设计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工科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状,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较全面地了解各类机械结构,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编程、检测技术等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简明扼要的介绍各类装置之后,对指定机电模型进行搭建,并完成相关功能的编程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需按照教师布置的创新设计任务,完成相关机电模型的创新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接触到机械装置的控制、驱动、传动的技术,学习相关装置中机构、检验、测量等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对指定的模型进行机械装配和电气接线,使用相关编程软件,使学生对设备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机电产品模型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有基本概念,为完成后续的设计任务,以及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提供思维源泉。实验教材有实验指导书、实验设备供学生使用。项目过程中学生要学习Robpro编程软件,以小组形式的完成课程内容。

实验前,要求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实践知识,熟悉所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实验时,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完成本教师指定或实验指导书规定的实验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学生以班为单位,三~五人为一小组 。每组学生在规定的学时数内根据老师指定,自行完成机械装置的模型的拼装搭建及其它工作。然后以电子版或书面的形式提交:机电产品模型创意书;完成指定轨迹规划的控制程序编程;不少于1000 字的设计、编程报告书。

实验项目明细表项目

|项目编号 |课程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

|1 |机械结构装配方法 |6 |演示 |必做 |

|2 |传动机构认识 |2 |演示 |必做 |

|3 |驱动部件认识 |2 |综合 |必做 |

|4 |传感器作用分析 |2 |综合 |必做 |

|5 |控制器技术认识 |2 |综合 |必做 |

|6 |接口技术认识 |2 |综合 |必做 |

|7 |控制编程应用认识 |6 |综合 |必做 |

|8 |创新作品设计 |8 |设计 |必做 |

四、课程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整个课程考核评分参考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和作品的质量,以及答辩的情况给定。比例基本参考如下:平时成绩,50%,设计书的质量30%,作品创新性20%。

五、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1.机器人起步技术包 20套

2.ROBO移动组 20套

3.气动机器人 20套

4.仿生机器人 20套

5.工业机器人2 20套

6.探索机器人 20套

7.万能组合包 20套

8.机械与结构组合包 20套

9.计算机 20台

六、参考文献及教材

1.教材:《Fischer机电模型创意组合训练指导书》 自编

2.参考书:《慧鱼创意机器人设计与实践教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机器人技术手册》 慧鱼公司出版

制定人:机械设计实验室 审定人:陈寒松 批准人:刘会霞

2012年 6 月8日

大学英语(提高I)

Advanced College English I

课程编号:17311720

学 分:4

学 时:60(其中: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5)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基础II)

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

教 材:新核心大学英语3;蔡基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提高阶段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更高要求阶段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从而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本阶段教学内容含共八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包括Main Reading 和Related Reading 两篇课文,以Approaching the Topic、Understanding the Text、Doing Tasks 和Integrated Exercises 四个部分呈现。

Unit 1 The Age of Robots

Unit 2 Nuclear Radiation

Unit 3 Food Safety

Unit 4 The Use of Nanotechnology

Unit 5 The World Wide Web

Unit 6 Global Warming

Unit 7 The Universe

Unit 8 Biology and Our Life

2.基本要求

⑴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⑵ 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⑶ 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⑷ 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⑸ 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⑹ 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3.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语言能力训练倾向于学术能力训练

听说:增加学术讲座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讨论、宣读学术论文;

阅读:通过扩大学术词汇,训练学生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

写作:增加学术论文摘要撰写教学;

翻译:增加学术论文摘要的英汉互译。

2)学习技能的培养:

每单元听说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的讲解与练习。

教学难点:

学术口头表达能力和学术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Unit 1,Main Reading |4 | |2 |

|Unit 1,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2,Main Reading |4 | |2 |

|Unit 2,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3,Main Reading |4 | |2 |

|Unit 3,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Unit 4,Main Reading |4 | |2 |

|Unit 4,Related Reading & Exercises |6 | |2 |

四、大纲说明

1.通过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提高课的学习,学生在阅读、听说、翻译、写作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为更高要求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每个单元教师的讲课为10课时,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为2课时。

3.实行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平时成绩,网络平台视听说和期末考试分别占30%、20%和5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成绩等。

五、参考书目:(书名;主编;出版社、版次)

1.新视野大学英语3 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版

2.大学英语 精读 3 董亚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3.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3 宫力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制定人: 王月芳 审定人:陈红 批准人:王保田

2012年6月8日

内科学概论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课程编号:14311520

学 分:3.5

学 时:5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2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病理生理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内科学》,陆再英 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开课学院:临床医学院

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是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临床医学理论课,它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上,为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江苏大学教学任务之一。

《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定义及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各疾病的治疗原则

2 .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

3.为未来医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各系统疾病的定义及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各疾病的治疗原则。.

2.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定义及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各疾病的治疗原则。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

3.重难点。重点:内科常见疾病的定义及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各疾病的治疗原则。难点:各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呼吸系统疾病 |6 |4 | |

|循环系统疾病 |6 |4 | |

|消化系统疾病 |6 |4 | |

|泌尿系统疾病 |4 |2 | |

|血液系统疾病、 |4 |4 | |

|内分泌系统疾病 |4 | 2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内科学》实践见习教学大纲。见习内容:见习常见内科疾病,了解各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各疾病的治疗原则。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3.每次课后布置1-2题思考题,供学生选做,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定义及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各疾病的治疗原则。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实用内科学》 陈灏珠、林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3版。

制定人:廖雪梅 审定人:廖雪梅 批准人:眭 建

2012年6月8日

《内科学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课程编号:14311520

实验总学时:20

先修课程:病理学、诊断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任务: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情况、诊断与治疗等,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内科学的实验教学需深入各个专科,以临床见习为主,结合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分析实际病例为主要手段,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的内容。老师在带见习过程中,应根据当前医学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1 |综合 |必做 |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1 |综合 |必做 | |

|3 |支气管哮喘 |0.5 |综合 |必做 | |

|4 |肺炎 |0.5 |综合 |必做 | |

|5 |胸腔积液及气胸 |1 |综合 |必做 | |

|6 |心功能不全 |1 |综合 |必做 | |

|7 |心脏瓣膜病 |1 |综合 |必做 | |

|8 |高血压 |1 |综合 |必做 | |

|9 |冠心病 |1 |综合 |必做 | |

|10 |消化性溃疡 |1 |综合 |必做 | |

|11 |肝硬化 |1 |综合 |必做 | |

|12 |急性胰腺炎 |1 |综合 |必做 | |

|13 |上消化道出血 |1 |综合 |必做 | |

|14 |肾小球疾病 |1 |综合 |必做 | |

|15 |慢性肾功能不全 |1 |综合 |必做 | |

|16 |急性白血病 |1 |综合 |必做 | |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综合 |必做 | |

|18 |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概述 |1 |综合 |必做 | |

|19 |特发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综合 |必做 | |

|20 |糖尿病 |1 |综合 |必做 | |

|21 |甲亢 |1 |综合 |必做 | |

注:实验内容可根据临床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通过书写病历、对典型病例进行病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0%~15%。

制定人:廖雪梅 审定人:廖雪梅 批准人:眭 建

2012年6月8日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课程编号:1531225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病理生理学》,金惠铭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的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三部分内容,即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疾病概论论述有关疾病的普遍规律性问题,如疾病概念,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疾病的转归等等;基本病理过程指不同器官系统的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问题;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则论述各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共同病理生理变化。至于每一种具体疾病的变化和特殊规律,将在有关学科特别是临床各科的教材或专著中分别予以论述。学好本课程不仅可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也可为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创造必要条件。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3)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4)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2、教学要求

掌握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熟悉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了解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

3.重难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任务

2) 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3) 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4)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病理生理学的影响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教学内容

(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2)病因和条件的概念。病因的分类。

(3)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损伤与抗损伤和局部与整体的规律。

(4)疾病过程中的神经体液机制。细胞和分子机制。

(5)疾病发展的经过和转归,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依据。

2、教学要求

(1)掌握 健康、疾病、病因和条件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及判定标准。

(2)熟悉 常见的致病因素和疾病的条件,疾病的转归。

3.重难点

(1)病因及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3) 疾病的转归 ,脑死亡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教学内容

(1)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水和钠的平衡、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调节。

(2)脱水的概念,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脱水的原因和机制,三种脱水的防治原则。水中毒的概念,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3)钾的含量和分布,钾的平衡和调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及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4)镁的正常代谢。

(5)低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影响。

(6)高镁血症。

(7)镁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8)水肿的概念、分类。

(9)水肿的发病机制。

(10)心性水肿、肾性水肿和肝性水肿的概念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11)肺水肿和脑水肿的概念、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12)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2、教学要求

掌握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2)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制。(3)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及对机体(心肌和神经肌肉)的影响。

熟悉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和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3)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原则。

了解 (1)正常水、钠、钾及钙、镁、磷的代谢。(2)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和高容量性高钠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水肿的分类、水肿液的特点,水肿器官和组织的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4)几种主要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5)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血症、高磷血症、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难点

  (1)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水中毒的概念、病因和机制。

(2)水肿的概念、病因和机制。

  (3)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低钾血症、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和心肌电生理的变化特点。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1、教学内容

(1)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2)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

(3)代谢性酸中毒概念、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4)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5)代谢性碱中毒、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6)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7)混合型酸平衡紊乱的分类和主要原因。

2. 教学要求

(1)掌握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四种单纯性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2)熟悉 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方法。

(3)了解 酸碱平衡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类型、原因和特点。

3.重难点

(1)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血气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Henderson-Hassalbalch方程式。

(2)几个重要概念:酸碱平衡紊乱,阴离子间隙(AG),肾小管性酸中毒(RTA),

   反常性碱性尿,反常性酸性尿等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分类概念。

(3)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4)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代偿公式的应用和判断原则,

(5)肺、肾调节进展,二重、三重酸碱失衡。

第五章、缺氧

1、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

(2)常用血氧指标。

(3)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及主

要特点。

(4)缺氧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5)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氧疗与氧中毒。

2、教学要求

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

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氧疗与氧中毒。

  3、重难点

  (1)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2)组织性缺氧的发病机制。

(3)血液性缺氧和氧离曲线变化的意义

(4)循环系统功能在缺氧时的变化

(5)缺氧对2,3-DPG的影响

第六章、休克

1、教学内容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3)正常微循环的结构、通路和调节。

(4)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5)休克分期和微循环的变化、意义及其临床联系。

(6)神经、体液及细胞因素在休克中的作用。

(7)休克时的细胞变化。

(8)休克时的重要器官的功能变化。

(9)休克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 休克的概念,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休克的分期及各期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相应临床表现。

熟悉 休克常见的病因及常见的分类,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休克时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及发生机制。

了解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的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难点

 (1)休克的概念及冷、暖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病因及始动环节休克的微循环机制

 (3)休克三期的临床表现、微循环变化及组织灌流特点

 (4)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5)休克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第七章、DIC

1、教学内容

(1)DIC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DIC的分期和分型。

(3)DIC的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4)DIC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 DIC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熟悉 DIC的常见病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

了解 DIC的分型,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难点

(1)内、外凝血途径及组织因子和凝血酶的作用,体液抗凝,纤溶酶的活化与作用以及FDP的作用;

(2)内皮细胞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作用;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5)几个重要概念的原理: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

第八章、心功能不全

1、教学内容

(1)心力衰竭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心力衰竭的分类。

(3)心功能不全过程中的心脏代偿和心外代偿。

(4)心肌收缩性减弱在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在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5)心力衰竭时的心功能变化和呼吸功能变化,心力衰竭时其它器官的功能变化。

(6)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基本发生机制,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和心外代偿反应。

熟悉 心力衰竭的诱因与分类,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 心力衰竭时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难点

(1)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机制

(2)心衰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3)心肌改建与心功能障碍的关系

第九章、 肺功能不全

1、教学内容

(1)正常呼吸过程。

(2)呼吸衰竭的概念、分类。

(3)呼吸衰竭的原因和机制。

(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

(5)呼吸衰竭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呼吸衰竭时其它器官的变化及酸碱平衡、电解质代谢紊乱。

(6)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 呼吸衰竭概念,原因,基本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熟悉 呼吸衰竭的血气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 呼吸衰竭防治原则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难点

(1)呼吸衰竭的定义。

(2)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4)肺源性心脏病和肺性脑病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5)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第十章、肝功能不全

1、教学内容

(1)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的概念。

(2)肝功能衰竭的分类和原因。

(3)肝性脑病的概念。

(4)肝性脑病的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和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γ-氨基丁酸学说,高血氨—氨基酸失衡统一学说,其它因素的作用。

(5)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6)肝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分类。

(7)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8)肝性脑病和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2. 教学要求

掌握 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熟悉 肝功能不全的分类和病因,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了解 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征的表现及发生机制,防治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难点: 

   (1)几个重要概念:肝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十一章、肾功能不全

1、教学内容

(1)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概念。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分类。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变化、多尿期和恢复期的变化。

(5)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6)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展进程。

(7)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8)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能代谢变化。

(9)尿毒症概念和主要的尿毒症毒素。

(10)尿毒症的机能代谢变化。

(11)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生机制和少尿期的代期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过程;尿毒症的概念。

了解 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组织损伤及其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难点

(1)几个重要概念: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矫枉失衡、肾性骨营养不良、急性肾小管坏死、氮质血症、等渗尿。

  (2)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临床经过及分期;器质性与功能性肾功能不全的区别。

  (3)矫枉失衡学说及钙磷代谢障碍与肾性骨营养不良。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1、绪论 |0.5 | | |

|2、疾病概论 |1.5 | | |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6 | | |

|4、酸碱平衡紊乱 |3 | | |

|5、缺氧 |2 | | |

|6、休克 |2 | | |

|7、DIC |2 | | |

|8、心力衰竭 |3 | | |

|9、呼吸衰竭 |3 | | |

|10、肝功能衰竭 |3 | | |

|11、肾功能衰竭 |4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结合理论知识穿插些实际临床病例讲解,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3.每次课后布置一些思考题,适时督促检查。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2.《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配套光盘

制定人:丁红群 审定人:许燕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病理学C

Pathology C

课程编号:1531024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6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病理学》,李玉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探讨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和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病理形态特点;

2.掌握常见病的病理变化;

3.建立临床思维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适应、损伤和修复

一.教学内容

(一)适应

(二)损伤

原因、形态学变化

(三)修复

1.再生

2.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3.创伤愈合

(1)皮肤创伤愈合(2)骨折愈合

二.学习要求

掌握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变性、坏死、肉芽组织的基础概念及病理形态;

(2)难点是变性和坏死的类型机理。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内容

(一)充血

静脉性充血

(二)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三)栓塞及梗死

二.学习要求

掌握:肺淤血及肝淤血的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过程及后果。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栓塞的后果和梗死的病变特点。梗死的类型及各自的条件和病变特点。

熟悉:淤血的原因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意义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子的运行方向。栓塞的类型及后果。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过程,梗死、肺淤血及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2)难点是肺淤血、肝淤血及肺动脉的栓塞。

第三章 炎症

一.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

(二)炎症的局部病理变化

1.变质2.渗出3.增生

(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1.炎症的经过2.炎症的结局

(四)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二.学习要求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病理学分类及各自特点、炎症的结局。

熟悉:炎症的原因。炎症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炎症的经过及其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炎症的类型及基本病理变化;

(2)难点是化脓性炎症。

第四章 肿瘤

一. 教学内容

(一)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二)肿瘤的异型性

1.肿瘤细胞的异型性2.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肿瘤生长的生物学2.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3.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五)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六)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1.肿瘤的命名原则2.肿瘤的分类

(七)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1.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二.学习要求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与速度,肿瘤的扩散。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

熟悉:肿瘤与非肿瘤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复发,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原位癌及癌前病变的概念,常见的几种癌前病变。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2)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

1.原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三)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

1.原因与发病机制

2.类型与病理变化

(四)风湿病

1.原因与发病机制

2.基本病理变化

3.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二.学习要求

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理特点。高血压病的各期病变及后果。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冠心病的类型,病理特点及后果。

熟悉: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风湿病、高血压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各期病变。

(2)难点是风湿小体、高血压病心、脑、肾的病变和冠心病的病理形态。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内容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

1.慢性支气管炎

2.肺气肿

(二)肺炎

1.细菌性肺炎

2.病毒性肺炎

3.支原体肺炎

(三)肺尘埃沉着症

肺硅沉着症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五)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鼻咽癌、肺癌

二.学习要求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症。小叶性肺炎和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的联系。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肺气肿、肺心病的病理变化。肺心病的发病机理。肺癌的病理特点、分型。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和肺癌病理形态;

(2)难点是大叶性肺炎四期改变。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内容

(一)胃肠疾病

1.胃炎

2.消化性溃疡

3.消化道肿瘤(食道癌、胃癌)

(二)肝胆疾病

1.病毒性肝炎

2.肝硬化

3.原发性肝癌

二.学习要求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胃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症。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变特点。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食管癌、胃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早期胃癌、食管癌及肝癌的概念。肝癌的分类。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胃溃疡及肝炎和肝硬化的概念及病理形态;

(2)难点是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小肝癌及假小叶的概念。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一. 教学内容

(一)肾小球肾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变化3.临床表现

(二)肾盂肾炎

1.急性肾盂肾炎

2.慢性肾盂肾炎

(三)子宫颈疾病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

(四)妊娠滋养层细胞肿瘤

1.葡萄胎

2.侵袭性葡萄胎

3.绒毛膜癌

(五)乳腺癌

二.学习要求

掌握: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生机理。肾盂肾炎的病因,感染途径及结局。

掌握:子宫颈癌、乳腺癌的好发部位,组织学类型,蔓延转移规律。

熟悉: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子宫颈癌、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难点是电镜改变和新月体。

第九章 传染病

一.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

1.结核病

肺结核病及(3)肺外结核病

2.伤寒

3.细菌性痢疾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

二.学习要求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各型)的病变特点及鉴别。

熟悉: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肺外器官(肠、骨关节)结核病的特点。伤寒、菌痢、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

三.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结核病和伤寒的概念及病理形态;

(2)难点是结核结节、伤寒小结、噬神经现象、袖口症、卫星现象。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论、损伤、修复 |2 |0 | |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 |1 | |

|三、炎症 |4 |1 | |

|四、肿瘤 |4 |1 | |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2 |0 | |

|六、呼吸系统疾病 |2 |0 | |

|七、消化系统疾病 |4 |1 | |

|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 |1 | |

|九、传染病 |2 |1 | |

四、大纲说明及考核要求

1.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另立。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3.课后布置病例讨论,算平日成绩考核。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病理学 陈平圣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病理学 杨光华主编 人卫出版社

3.病理学 李玉林主编 人卫出版社

制定人:陈淼 审定人:陈淼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免疫学C

Medical Immunology C

课程编号:1531137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进展快速、应用广泛的医学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其知识结构建立在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之上,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专业课的重要基础。

《医学免疫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过程和调节机制,为临床免疫学及免疫学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简介 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其特征,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学应用。

(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3)医学免疫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其特征。

(2)了解近现代、当代的免疫学发展简史,未来医学免疫学发展趋势。

3、难重点

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与特征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再循环

2、基本要求

掌握中枢及外周各免疫器官的组成、基本结构及功能,熟悉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的免疫学基础及生理意义。

3、难重点

各免疫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第三章、抗原

1、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异物性,特异性,表位或决定簇、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载体-半抗原效应、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状态,宿主因素,进入体内的途径

(3)抗原的分类:根据与抗体的亲缘关系分类、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分类(TI-Ag,TD-Ag),根据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外的分类,其他分类。

(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超抗原 丝裂原 免疫佐剂。

2、基本要求

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掌握与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相关的基本概念,TI-Ag和TD-Ag的比较要点,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的概念。熟悉医学上一些重要的抗原,了解有关抗原分类的方法及免疫佐剂、丝裂原的概念与种类,了解超抗原。

3、难重点

抗原的特性、表位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Ig的基本结构、Ig的功能区,Ig的水解片段。

(2)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和抗体的多样性

(3)Ig的分类与功能:分类与特点(IgG、IgM、IgA、IgE、IgD)。Ig的生物学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与Fc受体结合,抗原性。

(4)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2、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Ig的基本结构,五类Ig的特点与功能,以及与Ig的生物学活性相关的基本概念,熟悉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与原理,了解Ig的异质性与抗体的多样性。

3、难重点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不同抗体的特点

第五章、补体系统

1、教学内容

(1)概念:补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理化特征。

(2)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识别、活化,膜攻击阶段),旁路激活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C5转化酶的形成、补体激活的放大)、MBL途径,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途径。

(3)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自身衰变、调节因子的作用。

(4)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解细胞、免疫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中和及溶解病毒、炎症介质作用。

(5)补体系统与疾病:补体的遗传缺陷,血清补体水平与临床疾病(炎症、感染、器官移植等)的关系。

2、基本要求

掌握补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激活三条途径的异同点和生理学意义,熟悉补体系统的调节及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了解补体相关的受体,以及补体系统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关系。

3、难重点

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六章、细胞因子

1、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性。

(2)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其他生长因子。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4)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5)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细胞因子受体水平与临床疾病,细胞因子与治疗性生物制品。

2.基本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细胞因子的种类,熟悉常见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及功能,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教学内容

(1)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D)概念,常见的免疫功能相关CD分子(T细胞表面的CD分子、B细胞表面的CD分子等)

(2)黏附分子:黏附分子的概念与分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蛋白家族),粘附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淋巴细胞的归巢和再循环)。

(3)黏附分子与临床

2、基本要求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D)的基本概念,了解T、B细胞表面的主要CD分子,熟悉黏附分子的种类、了解其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3、难重点

分化群(CD)概念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教学内容

(1)MHC的结构与特性:MHC的基因组成;经典MHC基因(Ⅰ类基因、Ⅱ类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编码补体成分的基因、抗原加工递呈的基因、非经典基因、炎症相关基因),

(2)MHC的遗传特点:多态性、单体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3)MHC分子的结构与功能:MHC分子的结构与分布(MHC的分子结构、MHC分子的分布与调节),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结合特点。

(4)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与抗原递呈的关系、参与T细胞分化及中枢性免疫耐受的建立、MHC限制性、与固有免疫的关系。

(5)HLA与医学的关系:HLA与疾病的关系(HLA表达异常与某些疾病的关系),HLA与器官移植的关系,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HLA在法医学上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经典MHC基因(Ⅰ类基因、Ⅱ类基因)的组成, MHC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掌握MHC分子与免疫应答间的关系。了解免疫功能相关MHC基因的概念, HLA分子与医学的关系。

3、难重点

MHC的基因、蛋白分子结构、遗传特点;MHC的生物学功能

第九章、B淋巴细胞

1、教学内容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B细胞的发育场所、BCR的基因结构及基因重排、BCR抗原识别多样性的分子基础、BCR与中枢免疫耐受。

(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B细胞抗原受体和BCR复合体(BCR-SmIg、Igα/Igβ),B细胞共受体分子,CD40协同刺激受体等。

(3)B细胞亚群:B1细胞,B2细胞

(4)B细胞的功能 介导体液免疫功能 抗原提呈功能

2、基本要求

掌握B细胞分化发育的部位、BCR抗原识别多样性的分子基础;B细胞表面的主要分子,如BCR复合体以及主要的膜辅助分子。掌握B细胞亚群的分类和功能间的异同点。掌握B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了解BCR的基因结构及基因重排。

3、难重点

B细胞的表面标志、B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难点:BCR的基因结构及基因重排、BCR抗原识别多样性的分子基础

第十章、T淋巴细胞

1、教学内容

(1)T细胞的分化发育 T细胞的发育场所、TCR与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阴性选择)。

(2)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T细胞抗原受体和TCR复合体(TCR-CD3),CD4/CD8分子与MHC识别,协同刺激分子。

(3)T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的不同分类方法及各亚群细胞的特性

(4)T细胞的功能 CD4 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CD8 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 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负向调节作用

2、基本要求

掌握胸腺在T细胞分化发育及形成中枢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掌握T细胞表面主要的膜分子(TCR、CD3等),掌握T细胞亚群的分类和功能间的异同点。

3、难重点

T细胞的表面标志、T细胞亚群与功能;难点: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阴性选择

第十一章、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

1、教学内容

(1)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①树突状细胞:DC细胞的来源、分类和生物学功能;②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产生各种活性因子;③B细胞。

(2)APC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内源性抗原-MHCⅠ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Ⅱ类分子途径,非经典抗原递呈途径,CD1分子-脂类抗原递呈途径。

2、基本要求

掌握抗原递呈、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和种类,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分类、特性与功能,熟悉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递呈特点, MHC分子在抗原递呈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其他相关细胞的免疫递呈功能。

3、难重点

抗原递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APC细胞向T细胞递呈抗原过程,及APC与T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免疫突触的概念

(2)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T细胞活化的多信号刺激(抗原/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D4 Th细胞、CD8 Tc细胞)。

(3)CD4 Th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Th1、Th2、Th17、Treg);CD8 Tc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免疫记忆性T细胞。

2、基本要求

掌握T细胞识别抗原、活化的机理,掌握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了解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过程,了解免疫记忆性T细胞的特性及功能。

3、难重点

T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的机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B细胞对TD抗原识别的信号(抗原/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细胞与生发中心、抗体类型转换。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TI抗原活化B细胞的机制、产生的抗体特性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基本要求

掌握B细胞对TD抗原、TI抗原识别、活化的免疫机理,掌握B细胞对TD抗原、TI抗原应答后产生抗体类型的异同点。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了解该规律在临床上的应用。

3、难重点

B细胞对TD抗原、TI抗原应答的机制,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教学内容

(1)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皮肤-粘膜屏障 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 单核-巨噬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B1细胞

(3)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 细胞因子 抗菌肽

(4)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的特点 固有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间的关系

2、基本要求

掌握固有免疫的基本概念及组成,掌握固有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间的关系。了解固有免疫的时相特点。

3、难重点

固有免疫的特点;固有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1、教学内容

(1)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现象(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

(2)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抗原(性质、剂量、入体途径),机体(种系、免疫系统状态)。

(3)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克隆清除(T、B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克隆清除、克隆无能),免疫负向调节性细胞(如Treg细胞)的作用,细胞因子水平与信号转导的作用。

(4)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建立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排斥反应的防治;打破免疫耐受与肿瘤、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2、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熟悉免疫耐受形成机制中有关克隆排除、克隆无能及免疫负向调节细胞的作用。了解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及免疫耐受的建立与打破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难重点

免疫耐受的特点、形成机制。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1、教学内容

(1)免疫调节与免疫稳态 免疫应答与免疫感知 免疫稳态与免疫性疾病

(2)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细胞因子的反馈性调节 SCOS蛋白对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 补体系统中调节性蛋白的调节作用

(3)分子水平与信号转导的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受体(ITAM/ITIM)的调节作用与免疫细胞信号传导,共刺激分子的反馈调节作用,膜型FcR对B细胞的反馈性调节,KIR类受体对杀伤性细胞的负向调节。

(4)负向调节性免疫细胞的调节:T细胞的调节、Th1和Th2细胞的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5)抗独特型抗体与抗独特型淋巴细胞克隆的调节

(6)其他免疫调节机制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的调节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免疫调节。

2、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调节与免疫稳态的关系,掌握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了解分子水平及信号转导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了解抗独特型抗体的调节作用。

3、难重点

免疫调节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1、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定义与分型

(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组份(变应原,IgE抗体,肥大细胞及相关细胞,生物活性介质),及相关的临床常见疾病,防治原则。

(3)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组份(抗原的种类,抗体及所致的细胞毒作用),常见临床疾病。

(4)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组份,临床常见疾病。

(5)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组份与临床常见疾病。

2、基本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定义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相关的临床常见疾病,了解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难重点

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1、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概述:自身免疫定义,自身免疫病的定义、特性与分类。

(2)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与典型疾病:自身抗体(胞膜分子与受体、胞外组份)引起的自身免疫病,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抗原(免疫隔离区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修饰、分子模拟),免疫因素(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障碍、MHCⅡ类分子的异常表达Treg细胞功能异常、多克隆活化),遗传因素(HLA与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性别与自身免疫病)。

(4)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基本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特点,自身免疫病的分类,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熟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自身免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3、难重点

自身免疫病的特点、免疫损伤机制。

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

1、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共同特征;免疫缺陷病与免疫细胞发育的关系。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及其分类:①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X性联无丙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陷、X性联高IgM综合症)。②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DiGeorge综合征、T细胞活化或功能缺陷)。③联合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毛细胞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症)。④补体系统缺陷(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⑤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中性粒细胞减少、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3)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非感染因素与感染(AIDS),AIDS的病原学、免疫损伤机制、临床特点、免疫学诊断与预防。

(4)免疫缺陷病防治原则

2、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的概念、共同特征及与免疫细胞发育的关系,熟悉继发性免疫缺陷症中AIDS的病原学特点、免疫损伤机制及临床特点。了解经典的各原发性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难重点

免疫缺陷病的特点、各型免疫缺陷病与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关系。

第二十章、肿瘤免疫

1、教学内容

(1)肿瘤免疫的概念、范畴及其发展简史

(2)肿瘤抗原概念、分类、产生机制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相关抗原(TAA)(AFP、CEA);理化因素诱发有肿瘤抗原、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自身性肿瘤抗原、胚胎抗原。

(3)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4)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肿瘤、微环境、机体免疫系统间的关系(肿瘤细胞抗原的变化、MHC分子低表达、免疫共刺激信号缺失、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等)。

(5)肿瘤的免疫诊断、预防与治疗 肿瘤标志物与免疫诊断,肿瘤的主动、被动免疫治。

2、基本要求

掌握肿瘤免疫、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等的基本概念,掌握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熟悉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了解肿瘤免疫学诊断、预防与生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3、难重点

机体的抗肿瘤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二十一章、移植免疫

1、教学内容

(1)移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自体移植、同种同基因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异种移植。

(2)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抗原因素(MHC、ABO血型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T细胞的识别与活化(直接识别与间接识别)、介导排斥的免疫效应机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宿主抗移植物(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4)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供者的筛选(红细胞血型检测、HLA分型与组织配型),移植物和受者的处理(移植物预处理、免疫抑制、移植后监测)。

(5)器官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对移植抗原特异性耐受的诱导、免疫负向调节机制与移植排斥、异种移植。

2、基本要求

掌握器官移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掌握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分类与免疫机制。熟悉HLA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了解临床常见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3、难重点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与供受者间HLA的关系,T细胞活化及其效应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此部分内容不作介绍,放在《免疫学及其检验》中讲解。

第二十章、免疫学防治

1、教学内容

(1)免疫预防:免疫预防的分类(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疫苗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抗血清、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等)。佐剂与免疫预防。我国计划免疫常用疫苗及接种程序。新型疫苗介绍。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定义与分类 分子疫苗治疗、抗体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免疫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生物应答调节剂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

2、基本要求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制剂,了解我国的计划免疫程序。熟悉免疫治疗的概念、分类及其优缺点。了解常用生物应答调节剂及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及应用。

3、难重点

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定义、常用制剂。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免疫学概论 |1 | | |

|二、免疫器官和组织 |1 | | |

|三、抗原 |2 | | |

|四、免疫球蛋白 |2 | | |

|五、补体系统 |2 | | |

|六、细胞因子 |2 | | |

|七、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 | | |

|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 | | |

|九、B淋巴细胞 |1 | | |

|十、T淋巴细胞 |1 | | |

|十一、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 |2 | | |

|十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2 | | |

|十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 | | |

|十四、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 | | |

|十五、免疫耐受 |1 | | |

|十六、免疫调节 |1 | | |

|十七、超敏反应 |2 | | |

|十八、自身免疫性疾病 |1 | | |

|十九、免疫缺陷病 |1 | | |

|二十、肿瘤免疫 |1 | | |

|二十一、移植免疫 |1 | | |

|二十二、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0 | | |

|二十三、免疫学防治 |1 | | |

4. 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中的有关《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章节不做讲解,在专业课《临床免疫学及其检验》部分做详细讲授。

2.有关临床免疫病理部分(除超敏反应外),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进度做适当调整,有关内容可在专业课《临床免疫学及其检验》中再做补充讲授。

3.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安排见该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大纲。

4.本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5.每次课后布置1~2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医学免疫学》 金伯泉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2.《医学免疫学》 高晓明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3.《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ul K. Abbas,Andrew H. H. Lichtman, Shiv Pillai,Elsevier Health Sciences,第七版

制定人:夏 圣 审定人:夏 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Parasite

课程编号:15312100

学 分:1.5

学 时:22(其中:讲课学时:2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沈继龙、张进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传染病病原学的主要课程之一。

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特点,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寄生虫病发生、流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掌握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初步分析有关流行因素并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控制或消灭寄生虫病的目的。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总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定义、任务及其范畴,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国内外现状。

(2)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生物物种间的几种关系,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的种类及其定义)。

(3)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寄生虫的命名,寄生虫的生物分类及临床分类各类别的基本特征。

(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5)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带虫者、潜伏期、隐性感染。

(6)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抗原,寄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宿主免疫应答的特点,免疫病理。

(7)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基本环节、流行特点,防治进展及挑战。

(8)寄生虫病感染的诊断: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

(9)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中的生物安全。

2.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定义、任务和范畴,了解寄生虫病的危害和生物物种间的关系;掌握寄生虫、生活史、四种宿主、带虫者等概念;熟悉寄生虫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基本特征;熟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和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了解寄生虫病诊断中的生物安全。

3.重难点

重点:基本概念,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和寄生虫感染的诊断。难点:四种宿主概念,寄生虫分类各类别的基本特征,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似蚓蛔线虫(蛔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

(2)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

(3)毛首鞭形线虫(鞭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4)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5)粪类圆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6)其他消化道寄生线虫:方毛圆线虫、艾氏小杆线虫。

(7)猪巨吻棘头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8)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9)异形吸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0)棘口吸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1)带绦虫: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牛带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2)膜壳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 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3)其他消化道寄生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犬复孔绦虫和西里伯瑞列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4)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15)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16)结肠小袋纤毛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7)隐孢子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18)其他消化道寄生原虫:人芽囊原虫、贝氏等孢子球虫、齿龈内阿米巴、人毛滴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9)消化道寄生虫的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厚涂片透明法、定量透明法、饱和盐水浮聚法、自然沉淀法、钩蚴培养法、肛门拭子法、肛周蛲虫检查法、粪便虫体检查法、铁苏木素染色法、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

2.基本要求

掌握蛔虫、蛲虫、钩虫、带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并熟悉其流行与防治;掌握消化道寄生虫病原检查常用方法;熟悉鞭虫、粪类圆线虫、猪巨吻棘头虫、姜片虫、膜壳绦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隐孢子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了解其他消化道寄生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的一般特点。

3.重难点

重点:蛔虫、钩虫、带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难点:蛔虫、钩虫、带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消化道寄生虫病原检查常用方法。

第三章 肝脏与胆管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肝毛细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肝片形吸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4)细粒棘球绦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5)多房棘球绦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6)肝与胆管寄生虫病原检查:倒置沉淀法、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棘球蚴砂的显微镜检查。

2.基本要求

掌握肝吸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并熟悉其流行与防治;掌握肝与胆管寄生虫病原检查的方法;熟悉肝毛细线虫、肝片形吸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重难点

重点:肝吸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难点:肝吸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致病,肝与胆管寄生虫病原检查的方法。

第四章 脉管系统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免疫、诊断、流行、防治。

(2)日本血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免疫、诊断、流行、防治,尾蚴性皮炎。

(3)疟原虫:形态与生活史、免疫、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4)利什曼原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5)锥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6)巴贝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7)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血膜染色法、溶血离心沉淀法、穿刺涂片染色检查法、体液内微丝蚴检查法、毛蚴孵化法、还卵沉淀试验、直肠活组织检查法、尼龙绢筛集卵法、原虫培养法、动物接种法。

2.基本要求

掌握日本血吸虫和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并熟悉其免疫;掌握脉管系统寄生虫的常用病原检查方法;掌握丝虫和利什曼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并熟悉其流行与防治;了解锥虫和巴贝虫的一般特点。

3.重难点

重点:日本血吸虫、疟原虫、丝虫和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难点:日本血吸虫、疟原虫、丝虫和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和致病,常见脉管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方法。

第五章 神经系统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广州管圆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2)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神经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脑脊液离心镜检、动物接种法及人工培养。

2.基本要求

熟悉广州管圆线虫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掌握神经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方法。

3.重难点

重点:神经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方法。难点:广州管圆线虫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旋毛形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2)麦地那龙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美丽筒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4)异尖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5)斯氏狸殖吸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6)曼氏迭宫绦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7)刚地弓形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8)肉孢子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9)疥螨: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0)蠕形螨: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1)蝇蛆: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2)虱: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3)潜蚤: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14)皮肤与组织寄生虫的病原检查:活组织检查、旋毛虫环蚴沉淀试验、疥螨检查、蠕形螨检查、蝇蛆检查、虱的检查。

2.基本要求

掌握旋毛形线虫、刚地弓形虫、疥螨、蠕形螨、蝇蛆和虱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并熟悉其流行与防治;掌握皮肤与组织寄生虫的病原检查常用方法;熟悉斯氏狸殖吸虫和曼氏迭宫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了解麦地那龙线虫、美丽筒线虫、异尖线虫、肉孢子虫和潜蚤的一般特点。

3.重难点

重点:旋毛形线虫、刚地弓形虫、疥螨、蠕形螨、蝇蛆和虱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难点:旋毛形线虫、刚地弓形虫的致病,皮肤与组织寄生虫的病原检查常用方法。

第七章 呼吸系统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2)兽比翼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粉螨: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4)蠊缨滴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5)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痰液检查、内镜检查。

2.基本要求

掌握肺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了解兽比翼线虫、粉螨和蠊缨滴虫的一般特点;掌握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方法。

3.重难点

重点:肺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难点: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方法。

第八章 眼部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结膜吸吮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2)盘尾丝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眼部寄生虫的病原检查:眼底镜检查、眼部虫体鉴定。

2.基本要求

了解结膜吸吮线虫和盘尾丝虫的一般特点。

3.重难点

重点:结膜吸吮线虫的致病与诊断。难点:盘尾丝虫的致病。

第九章 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

1.教学内容

(1)阴道毛滴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2)肾膨结线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3)埃及血吸虫: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

(4)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尿液离心沉淀法、阴道分泌物检查。

2.基本要求

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了解肾膨结线虫和埃及血吸虫的一般特点。

3.重难点

重点:阴道毛滴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与诊断、流行与防治。难点:阴道毛滴虫的致病。

第十章 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保存、抗原制备和检验的质量控制

1.教学内容

(1)临床样本的采集和保存:粪便、血液和其他部位样本的采集和保存。

(2)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处理和保存。

(3)寄生虫诊断抗原的制备:蠕虫抗原、原虫抗原、尘螨抗原。

(4)寄生虫检验的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

2.基本要求

熟悉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寄生虫诊断抗原的制备;了解临床样本的采集和保存、寄生虫检验的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

3.重难点

重点: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难点:寄生虫抗原的制备。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第一章 |2 | | |

|第二章 |6 | | |

|第三章 |2 | | |

|第四章 |6 | | |

|第五、六章 |4 | | |

|第七、八、九、十章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书名;主编;出版社、版次)

1.《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沈继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2.《人体寄生虫学》,詹希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3.《人体寄生虫学》,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制定人:陈盛霞 审定人:周天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月 8 日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Clinical Analysis Technique of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531209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吕建新,王晓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涉及的是检验医学的新学科-分子诊断学。分子诊断学是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和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和转归提供分子水平信息。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也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基因,基因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等基本理论。

2. 掌握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常用的核酸检测,蛋白质检测及生物芯片技术。

3. 掌握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一)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概论

1. 教学内容

(1)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史,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前景。

(2)基因及基因组: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的概念,病毒基因组、原核生物基因组、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人类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2.学习要求

(1)掌握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学、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概念。

(2)掌握病毒基因组、原核生物基因组、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掌握质粒DNA的生物学特征及转座子概念。

(3)熟悉线粒体DNA和线粒体病,人类基因组结构特点;熟悉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方法。

3.重难点

基因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概念;病毒基因组、原核生物基因组、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二)分子生物学检验与分子生物标志物

1. 教学内容

(1)概念: 分子生物标志物,基因组,动态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循环核酸。

(2)DNA分子标志物:基于基因突变的分子标志物,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分子标志物,基于循环核酸的分子标志物。

(3)RNA分子标志物:mRNA分子标志物,miRNA(microRNA)分子标志物,lncRNA分子标志物。

2.学习要求

(1)掌握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及分类,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基因多态性的概念及类型,DNA甲基化的概念,转录产物标志物的类型和原理,循环核酸的应用。

(2)熟悉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及分类,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及特征,线粒体DNA生物标志物的特点,高通量技术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3)了解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发现的基本统计学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的评估阶段。

3.重难点

(1)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基因组特点、质粒及其生物学特点

(2)基因突变及多态性

(三)临床标本处理与分离纯化技术

1. 教学内容

(1)概念:血浆游离DNA,长链非编码RNA,离子交换层析

(2)核酸的分离纯化的方法

(3)核酸的鉴定:核酸含量测定,核酸的纯度鉴定。

(4)蛋白质鉴定:蛋白质浓度测定,蛋白质纯度鉴定。

2.学习要求

(1)掌握核酸、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质量鉴定。

(2)熟悉临床样本处理的一般原则,常见临床样本的处理方法。

(3)了解生物样本分离纯化策略,蛋白质的性质与纯化原则。

3.重难点s

DNA、RNA的分离纯化方法和质量鉴定方法

掌握 核酸、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质量鉴定。

熟悉 临床样本处理的一般原则,常见临床样本的处理方法。

了解 生物样本分离纯化策略,蛋白质的性质与纯化原则。

(四)核酸检测技术

1. 教学内容

(1)核酸扩增技术:PCR,PCR衍生技术,荧光定量PCR,其它核酸体外扩增技术,核酸扩增实验室管理规范与质量控制,基因芯片。

(2)核酸分子杂交基本概念与原理,核酸探针与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应用。

(3)核酸测序技术概述,链终止法测序,焦磷酸测序,新一代核酸测序技术。

2.学习要求

(1)掌握基因芯片概念及应用。

(2)掌握PCR基本原理,主要PCR衍生技术概念,荧光定量PCR基本原理。

(3)掌握核酸分子杂交基本概念与原理,核酸探针与标记,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和FISH技术等。

(4)掌握链终止法测序原理,掌握焦磷酸测序原理。

(5)熟悉基因组DNA、质粒DNA和RNA分离纯化方法;熟悉常用其它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6)了解核酸扩增实验室管理规范与质量控制,了解新一代核酸测序技术。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PCR和荧光定量PCR基本原理;掌握核酸分子杂交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链终止法测序原理。

(2)难点是多种PCR及PCR衍生技术的比较,多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五)蛋白质检测技术

1. 教学内容

(1)双向凝胶电泳概述,基本原理及实验流程与应用。

(2)生物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物质谱联用的分离技术,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组学中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熟悉双向凝胶电泳实验流程与应用。

(3)了解生物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物质谱联用的分离技术,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组学中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难点是双向凝胶电泳的实验流程。

(六)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1. 教学内容

(1)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概述,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分子诊断。

(2)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出生缺陷与产前分子诊断,线粒体病的分子诊断。

(3)肿瘤的分子诊断概述,策略和方法,常见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诊断与肿瘤的个体化医疗。

2.学习要求

(1)掌握感染性疾病、单基因遗传病和肿瘤的分子诊断的常用方法和策略。

(2)掌握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不同疾病的分子诊断的常用方法和策略。

(2)难点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概论 |2 | | |

|二、分子生物学检验与分子生物标志物 |4 | | |

|三、临床标本处理与分离纯化技术 |4 | | |

|四、核酸检测技术 |14 | | |

|五、蛋白质检测技术 |4 | | |

|六、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17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另有30学时配套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2.《医学分子生物学》,周春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制定人:严永敏 审定人: 钱晖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生物信息学概论

Introduction of Bioinformatics

课程编号:1531211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诊断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生物信息学》;主编:李霞,李亦学,廖飞;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版次:第一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生物学与信息科学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大的两门科学。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由生物学和信息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是综合利用生物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的崭新交叉学科。面对人类基因组和“DNA元件百科全书”等生物研究计划所产生的庞大的分子生物学信息,它正以崭新的高通量分析手段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无疑将会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初步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应用等的基本知识,熟悉利用Internet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和解释基因组信息,并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生物大分子生物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为实验室验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理论教学

第一章 生物信息学概论

1. 教学内容:

1. 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2. 计算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基本要求:

1. 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2. 掌握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与生物学基础。

3. 熟悉计算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重难点:重点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1. 教学内容:

1. 各类常用的数据库的结构和特点。

2. 常用数据库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基本要求:

1. 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2. 了解生物学数据库概述。熟悉常用的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功能数据库、结构数据库、RNA核苷酸序列数据库、其它数据库资源。

3. 了解数据库构建。

3. 重难点:重点掌握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相关数据库及其应用。

第三章 序列比对与数据库检索

1. 教学内容:

1. 主要数据库中核酸、蛋白质数据库的结构、应用

2. 数据库中资料的比对。

2. 基本要求:

1. 掌握数据库搜索和序列比对(包括序列两两比对和多重比对)。

2. 以NCBI,PROSITE,PDB等数据库为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搜索方式、数据记录的结构、相关搜索软件、相关分析软件、数据库之间的联系等。

3. 通过序列对比推测序列的同源性,预测RNA分子结构,预测蛋白质高级结构。

4. 介绍预测基因的方法和如何从基因组得到对应的蛋白质组。

3. 重难点:序列对比的算法。

第四章 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1. 教学内容:

1.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百科全书计划。

2. 针对核酸序列和蛋白质的预测方法。

3. 基因组序列分析工具、SNPs识别、EST序列应用。

2. 基本要求:

1.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百科全书计划的内容,及其对人类及生物体研究的意义。

2. 了解非编码RNA(如miRNA和LcnRNA)及其生物学功能。

3. 熟悉基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各种计算机预测方法。

3. 重难点:基因功能预测标准、全基因组比较结果的可视化、电子PCR。

第五章  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分析

1. 教学内容:

1. 分子系统发育概述。

2. 系统发育模型的组成、建立与分析。

3. 建立分子进化树的方法与评估。

4. 系统发育软件(MEGA5、PAUP*、MACCLADE、PHYLIP和Treeview)。

2. 基本要求:

1. 掌握生物分子进化分析的手段

2. 了解序列进化树和系统发育分析软件。

3. 重难点:构建进化树方法。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软件使用

1. 教学内容:

1. PCR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设计(OLIGO6和PRIMER PREMIER 软件使用)。

2. 基因组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Mapmaker、Joinmap软件的使用)。

3. 数据库搜索(BLAST、FASTA)。

4. 常用重要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方法(DNAStar、OMIGA、VectorNT suite和DNAMAN)

2. 基本要求:

1. 掌握引物设计原则。

2. 掌握遗传图谱的构建。

3. 熟悉主要软件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重难点:重要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

1. 实验1. 常用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的使用和数据格式、数据库查询与下载

2. 实验2. 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分析(Treeview、CLUSTALX、MEGA2)

3. 实验3. 常用重要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方法(DNAStar、Joinmap、VectorNT suite)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第一章 生物信息学概论 |1 | | |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1 | | |

|第三章 序列比对与数据库检索 |2 | |2 |

|第四章 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1 | | |

|第五章 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分析 |1 | |1 |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软件使用 |1 | |2 |

|学生文献汇报(选择1~2个组) |1 | | |

|考查 |2 | | |

|合 计 |10 | |5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掌握所学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的应用。

2.每次课后布置网络学习内容,拓展生物信息学的应用。另外整个课程学习中每四个学生阅读一篇中文或英文生物信息学研究文献,作简要汇报,占成绩考核的20%。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生物信息学》,许忠能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

2.《生物信息学》,陈铭主编,科学出版社,第1版

3.《Bioinformatics For Dummies》, Jean-Michel Claverie和Cedric Notredame主编,英国John Wiley出版社,第1版

4.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

5.丁香园生物信息学讨论版

6.国际著名生物信息学杂志

7.Bioinformatics

8.BMC Bioinformatics

制定人: 张文 审定人: 邵世和 批准人: 邵启祥

2012年6月8 日

药理学D

Pharmacology D

课程编号:1531208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病理生理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药理学》,张洪泉,东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学科。药理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知识来解释药理作用,又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临床学科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故药理学是基础课与临床课间的桥梁课程。

药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1.药物效应动力学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过程。

3.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在理论课教学中要阐明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介绍药理学的基本知识,选择重点章节、重点药物,着重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以及体内过程特点,对其他内容可作适当介绍或指导学生自学。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绪 论

1.教学内容

(1)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概念。药理学的学科任务。药理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药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新药的临床评价。

2.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概念,了解药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

(2)了解新药来源及研制程序。

3.重难点

重点: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 难点:新药开发与研究。

2. 药物效应动力学

1.教学内容

(1)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药物的基本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产生基础、相对性。

(2)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3)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药物治疗量、常用量、极量等概念。量反应和质反应,量效关系曲线,药物的效能、效价强度、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药物安全性评价:治疗指数、安全范围。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概念。

(4)药物作用机制。受体、配体、受点的概念。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完全激动剂、部分激动剂、竞争性拮抗剂、非竞争性拮抗剂的概念。受体类型,受体的调节。

2.基本要求

掌握药效学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原理,为学习各论打下基础。

3.重难点

重点:药物基本作用的相关概念、药物的量效关系、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及其概念。难点:药物的药物作用机制。

3. 药物代谢动力学

1.教学内容

(1)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特点及药理学意义。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因素。

(2)药物吸收途径,首过消除,影响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药物经肝代谢的过程、意义。肝微粒体酶系统(肝药酶)的特点,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及其意义。药物经肾排泄的机制,影响因素。经胆汁排泄,肝肠循环,其它排泄途径。

(3)时量、时效关系曲线及其意义。房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消除速率参数、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等的概念、意义。药物消除动力学的分类及其特点。多次给药时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药物剂量、给药间隔时间、药物半衰期、负荷剂量对稳态浓度的影响。

2.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原理。

3.重难点

重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消除动力学、药动学重要参数。 难点:药物代谢酶、、药物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的时量关系。

4.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自学)

1.教学内容

(1)药物方面的影响因素: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2)机体方面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心理因素、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变化(致敏反应、耐受性、依赖性等)。

(3)合理用药原则。

2.基本要求

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

3.重难点

重点: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的概念。 难点: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合理用药原则。

5.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教学内容

(1)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

(2)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

(3)传出神经系统效应的生化过程。

(4)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受体的效应。

(5)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2.基本要求

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的概念;掌握传出神经受体分类、分布及被激动时的生理效应。

3.重难点

重点: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和受体的分类。 难点: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6. 拟胆碱药

1.教学内容

(1)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

(2)胆碱酯酶抑制药。

2.基本要求

了解乙酰胆碱的M样与N样作用;掌握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与应用。掌握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应用。

3.重难点

重点: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难点: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

7. 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1.教学内容

(1)有机磷酸酯农药中毒的机理,治疗原则。

(2)胆碱酯酶复活药:解磷定、氯磷定的药理作用,与阿托品合用的意义。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防治;了解胆碱酯酶复活药。

3.重难点

重点: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防治。 难点:碘解磷定的作用机制。

8. M胆碱受体阻断药

1.教学内容

(1)阿托品的作用、体内过程、应用及不良反应。

(2)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合成代用品的特点。

2.基本要求

掌握阿托品的作用、体内过程、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合成代用品的特点。

3.重难点

重点: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难点:阿托品的作用机制。

9. N胆碱受体阻断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神经节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的作用特点。

(2)骨骼肌松弛药:

A.除极化型肌松药: 琥珀酰胆碱的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

B.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加拉碘胺、泮库溴胺的作用特点。

2.基本要求

了解神经节阻断药的作用特点;熟悉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特点及区别。

3.重难点

重点:除极化型肌松药与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区别。难点:除极化型肌松药作用机制。

10.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 教学内容

(1)构效关系与分类

(2)α受体激动药。

A.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B.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的作用特点。

(3)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多巴胺的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麻黄碱的作用与用途。

(4)β受体激动药。

A.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B.β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的作用特点。

2.基本要求

了解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基本构效关系。从受体概念出发,掌握各类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用途与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难点: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的异同点。

11.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教学内容

(1)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妥拉唑啉、酚苄明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断药的分类、普萘洛尔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了解α受体阻断药的作用。掌握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与用途。

3.重难点

重点: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难点: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的内在拟交感活性作用。

12. 镇静催眠药

1.教学内容

(1)苯二氮卓类药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优于巴比妥类药之处。

(2)巴比妥类药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其他:水合氯醛的作用特点。

2.基本要求

掌握苯二氮卓类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巴比妥类药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类药在催眠方面的区别。

3.重难点

重点:苯二氮卓类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难点: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巴比妥类药物药理作用的异同点。

13.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癫痫及其分型。

(2)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地西泮、乙琥胺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抗癫痫的用药原则。

(3)具有抗惊厥作用的药物,硫酸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硫酸镁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硫酸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难点:苯妥英钠的作用机制,抗癫痫药的临床分类。

14. 抗帕金森氏病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帕金森氏病发病原理,抗帕金森氏病药物分类。

(2)左旋多巴体内过程特点、药理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卡比多巴合用的效果及机理。

(3)金刚烷胺、溴隐亭、安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安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左旋多巴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难点: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15. 抗精神失常药

1.教学内容

(1)简介精神病的发病原理、治疗简史。

(2)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多巴胺通路和受体为主导讲解)。

(3)其他吩噻嗪类药物、硫杂蒽类、丁酰苯类等抗精神失常药简介。

(4)抗抑郁药丙米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5)抗躁狂药碳酸锂的作用特点。

2.基本要求

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熟悉四条多巴胺通路与药物效应的关系。了解锂盐对躁狂症的影响。

3.重难点

重点: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难点: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6. 非甾体类抗炎药

1.教学内容

(1)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基本作用、作用原理。

(2)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芬、保泰松、布洛芬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机理。掌握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对乙酰氨基芬、保泰松、布洛芬等药的特点。

3.重难点

重点: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的共性。阿司匹林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难点:环氧酶与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物药理作用的关系。

17. 镇痛药

1.教学内容

(1)伤害性刺激-疼痛与镇痛药概述,阿片受体的发现和内源性阿片样肽的现状。

(2)吗啡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滥用的危害、成瘾与戒毒。

(3)合成镇痛药,哌替啶、喷他佐幸等作用特点。

(4)纳络酮的作用特点。

2.基本要求

掌握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区别。了解本类药物的成瘾与戒毒方法。熟悉其他镇痛药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的特点。

3.重难点

重点: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难点:吗啡的作用机理。

18. 中枢兴奋药(自学)

19. 抗高血压药

1.教学内容

(1)高血压定义及病理生理特点。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2)普萘洛尔、氢氯噻嗪、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3)可乐定、甲基多巴、哌唑嗪、肼苯哒嗪、二氮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

(4)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抗高血压治疗首选药;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高血压合并其它疾患时药物选用;剂量个体化。

2.基本要求

掌握抗高血压药物分类。掌握普萘洛尔、氢氯噻嗪、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悉可乐定、甲基多巴、哌唑嗪、肼苯哒嗪、二氮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

重点:一线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降压机制。 难点: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新概念。

20. 抗心律失常药

1.教学内容

(1)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3)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4)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美西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5)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原则。

2.基本要求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难点: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

21.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教学内容

(1)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特点。

(2)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体内过程特点、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用法。

(3) β受体阻断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4)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及其临床效果。

(5) 其他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2.基本要求

掌握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熟悉强心苷体内过程特点。掌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扩血管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掌握β受体阻断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了解其他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3.重难点

重点:强心苷类对心脏的作用,临床应用及毒性反应的防治;ACE抑制药治疗CHF的机制及临床效果。β受体阻断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和临床应用。难点:CHF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其与药物作用的关系;强心苷类药物对心脏正性肌力作用的原理。

22. 抗心绞痛与调血脂药

1.教学内容

(1)心绞痛发病与心肌供氧、耗氧平衡关系,抗心绞痛药物的治疗机理。

(2)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普萘洛尔、硝苯地平等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基本要求

了解心绞痛发病与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关系。掌握硝酸酯类、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常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难点:心绞痛发病与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23. 利尿药及脱水药

1.教学内容

(1)利尿药定义、分类。复习肾脏泌尿生理。

(2)速尿、利尿酸、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喋啶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甘露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利尿药分类。掌握速尿、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喋啶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熟悉甘露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高效、中效、低效利尿药的作用部位,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难点:高效、中效、低效利尿药的作用部位与其利尿效应的关系。

24.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1.教学内容

(1)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尿激酶、t-PA)、抗血小板药(阿斯匹林)、促凝血药(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铁剂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叶酸、VitB12 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4)右旋糖苷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抗凝血药、促凝血药、抗贫血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了解右旋糖酐的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抗血栓形成的药物。难点:铁剂的体内过程。

25. 组胺及抗组胺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组胺受体分型及效应。

(2)H1、H2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了解组胺受体分型及效应。掌握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难点:组胺受体分型及效应。

26. 抗喘药、镇咳药及祛痰药

1.教学内容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色苷酸钠的平喘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可待因、咳必清、氯化铵、乙酰半胱氨酸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平喘药的分类、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镇咳药和祛痰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平喘药的分类、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难点:哮喘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

27.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教学内容

(1)抗消化性溃疡药的类别及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各类导泻药、止泻原理与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了解各类导泻药、止泻原理与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和药理作用。 难点: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与胃酸的分泌的关系。

28. 子宫兴奋的药(自学)

1.教学内容

缩宫素、麦角新碱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缩宫素、麦角新碱的区别、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缩宫素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难点:缩宫素的作用机制。

29. 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

1.教学内容

(1)药物分类、构效关系。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生理、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体内过程特点、主要不良反应、用法和疗程。

2.基本要求

掌握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难点: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30.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1.教学内容

(1)复习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储存和释放。

(2)甲状腺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硫脲类、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的作用机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熟悉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掌握抗甲状腺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甲状腺激素的临床应用;硫脲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碘及碘化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难点: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药理作用。

31.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1.教学内容

(1)胰岛素制剂类型、体内过程特点、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难点:胰岛素增敏药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32. 抗菌药物概论

1.教学内容

(1)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和化疗药物定义。抗菌药与抗菌素的异同。药物、机体和致病病原体(肿瘤细胞)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抗菌谱、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等常用术语定义和意义。

(3)抗菌药的主要抗菌作用机制。

(4)耐药性定义。耐药性产生机制。

(5)细菌耐药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6)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有关概念术语和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了解抗生素治疗中的护理注意事项。

3.重难点

重点: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性产生机制。难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3. 合成抗菌药

1.教学内容

(1)磺胺药药理学特点、作用机制和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甲氧苄啶抗菌机制及与磺胺药合用的临床意义。

(3)喹诺酮类药物药理学特点、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常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4)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的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基本化学结构、构效关系。掌握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掌握喹诺酮类药理学的共性、作用机制。

3.重难点

重点: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磺胺类药物的抗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难点: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

3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教学内容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2)青霉素G基本化学结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半合成青霉素基本化学结构,与青霉素G相比,半合成青霉素类优点。常用半合成青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4)头孢菌素类基本化学结构。第一、二、三和四代常用药物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青霉素G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类抗菌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青霉素的抗菌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特点。

难点: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半合成青霉素的临床选用。

35.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抗生素

1.教学内容

(1)红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2)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麦白霉素、交沙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3)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学特点。阿齐霉素和罗红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5)林可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6)万古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学共性。掌握红霉素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抗菌作用特点。熟悉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学特点。

3.重难点

重点:大环内酯类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林可霉素类药物特点。 难点:大环内酯类抗菌作用及机制。

36. 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1.教学内容

(1)氨基甙类抗生素抗菌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

(2)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常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3)多粘菌素B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氨基甙类抗生素共性(不良反应)和常用药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难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37.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1.教学内容

(1)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多四环素和米诺霉素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氯霉素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四环素类不良反应。熟悉四环素类、氯霉素的抗菌作用。

3.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环素类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氯霉素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难点:四环素类、氯霉素的抗菌机制。

38.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抗真菌药分类。

(2)咪唑类抗真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抗真菌药临床应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和利巴他林临床应用。了解抗病毒药的作用环节。

3.重难点

重点:抗HIV药、常用抗真菌药的抗真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难点:他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

39.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异烟肼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利福平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对氨水杨酸临床应用。

(4)抗麻风病药。

2.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的作用特点。熟悉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3.重难点

重点: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的抗菌作用特点、作用机制、耐药性、临床应用。 难点:一线抗结核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及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40. 抗疟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 疟原虫生活史。抗疟药分类。

(2)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蒿甲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伯氨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4)乙胺嘧啶、磺胺类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疟原虫生活史,掌握常用抗疟药的临床应用。熟悉伯氨喹不良反应。

3.重难点

重点:氯喹、伯氨喹及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及临床应用。难点:疟原虫生活史。

41.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药(自学)

1.教学内容

(1)阿米巴原虫生活史。

(2)甲硝唑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硝唑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4)二氯尼特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阿米巴原虫生活史。掌握甲硝唑和二氯尼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抗阿米巴病药甲硝唑的作用、应用; 难点:阿米巴原虫的生活史与抗阿米巴药的关系。

42. 抗血吸虫病及抗丝虫病药(自学)

43. 驱肠蠕虫药(自学)

1.教学内容

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驱虫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药物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驱虫作用、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驱虫作用、临床应用。难点:肠蠕虫的生活史。

44. 抗恶性肿瘤药

1.教学内容

(1)根椐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和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周期性特异性药物、周期性非特异性药物的概念。

(2)抗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3)5-氟尿嘧啶(5-FU)、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羟基脲(HU)、环磷酰胺(CTX)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和三尖杉酯碱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4)联合应用原则。

2.基本要求

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名称,周期性特异性药物、周期性非特异性药物的概念。熟悉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联合应用原则

3.重难点

重点: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名称; 难点: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课 |

|第一章 绪论 |4 |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健康 |6 |

|第三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4 |

|第四章 大气环境与健康 |4 |

|第五章 水环境与健康 |4 |

|第六章 食物(品)与健康 |6 |

|第七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2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周宜开主编《环境医学概论》,科学出版社,第1版

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3.金泰廙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4.吴坤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5.主编《卫生法规与监督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制定人: 王苏华 审定人:陆荣柱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课程编号:1531075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及必要的卫生统计学和预防医学知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流行病学》(第7版), 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方法学,其应用已远远不止于医学,在其他学科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凡涉及医学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分析及解释,都需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学生具备了流行病学基本原理、方法和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本课程内容为满足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而设置。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 流行病学的定义、任务与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点

3.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4. 流行病学的研究类型

5. 流行病学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特点

2. 熟悉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类型

3. 了解流行病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

3、重难点

流行病学的定义演变,流行病学的研究类型

(二) 疾病分布

1.教学内容

1. 疾病分布的概念、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2. 疾病三间分布

3. 几个概念

2.基本要求

1.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 定义

2. 掌握常用指标及意义

3. 熟悉疾病“三间分布”形式(人群间、时间、地区间)

3、重难点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疾病“三间分布”形式。

(三)描述性研究

1.教学内容

1. 个案调查、病例报告与病例分析

2. 现况调查

3. 生态学研究

2.基本要求

1. 了解个案调查、病例报告的用途

2. 掌握现况调查的种类、方法与实施步骤

3. 熟悉生态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3、重难点

现况调查的方法,尤其是调查表的设计。

(四)队列研究

1.教学内容

1. 概念及原理

2. 定群研究的实施步骤

3.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定群研究中的偏倚及防止

5. 定群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2.基本要求

1. 掌握概念及原理

2. 熟悉定群研究的实施步骤

3. 熟悉数据整理与分析

4. 了解定群研究中的偏倚及防止

5. 了解定群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重难点

队列研究的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可能出现的偏倚,优缺点。

(五)病例对照研究

1.教学内容

1.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及应考虑的问题

3.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防止

5.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2.基本要求

1.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及应考虑的问题

3. 熟悉数据整理与分析

4.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防止

5.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重难点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可能出现的偏倚,优缺点。

(六)病因与病因推断

1.教学内容

1. 病因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最新阐述

2. 病因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3. 形成假设的几种方法

4. 确定病因和疾病关系的标准

2.基本要求

1. 掌握病因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最新阐述

2. 熟悉病因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 了解形成假设的几种方法

4. 熟悉确定病因和疾病因果关系的标准

3、重难点

病因概念、研究方法,因果推断标准

(七) 传染病流行及防制措施

1.教学内容

1.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2.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3. 传染病防制措施的种类

4. 消毒的定义,常用消毒方法

5. 疾病监测概念

2.基本要求

1.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2. 了解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3. 熟悉传染病防制措施的种类

4. 了解消毒的定义,常用消毒方法

5. 熟悉疾病监测概念

3、重难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

(八)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1.教学内容

(1)疾病的预防策略

(2)传染病的措施

(3)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2.基本要求

(1)熟悉宏观水平上制订疾病的预防策略

(2)熟悉全球卫生策略与初级卫生保健

(3)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4)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三级预防

3、重难点

宏观思维的培养,全球战略。

(九)特发公共卫生事件

1.教学内容

(1)特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点 与分类

(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应急机制

2.基本要求

(1)掌握特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了解其特点与分类

(2)熟悉特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3、重难点

特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调查方法,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十)筛检试验的评价

1、教学内容

(1)医学筛检试验研究和评价的意义;

(2)筛检试验研究设计方法;

(3)评价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4)提高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

(5)评价定量诊断试验统计学要求;

(6)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掌握医学筛检试验评价的意义。熟悉常用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 了解提高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3、重难点

筛检与诊断试验的区别,医学筛检试验评价指标(三个不同角度)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绪论 |2 | | |

|二.疾病分布 |4 | | |

|三.描述性研究 |4 | | |

|四.队列研究 |4 | | |

|五.病例对照研究 |4 | | |

|六. 病因与病因推断 |2 | | |

|七. 传染病流行病学 |2 | | |

|八.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2 | | |

|九. 特发公共卫生事件 |2 | | |

|十.筛检试验的评价 |4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每次课后布置1-2题作业,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流行病学》(第7版), 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流行病学》(第7版), 李立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唐艳林 审定人:李君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 月 8日

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践

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system

课程编号:0332018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0 实验学时:30 上机学时:0 课外学时20)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C语言)、数字电子技术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影像医学

教 材:自编讲义

开课学院:工业中心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的目标是在知识性、实用性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性与趣味性,从而拓展实践教学新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明创造灵感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将电子技术理论、单片机技术、图形化编程技术、C语言设计等知识进行综合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之中。通过对多种不同的传感器的熟悉与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单片机设计简单测控系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出具有一定复杂功能的,应用性较强的智能车系统。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 ARM M系列单片机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1)ARM M系列单片机体系结构

(2)单片机各模块的功能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ARM M系列单片机的组成模块

掌握单片机的各模块的功能

3.重难点

(1)ARM M系列单片机内部模块及功能

(二)图形化编程软件

1.教学内容

(1)图形化编程的使用方法舵机的驱动信号

(2)利用软件编程控制舵机

(3)利用软件编程控制直流电机

(4)无线下载及有线下载的使用方法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180度舵机、360舵机的控制方法

(2)掌握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3)熟悉无线及有线下载的使用

3. 重难点

(1)图形化编程的使用

(2)舵机的驱动方式

(3)直流电机的控制方式

(4)无线下载的使用

(三)传感器的功能与接口

1.教学内容

(1)循迹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超声波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3)红外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多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重难点

(1)多种传感器的使用的方法

(四)智能车设计与编程

1. 教学内容

(1)智能车功能的综合设计

(2)多种传感器配合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熟悉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2)掌握多种传感器配合的方法

3.重难点

(1)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2)多种传感器配合使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讲课 |实验 |

|第1章 |熟悉ARM M系列单片机的组成部分、掌握单片机的各部分的功能 |0 |4 |

|第2章 |图形化编程的使用 、舵机的驱动方式、直流电机的控制方式、无线下载的使用 |0 |4 |

|第3章 |循迹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超声波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红外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0 |8 |

|第4章 |智能车功能的综合设计、多种传感器配合 |0 |14 |

|课外学时 |根据课程完成情况,利用单片机设计完成设计调试 |0 |20 |

|合计 | |0 |30+20 |

四、考核方式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 |20 |主要考核学生对单片机的熟悉程度、利用软件进行程序编写及调试的能力,利用传|

|50% | | |感器测量客观世界物理参数的能力,最后按20%计入课程总成绩。 |

| |作业 |30 |以随机的形式,在每章内容进行中或结束后,课后自主进行实践能力拓展测试1-2 |

| | | |题,主要考核学生拓展性思考、国内外文献查找与阅读及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平时|

| | | |的随机点名,最后按30%计入课程总成绩。 |

|演示及答辩 |演示成绩 |30 |演示成绩考核学生完成该课程核心实践性内容的能力,并反应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

|50% | | |中掌握现代化设计工具的能力,以及不断进行思维、设计、编程、调试能力。最终|

| | | |按照30%计入课程总成绩。 |

| |答辩成绩 |20 |答辩过程体现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及创新点,并考察学|

| | | |生的交流能力。最终以20%计入课程总成绩。 |

五、大纲说明: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例题的讲解及适当的思考题,保证讲课进度的同时,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的气氛;

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 自编实验指导书

2.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ARM Cortex-M4 Kinetis微控制器, 王宜怀、吴瑾、蒋银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 ARM Cortex-M4自学笔记——基于Kinetis K60 ,杨东轩、王嵩编著,第一版

制定人:孙智权、缪璐婷 审定人:刘会霞 批准人:刘会霞

2012年6月8日

大学英语(提高II)

Advanced College English II

课程编号:1731173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提高I)

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

教 材:大学英语 精读4;李荫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提高阶段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更高要求阶段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从而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Unit1 Big Bucks the Easy Way

Unit2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Unit3 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Unit4 Flight93: What I Never Know

Unit5 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Unit6 How to Mark A Book

Unit7 The Luncheon

Unit8 The New Caves

Unit9 The Education of a Physicist

Unit10 Why People Work

2.基本要求

⑴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⑵ 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⑶ 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⑷ 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⑸ 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⑹ 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3.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语言技能的训练

听说:跨文化交际的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话语连贯性,培养分析和辩论的能力,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扩展性的综合练习;

阅读:多元化主题阅读,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写作:各类应用文写作结构分析与训练;

翻译:多主题文献段落中英互译。

教学难点

通过多元化阅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Unit 1,Text |2 | | |

|Unit 1,Exercises |2 | | |

|Unit 2,Text |2 | | |

|Unit 2,Exercises |2 | | |

|Unit 3,Text |2 | | |

|Unit 3, Exercises |2 | | |

|Unit 4,Text |2 | | |

|Unit 4, Exercises |2 | | |

|Unit 5,Text |2 | | |

|Unit 5, Exercises |2 | | |

|Unit 6,Text |2 | | |

|Unit 6, Exercises |2 | | |

|Unit 7,Text |2 | | |

|Unit 7, Exercises |2 | | |

|Review |2 | | |

四、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

1. 通过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大学英语提高II的学习,学生在阅读、听说、翻译、写作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为更高要求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每个单元教师的讲课为4课时,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为2课时。

3. 实行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平时成绩,网络平台视听说和期末考试分别占30%、20%和5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成绩等。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 新视野大学英语4 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版

2. 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4 宫力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制定人: 王月芳 审定人:陈红 批准人:王保田

2012年6月8日

外科学概论

Principles of Surgery

课程编号:1431153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0 见习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第7版第60次印刷

开课学院:临床医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程。

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外科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当前外科学各领域的发展;使学生能联系实践,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人格和身体,视病人健康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1.教学内容

(1)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体液代谢失调。

(3)酸碱平衡的失调。

(4)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2.基本要求

(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检验结果)及处理。

3.重难点

(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二)外科休克

1.教学内容

(1)休克发生的定义、病因和基本病理变化。

(2)休克的临床表现、检测和治疗原则。

(3)常见休克(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基本要求

(1)了解休克的病因分类和病理变化。

(2)掌握休克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检验结果)和治疗原则。

3.重难点

(1)重点:外科休克的诊断、分期和治疗。

(2)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3)难点:休克时的病理变化。

(三)颅内压增高和脑疝、颅脑损伤

1.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原因;颅内压的调节及代偿。

(2)颅内压增高的类型、临床表现。

(3)脑疝的概念及分类。

(4)颅骨骨折的类型及表现;颅脑损伤的类型;颅内血肿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2.基本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概念、原因。

(2)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3)掌握脑疝的概念及分类。

(4)掌握颅骨骨折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5)熟悉颅脑损伤的类型。

3.重难点

重点: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临床表现。

(四)乳腺疾病

1.教学内容

(1)乳房的解剖。

(2)乳房自检方法。

(3)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4)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5)乳腺肿瘤的类型和鉴别,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临床表现、诊断(重点)。

2.基本要求

(1)掌握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2)掌握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转移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熟悉乳房的检查方法。

(4)了解乳房的解剖,掌握淋巴回流方向。

(5)了解乳腺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重难点

(1)重点: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难点:乳腺癌的治疗。

(五)胸部损伤

1.教学内容

胸部损伤概要,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基本要求

(1)掌握胸部损伤的病理生理和急救处理原则。

(2)了解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急救和治疗。

(3)了解单纯肋骨骨折的处理方法和正常使用胸腔水封瓶引流装置。

3.重难点

(1)重点:胸部损伤的病理生理和急救处理。

(2)难点:胸部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六)肺部疾病

1.教学内容

(1)肺大疱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其治疗。

(2)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基本要求

(1)掌握肺大疱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

(2)熟悉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重难点

(1)重点: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难点:肺癌的手术适应症。

(七) 阑尾炎

1.教学内容

(1)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分型。

(2)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治疗处理原则。

2.基本要求

(1)熟悉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2)了解特殊类型阑尾炎、慢性阑尾炎、阑尾肿瘤的诊断、治疗。

(3)掌握急性阑尾炎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4)掌握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和处理。

3.重难点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骨折概论

1.教学内容

(1)骨折的定义、病因、分类和骨折移位的机理。

(2)骨折的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常见并发症。

(3)骨折愈合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4)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的防治原则。

(5)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2.基本要求

(1)骨折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2)手法复位的基本要求及固定的操作方法(如小夹板、牵引术、石膏绷带)

(3)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开放性骨折的处理要点,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的定义及防治原则。

3.重难点

(1)重点:骨折的移位机理、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2)难点:骨折愈合过程、骨折的固定方法、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九)上肢骨折、关节损伤

1.教学内容

(1)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肱骨干骨折的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4)前臂双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5)桡骨下端骨折的病因、分类、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基本要求

(1)了解肱骨干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诊断和治疗。

(2)了解肱骨外科颈骨折,前臂双骨折的移位特点、诊断和治疗。

(3)了解锁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的移位特点、诊断和治疗。

3.重难点

(1)重点:肱骨干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诊断和治疗。

(2)难点:前臂双骨折的移位特点和治疗原则。

(十)下肢骨折、关节损伤

1.教学内容

(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以及胫腓骨骨折的病因、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2)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基本要求

(1)熟悉股骨颈骨折和胫腓骨骨折的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了解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了解股骨转子间骨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重难点

(1)重点:股骨颈骨折、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难点:膝关节关月板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十一)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

1.教学内容

(1)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及治疗原则。

(2)脊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诊断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3)骨盆骨折的原因、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2.基本要求

(1)了解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及治疗原则。

(2)了解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3)了解颈椎骨折的治疗原则。

(4)了解骨盆骨折的分类,掌握骨盆骨折的并发症。

3.重难点

(1)重点: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及治疗原则。

(2)难点:脊髓损伤的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

(十二)椎间盘突出症

1.教学内容

(1)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基本要求

(1)掌握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重难点

(1)重点: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难点: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见 习 |

|第 三 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2 | | |

|第 五 章 外科休克 |2 | | |

|第十七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2 | |2 |

|第十八章 颅脑损伤 | | | |

|第二十三章 乳房疾病 |2 | |2 |

|第二十四章 胸部外伤 |1 | |2 |

|第二十六章 肺部疾病 |1 | | |

|第三十六章 阑尾炎 |2 | |2 |

|第五十八章 骨折概论 |2 | | |

|第五十九章 上肢骨、关节损伤 |1 | |1 |

|第六十一章 下肢骨、关节损伤 |1 | |1 |

|第六十二、六十三章脊柱损伤骨盆骨折 |2 | | |

|第六十七章椎间盘突出症 |2 | |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教学采用理论讲授、见习。大纲的要求分别列为“掌握”(必须深刻理解、记忆)、“熟悉”(要理解其概念及意义)和“了解”三个层次,学生则按此要求进行学习。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参考资料:《黄家驷外科学》;吴阶平 裘法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制定人:朱少伟等 审定人:房平承、池华茂 批准人:眭健

2012年6 月8日

《外科学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Surgery

课程编号:14311530

实验总学时:10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一、目的与任务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包括许多疾病,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在治疗方面必须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手段。通过外科学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外科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并学会外科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特别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外科学见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要重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通过临床见习,巩固所学的外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的诊疗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学中要求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进一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颅脑损伤 |2 |综合 |必做 | |

|2 |胸部损伤 |2 |综合 |必做 | |

|3 |乳房疾病 |2 |综合 |必做 | |

|4 |阑尾炎 |2 |综合 |必做 | |

|5 |上肢骨、关节损伤 |1 |综合 |必做 | |

|6 |下肢骨、关节损伤 |1 |综合 |必做 | |

注:实验内容可根据临床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病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0%。

制定人:朱少伟等 审定人:房平承、池华茂 批准人:眭健

2012年6 月8 日

医学微生物学A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1531146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检验

教 材:《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1. 课程性质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学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奠定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任务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概念、种类与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

2. 微生物学概念、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三个时期及重要的发现。

3. 医学微生物学概念,主要研究内容。

2. 基本要求

1. 掌握微生物概念、种类、分布。

2. 熟悉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研究内容,Koch’s postulates内容及其评价。

3. 了解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三个重要时期及各时期科学家作出的重要贡献,微生物学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新技术。

3. 重难点

微生物概念、种类、分布。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 教学内容

1.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 细菌的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3.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显微镜放大法,染色法。

2. 基本要求

1. 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种类、粘肽基本组成、G+和G-菌胞壁特殊成分及医学意义、中介体、质粒定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方法、结果判断、原理及意义。

2. 熟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类型及影响因素,各种特殊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3. 了解鞭毛的结构、芽胞的形成和发育、细菌形态结构检查法的基本原则。

3. 重难点

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种类、粘肽基本组成、G+和G-菌胞壁特殊成分及医学意义、中介体、质粒定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方法、结果判断、原理及意义。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1.教学内容

1. 细菌的理化性状

2. 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外界因素、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生长曲线及实际意义。

3. 细菌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生化反应,在鉴定细菌中的意义,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 细菌的培养方法、常用培养基种类、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群体生长表现、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5. 细菌分类原则与层次,细菌分类命名法。

2. 基本要求

1.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影响因素,细菌生长曲线及实际应用;细菌生化反应IMViC试验原理及意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群体生长表现及意义。

2. 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定义,细菌分类命名原则,细菌属、种、生物型、株、标准株定义。

3. 了解细菌所特有的成分和理化特性、营养类型,必要的营养物质、细菌的能量代谢。

3. 重难点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影响因素,细菌生长曲线及实际应用;细菌生化反应IMViC试验原理及意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群体生长表现及意义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1. 教学内容

常用术语: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1.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超声波、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原理。

2. 化学消毒灭菌法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基本要求

1. 掌握消毒灭菌常用术语、热力灭菌、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

2. 熟悉常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法使用范围。

3. 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3. 重难点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热力灭菌、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

第五章 噬菌体

1. 教学内容

噬菌体、毒性噬菌、温和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和噬菌体的应用。

2. 基本要求

1. 掌握噬菌体定义、复制的基本过程。

2. 熟悉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毒性(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定义。

3. 了解溶原状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噬菌体的应用。

3. 重难点

噬菌体定义、复制的基本过程。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1. 教学内容

细菌遗传变异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的细菌遗传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机理,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2. 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主要形式。

2. 熟悉常见细菌遗传变异现象、质粒种类和特点。

3. 了解细菌染色体结构和基因,突变类型和规律,DNA损伤的修复,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3. 重难点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教学内容

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医院内感染。

2.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性定义、指标、细菌毒力、细菌侵袭力、细菌外毒素和细菌内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部位(途径)。

3.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4.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2.基本要求

1.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内感染、侵袭力、内(外)毒素、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全身显性感染类型的概念,细菌内外毒素比较要点。

2. 熟悉条件致病的特定条件,医院感染定义,感染来源、特点、天然免疫组成、噬细胞吞噬作用基本过程和结局、胞外菌、胞内菌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3. 了解正常菌群生理功能、细菌外毒素的分子结构特点、作用机制类型、超抗原性细菌外毒素、胞内菌逃避机体免疫的杀伤机制、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3. 重难点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内感染、侵袭力、内(外)毒素、天然免疫、获

得性免疫、全身显性感染类型的概念,细菌内外毒素比较要点。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1. 教学内容

获得性免疫的产生方式、细菌学诊断、血清学诊断、人工主动(被动)免疫。

2. 基本要求

1.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定义及其主特点、血清学诊断定义。

2. 熟悉细菌学诊断采送标本原则、检验过程和方法、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常用生物制品、辅助诊断传染病常用血清学试验。

3. 了解用于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生物制品的新进展。

3. 重难点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定义及其主特点、血清学诊断定义。

第九章 真菌学概述

1. 教学内容

真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2. 基本要求

1. 掌握真菌分类,多细胞真菌的组成,真菌的无性孢子,专用培养基,菌落类型。

2. 熟悉真菌的致病作用。

3. 了解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3. 重难点

真菌分类,多细胞真菌的组成,真菌的无性孢子,专用培养基,菌落类型。

第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 教学内容

病毒的培养与增殖,遗传变异与分类。

2.基本要求

1. 掌握病毒的量度单位,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衣壳蛋白对称性辅助结构及功能,病毒增殖基本过程。

2. 熟悉病毒增殖的细胞效应、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3. 了解病毒遗传变异及分类。

3. 重难点

病毒的量度单位,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衣壳蛋白对称性辅助结构及

功能,病毒增殖基本过程。

第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教学内容

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机制、感染类型。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2.基本要求

1. 掌握水平传染、垂直传染定义、病毒感染的类型。

2. 熟悉病毒的致病机理,机体抗病毒免疫机理。

3. 重难点

水平传染、垂直传染定义、病毒感染的类型。

第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教学内容

病毒感染的诊断、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的预防。

2.基本要求

1. 掌握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分离培养病毒常用方法。

2. 熟悉检测病毒抗原抗体方法。

3. 了解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感染的预防。

3. 重难点

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分离培养病毒常用方法。

3. 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上机

绪论 2 0 0

细菌学 18 0 0

真菌学 2 0 0

病毒学 8 0 0

合 计 30 0 0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每次课前要求学生予览教学大纲要求,课后及时复习,实验课后必须及时

完成实验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

五、参考书目

1.贝克尔等编著,李明春,杨文博主译,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郭晓奎,潘卫庆主编,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邵世和 审定人:邵世和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用统计学

Statistics in Medicine

课程编号:15311540

学 分:4

学 时:60(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15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高等数学及必要的医学知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医学统计学》,李晓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专业基础课,它建立在数学、必要的基础医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生化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任务是:

1.掌握基本的医学研究统计设计;

2.掌握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诊断试验评价及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医学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医学及医学检验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学检验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宏观观点、概率的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2)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3)几个基本概念

A、总体与样本;

B、资料和变量;

C、统计量与参数;

D、概率。

(4)学习医学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定义、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2)熟悉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3)掌握统计资料的类型以及几个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如同质与变异、总体与样本、概率等;

(4)掌握学习本学科的意义以及学习方法。

3、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础概念。学习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

(二)研究设计基础

1、教学内容

(1)研究设计的意义;

(2)实验研究的特点;

(3)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4)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5)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2、基本要求

掌握实验设计的意义、基本要素、基本原则。熟悉几种常用的实验设计及其优缺点。了解常见几种抽样方法。

3、重难点

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区别,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三)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教学内容

(1)频数分布与频数分布图及其应用;

(2)集中趋势的描述;

(3)离散程度的描述;

(4)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数值变量集中趋势的表达—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重点是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熟悉频数表的概念、编制和应用, 平均数的计算以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了解频数分布的概念, 百分位数的计算。

掌握数值变量离散趋势的表达, 标准差的计算和应用。熟悉极差、方差和变异系数的意义及计算。了解四分位数间距, 自由度。

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熟悉标准正态分布及正态分布的应用(估计频数分布、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质量控制、统计处理的基础)。

3、重难点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时统计量的选择(平均水平与离散程度)。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规律、正态分布在医学研究中的正确应用。

(四)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教学内容

(1)常用相对数 率、构成比、相对比;

(2)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3)标准化法 直接法、间接法;

(4)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2、基本要求

掌握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和标准化法的意义及基本思想。熟悉相对数的概念, 率、构成比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掌握动态数列的概念、动态分析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了解相对比。

3、重难点

定性资料的率与构成比,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

(五)统计推断基础

1、教学内容

(1)均数的抽样误差标准误;

(2)t分布 概念、图形与特征、与标准正态分布间的关系;

(3)总体均数的估计 可信区间的概念、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

(4)假设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5)t检验与u检验;

(6)两类错误及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7)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区别及联系。

2、基本要求

(1)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与表达—标准误的计算;

(2)了解几种常见的抽样分布;

(3)掌握参数估计的意义,熟悉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4)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一般步骤;

(5)掌握三种不同形式的t 检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配对设计数值资料以及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应用条件和计算;

(6)熟悉u检验的原理,了解其应用;

(7)熟悉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掌握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8)了解正态性检验的意义及其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3、重难点

(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2)三种设计的t检验的区别与正确选用

(3)两类错误

(六)方差分析

1、教学内容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配伍设计的方差分析;

(4)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5)变量变换;

2、基本要求

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以及完全随机设计、配伍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熟悉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的比较、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了解多个均数比较为何不能用t 检验, 多个方差齐性检验以及变量变换。

3、重难点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以及不同设计方差分析的选用。

(七)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1、教学内容

(1)二项分布的概念、均数与方差、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样本率的分布;

(2)二项分布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3)泊松分布的概念、均数与方差、可加性、与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间的关系;

(4)泊松分布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二项分布的定义和应用条件。熟悉二项分布的性质。了解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和密度函数, 分布图形等。掌握泊松分布的定义和应用条件, 熟悉泊松分布与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泊松分布的应用。了解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和密度函数, 分布图形等。对于泊松分布资料,掌握与二项分布、正态分布间的关系,了解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比较,熟悉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

3、重难点

两种离散型分布的应用,以及与正态分布间的关系。

(八)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

1、教学内容

(1)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

(2)两个样本率的比较;

(3)多组率或构成比的比较;

(4)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5)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

2、基本要求

对于二项分布资料,熟悉用直接计算概率法比较样本率与总体率,了解正态近似法;掌握两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之基本思想, 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及其校正。对于泊松分布资料,掌握与二项分布、正态分布间的关系,了解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比较,熟悉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熟悉行×列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及其注意事项, 了解卡方分割的意义和方法、似然比卡方检验的方法和应用。掌握配对分类资料的卡方检验的方法和应用,尤其是两分类资料。了解四格表直接计算概率法的方法、原理。

3、重难点

四格表与配对四格表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区别与应用。

(九)双变量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教学内容

(1)直线回归 概念、直线回归方程的求法、检验、区间估计、应用;

(2)直线相关 概念、相关系数的计算及检验;

(3)过定点的直线回归;

(4)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熟悉相关与回归的基本概念。掌握直线回归分析的概念和具体步骤,熟悉直线回归的区间估计和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过定点的直线回归的求法以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直线相关的概念和相关系数的意义,了解其分析步骤。熟悉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设计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了解曲线直线化的方法。

3、重难点

直线回归与相关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何时选用哪一种方法尤为重要。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等的意义。

(十)常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1、教学内容

(1)非参数统计简介;

(2)配对设计符号秩和检验;

(3)成组设计的秩和检验;

(4)多样本的两两比较;

(5)等级相关。

2、基本要求

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及其优缺点。熟悉配对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多个样本比较和配伍组设计以及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等级相关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3、重难点

非参数统计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医学研究不同设计时非参方法的选择。

(十一)实验误差分析的统计方法

1、教学内容

(1)误差理论及其意义;

(2)误差的分类及其控制;

(3)误差的考核;

(4)质量控制图法。

2、基本要求

了解误差公理及研究意义,其种类和产生的原因,熟悉随机误差及其分布的规律性。熟悉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了解几种常用控制图的绘制方法和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3、重难点

误差的类型与识别。

(十二)医学诊断试验的评价分析

1、教学内容

(1)医学诊断试验研究和评价的意义;

(2)诊断试验研究设计方法;

(3)评价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4)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5)评价定量诊断试验统计学要求;

(6)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掌握医学诊断试验评价的意义。熟悉常用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 了解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3、重难点

医学诊断试验评价指标(三个不同角度)。

(十三)常用多变量统计分析

1、教学内容

(1)多重线性回归 模型、参数估计、回归方程的适合度检验、自变量选择,复相关系数等;

(2)logistic回归、Cox回归;

2、基本要求

熟悉多重线性回归基本概念、意义和在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逐步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计算思路以及其用途。了解复相关、偏相关、典型相关的意义及其区别以及在医疗卫生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意义及其区别,两者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3、重难点

多重线性回归是一元线性回归的扩展,而后者是前者和特例。logistic回归的用途。

(十四)统计图表及医学论文统计报告的要求

1、教学内容

(1)常用统计表 列表原则与实践;

(2)常用统计图 制图通则与常用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3)医学论文统计报告的要求

2、基本要求

  掌握统计图表在科技论文中的规范表达。熟悉各种常用图表的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熟悉医学论文统计报告的要求。

3、重难点

医学论文如何规范地用统计图、表及统计指标正确表达。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论 |2 | | |

|二、研究设计基础 |2 | | |

|三、定量资料统计描述 |3 |2 | |

|四、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3 | | |

|五、统计推断基础:总体均数的估计 |2 | | |

|统计推断基础:假设检验与t检验 |4 |2 | |

|六、方差分析 |4 |2 | |

|七、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2 | | |

|八、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 |4 |2 | |

|九、双变量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4 |2 | |

|十、常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4 |2 | |

|十一、实验误差分析的统计方法 |2 | | |

|十二、医学诊断试验的评价分析 |2 | | |

|十三、常用多变量统计分析 |4 |3 | |

|十四、统计图表及医学论文统计报告的要求 |3 | | |

四、大纲说明

1.采用多媒体教学。

2.熟悉一个常用统计软件SPSS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五、参考书目

1.《医学统计学》,李晓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医疗保险统计学》,李君荣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学统计学》,李君荣等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制定人:刘丽群 审定人:李君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用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Statistics in Medicine

课程编号:15311540

实验总学时:15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高等数学及必要的医学知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医学统计学实验主要利用医学统计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实际,借助软件解决和处理医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统计方法。

2.能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医学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医学解释。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 |本实验所需主要设备型号、名称 |

| | | | |选做 | |

|1 |医学定量资料整理与描述 |2 |综合 |必做 |SHARP fx-3600PV |

|2 |医学定性资料整理与描述 |2 |综合 |必做 |SHARP fx-3600PV |

|3 |定量医学数据统计推断 |2 |综合 |必做 |SHARP fx-3600PV |

|4 |定性医学数据统计推断 |2 |综合 |必做 |SHARP fx-3600PV |

|5 |两变量娄量关系的统计分析 |2 |综合 |必做 |SHARP fx-3600PV |

|6 |医学定量数据录入与分析 |2 |综合 |必做 |计算机及stata/SPSS软件 |

|7 |医学定性数据分析,两变量分析 |3 |综合 |必做 |计算机及stata/SPSS软件 |

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2、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评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0~30%。

五、大纲说明:

根据《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目

1.《医学统计学》,陈启光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现代医学统计方法与Stata应用》,陈峰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制定人:刘丽群 审定人:李君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临床免疫学检验

Clinical Immunology and Immune 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编号:1531212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检验核医学等。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免疫学检验》,王兰兰 许化溪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主要讲述临床免疫学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以及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免疫学原理及免疫诊断的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熟悉其应用,并了解临床免疫相关疾病的免疫病理特性。在讲课过程中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免疫学的新进展,对新出现的免疫学及免疫检验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进行补充性讲解。以使学生在利用基本知识与技能解决一般临床免疫检验工作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接受新知识及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概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方法、目的及其任务。

(2)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检验简介。

2、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方法、目的及其任务,掌握医学免疫学中基础免疫学的相关概念及免疫学机理,了解临床免疫病理特点与常见的免疫性疾病。

3、难重点

基础免疫学中的相关基本概念与原理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1、教学内容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特点、影响因素及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2、基本要求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机理及特点(反应的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和反应类型;熟练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抗原与抗体的自身因素、反应环境因素)。

3、难重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

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1、教学内容

(1)多克隆抗体概念、特点。

(2)免疫原的制备、免疫佐剂、动物的免疫接种、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及抗血清的纯化。

2、基本要求

掌握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了解常见免疫原的制备、动物的选择和接种方法和采血方法;掌握免疫佐剂的概念,了解其种类和作用;掌握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方法,并了解其纯化方法。

3、难重点

多克隆抗体的概论

第四章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1、教学内容

(1)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和特点。

(2)杂交瘤技术原理 细胞的融合、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克隆化培养、抗体的纯化和鉴定。

(3)基因工程抗体 人源化抗体、小分子抗体、抗体融合蛋白、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库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流程,了解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和应用;熟练掌握基因工程抗体中相关抗体种类、特点,了解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了解抗体库技术的制备原理。

3、难重点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的筛选原理

第五章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1、教学内容

凝集反应的特点和常用的凝集反应类型(直接与间接凝集反应、抗球蛋白试验)。沉淀反应的反应特点,液体、凝胶内的沉淀反应及应用。免疫电泳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免疫电泳技术类型(对流、火箭、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特点和常见的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和抗球蛋白试验。掌握沉淀反应的特点、单向扩散试验和双向扩散试验的方法和应用,了解免疫浊度测定、免疫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渗的概念与特点和常见免疫电泳类型的反应原理、特性和应用。

3、难重点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的原理;免疫电泳的原理

第六章 放射免疫技术

1、教学内容 见《检验核医学》相关章节

2、基本要求 见《检验核医学》相关章节

第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1、教学内容

(1)荧光的基本知识 荧光现象 荧光技术中有关概念 常用荧光物质和设备。

(2)荧光抗体的制备 抗体的荧光素标记 标记抗体的纯化和鉴定。

(3)免疫荧光显微技术 标本的制作 荧光抗体染色 荧光显微镜检查。

(4)荧光免疫分析 时间分辩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和荧光酶免疫测定

(5)荧光免疫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病原学和自身抗体检测。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荧光中的相关概念和常用的荧光物质,了解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和使用。熟练掌握荧光标记抗体的制备和免疫荧光显微技术。熟练掌握时间分辩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和荧光酶免疫测定原理。了解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3、难重点

各种免疫荧光分析的检测原理及各自的特点

第八章 酶免疫技术

1、教学内容

(1)酶免疫技术基础知识 酶和酶作用底物 酶标记抗体/抗原 固相载体。

(2)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均相酶免疫测定 异相酶免疫测定。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酶免疫技术中常用的酶及相应底物,了解酶标抗体/抗原的制备方法。熟练掌握均相酶免疫测定和异相酶免疫测定的原理和应用。掌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3、难重点

均相酶和异相酶免疫分析

第八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1. 教学内容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础知识 化学发光的分类、发光条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分类。

(2)化学发光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化学发光剂、化学发光的免疫标记。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分类、常用的化学发光剂;了解化学发光标记技术的方法;了解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临床应用。

3、难重点

各化学发光免疫标记的检测原理。

第十章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1、教学内容

(1)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特点 生物素、亲和素简介 系统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适用性。

(2)生物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 生物素的活化 蛋白质的生物素标记。

(3)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 亲和素与链霉亲和素的活性 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的标记。

(4)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基本类型及原理 在酶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及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基本特点、基本类型及原理,了解生物素和亲和素的标记方法,了解该系统在酶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测定及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3、难重点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放大原理;

第十二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

1、教学内容

(1)胶体金免疫技术 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胶体金免疫测定技术的分类及原理

(2)其他膜载体免疫分析 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印迹技术

2、基本要求

(1)掌握胶体金免疫测定的原理(免疫渗滤试验、免疫层析试验),了解胶体金、免疫金的制备方法。

(2)熟练掌握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技术的原理

(3)了解上述固相膜免疫分析的临床应用

3、难重点

免疫渗滤试验、免疫层析试验的检测原理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教学内容

(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概念、技术要点 标本的处理 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免疫染色 结果的判断。

(2)酶免疫组织化学 酶标抗体免疫组化法 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法 酶标记亲和素-生物素技术。

(3)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亲和素-生物素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荧光、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显微切割技术。

2、基本要求

掌握酶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理,了解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要点、免疫金(银)组织化学、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及显微切割技术。

3、难重点

酶免疫组织化学

第十三章 免疫细胞分离与功能检测技术

1、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的分离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淋巴细胞的分离 T/B细胞的分离 T细胞亚群的分离

(2)淋巴细胞表标志的检测及亚群分类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

(3)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T细胞及其亚群 B细胞 NK细胞

(4)其他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中性粒细胞

(5)免疫细胞表面标志与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和淋巴细胞的功能测定,了解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表面标志与功能检测。

3、难重点

T、B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

第十四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分子测定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特性 细胞因子的共性、作用方式;细胞因子受体的共性、作用方式

(2)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特性 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分类、作用方式、生物学功能

(3)细胞粘附分子与其受体 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作用方式与生物学功能

(4)细胞因子与粘附分子的测定方法 生物学测定法、免疫测定法(ELISA、ELISPOT、流式细胞分析法)和分子生物学测定法。

(5)细胞因子与粘附分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共性;趋化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及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了解细胞因子受体、趋化因子受体的分类与特性;了解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粘附分子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3、难重点

细胞因子的共性

第十五章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工作原理、散射光的测定、荧光测量、分选原理。

(2)数据的显示与分析 参数、数据显示方式。

(3)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样品制备、荧光标记染色、质量控制。

(4)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理解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熟悉其参数与数据显示方式,了解其样品制备及质量控制,掌握其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和标记方法。熟练掌握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3、难重点

流式细胞仪的检测原理、各参数的检测意义

第十六章 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IgG、IgA、IgM、IgE、IgD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2)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M蛋白 冷球蛋白

2、基本要求

掌握血清中IgG、IgA、IgM、M蛋白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IgE、IgD和冷球蛋白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

3、难重点

异常M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意义

第十七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途径。

(2)补体的测定 总补体的测定、单个补体成份的测定、补体结合试验。

2、基本要求

掌握补体的性质、三条活化途径,掌握总补体和单个补体成份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了解补体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难重点

补体的活化途径

第十八章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 散射免疫比浊分析、定时散射比浊分析、速率散射比浊分析、免疫透射比浊分析。

(2)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 分析原理、常用标记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3)自动化荧光免疫分析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4)自动化酶联免疫分析 荧光酶免疫分析。

2、基本要求

掌握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化学发光、荧光免疫、酶免疫自动免疫分析的原理,熟悉常用标记物和分析类型,了解其自动化分析流程和临床应用。

3、难重点

各种自动化检测的检测原理

第十九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1、教学内容

(1)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患者、标本采集与保存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中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品 室内质控、室间质控、准确度、偏倚、精密度等。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检验结果的审核 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2、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分析中质量控制的相关基本概念与流程,了解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内容。

3、难重点

室内质控与室间质控的方法

第二十章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章节

2、基本要求 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章节

第二十一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1)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常见疾病。

(2)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皮肤试验、IgE检测、抗血细胞抗体检测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2、基本要求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与常见疾病,了解针对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检测方法。

3、难重点

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第二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疾病的分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2)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损伤机制 抗原因素 免疫调节因素 遗传因素 凋亡因素 超敏反应

(3)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自身免疫与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的特点与检测原则

(5)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 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抗体的检测

(6)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检测 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

2、基本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和特点,掌握自身抗体特点及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了解常见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3、难重点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理

第二十三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1)免疫增生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2)免疫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浆细胞异常增殖 正常体液免疫抑制 异常免疫球蛋白增生 溶骨性病变。

(3)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

(4)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及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

2、基本要求

了解免疫增生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熟悉其免疫损伤机制、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掌握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病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

3、难重点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检测方法

第二十四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常见发病原因、分类、特点。

(2)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免疫缺陷 T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补体缺陷。

(3)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体液免疫的检测 T细胞功能检测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补体系统检测 遗传学基因诊断 病原学检测等。

2、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病因、分类和特点,了解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其临床免疫检测方法。

3、难重点

不同免疫缺陷病的临床免疫检测

第二十五章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1)肿瘤概述 发病因素 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2)肿瘤抗原分类

(3)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体液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效应。

(4)常见肿瘤及其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2、基本要求

了解肿瘤的发病因素,掌握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熟练掌握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了解肿瘤的抗原分类,掌握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

3、难重点

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第二十六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1、教学内容

(1)器官移植与MHC MHC的特点 受体对MHC(HLA)的识别与效应

(2)HLA的分型与配型方法 血清学分型、细胞学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分型 HLA配型与交叉配型

(3)常见的组织与器官移植

(4)移植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5)排斥反应免疫监测 体液免疫的检测 细胞免疫检测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 急性时相反应物质的检测。

2、基本要求

掌握MHC(HLA)的生物学特点,掌握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种类及其发生机制、HLA分型与组织配型的原理。了解其它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和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方法。了解常见的组织与器官移植类型。

3、难重点

HLA分型与组织配型的原理与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概论 |1 | | |

|二、抗原抗体反应 |1 | | |

|三、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2 | | |

|四、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1 | | |

|五、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2 | | |

|六、放射免疫技术(见检验核医学) |0 | | |

|七、荧光免疫技术 |2 | | |

|八、酶免疫技术 |2 | | |

|九、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2 | | |

|十、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 |2 | | |

|十一、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 |2 | | |

|十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2 | | |

|十三、免疫细胞分离及检测技术及应用 |2 | | |

|十四、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分子测定及应用 |1 | | |

|十五、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3 | | |

|十六、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2 | | |

|十七、补体系统检测及应用 |1 | | |

|十八、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及应用 |2 | | |

|十九、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2 | | |

|二十、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1 | | |

|二十一、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 | | |

|二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 | | |

|二十三、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 | | |

|二十四、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 | | |

|二十五、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2 | | |

|二十六、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大纲》。

2.、采用投影仪与多媒体教学。

3.、由于基础医学免疫学的讲授在前,为了讲授的系统性和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安排教学时数回顾性复习基础医学免疫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和临床病案分析,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4.、为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中列出了“放射免疫技术、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二章;但由于该内容与本专业的《检验核医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有交叉,故在本课程中不安排讲授时数。

五、参考书目

1.《临床免疫学检验》,王兰兰 许化溪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夏 圣 审定人:王胜军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月8 日

临床输血学

Clinical transfusion

课程编号:1531068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输血学》,刘景汉、汪德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输血已从血液学中的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输血”狭义上是指全血或成分血的输注,而从广义上则是指涉及血液的各种制品(包括细胞因子等)的输注和应用,以及输血治疗(包括干细胞移植、血液成分置换术和单采术等)。它是一门多学科医学,涉及范围很广。《临床输血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输血学方向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阐述临床输血学的相关知识,指导临床上合理规范的用血。本课程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研究血液各种成分离体后的生化学、组织学与生理学的变化和对策;弄清通过血液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和传染的疾病并提出防治办法;研究开发与应用血液制品和血液代用品;不断革新采血、分血与临床输血的技术及用具、研究适当的临床输血指征等,最终达到临床最大限度的安全、有效、方便与经济输血的目的。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1.教学内容

(1)临床输血学的定义

(2)临床输血的发展史

(3)现代输血的应用领域

(4)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2.基本要求

掌握输血学的概念;了解其发展史和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及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3.重难点

重点是输血学的概念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血细胞生成和造血器官

1.教学内容

(1)出生前血细胞生成器官

(2)出生后血细胞生成器官

(3)造血调控

(4)血细胞生成规律

2.基本要求

(1)掌握出生前造血器官和出生后造血器官。

(2)掌握造血调控因素

(3)掌握血细胞生成规律

3.重难点

骨髓造血的调控、造血微环境

第二章 血液组成、理化特性

1.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

(3)各种血液成分的作用与功能

2.基本要求

掌握血液中各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3.重难点

各种淋马细胞功能。

第三章 输血免疫学基础

1.教学内容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红细胞抗原与抗体

(3)红细胞血型

(4)人类白细胞抗原及抗体

(5)血小板抗原及抗体

(6)血清蛋白型

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概念、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概念

(2)掌握ABO、RH的血型与遗传

(3)掌握白细胞抗原及抗体

(4)掌握血小板表面的抗原

(5)了解血清蛋白型种类及功能

3.重难点

重点是ABO、Rh血型系统

难点中HLA血型系统的遗传与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 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1.教学内容

(1)全血输注

(2)红细胞输注

(3)粒细胞输注

(4)血小板输注

(5)血浆

(6)冷沉淀物

(7)其它血液制品

2.基本要求

(1)掌握全血输液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类血液制品输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掌握冷沉淀的制备方法与概念

3.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各类血液制品的输注方法、冷沉淀的主要成分与概念

难点是粒细胞与血小板输注后的评价方法

第五章 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1.教学内容

(1)EPO、TPO、G-CSF、GM-CSF的临床应用

(2)白介素类的临床应用

(3)TNF的临床应用

(4)其它因子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各类细胞因子的使用方法、适应症与禁忌症

3.重难点

重点是促骨髓增殖因子的使用

难点是肿瘤抑制因子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第六章 自身输血

1.教学内容

(1)自身输血发展史、优点、分类

(2)贮存式自身输血

(3)稀释式自身输血

(4)回收式自身输血

(5)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

(6)血液保护新技术

2.基本要求

(1)掌握自身输血的概念与类型、适应症与禁忌症、优缺点

(2)熟悉贮存式自身输血的概念、适应症、禁忌症和方法

(3)熟悉稀释式自身输血的概念、适应症、禁忌症和方法

(4)熟悉回收式自身输血的概念、适应症、禁忌症和方法

(5)了解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

(6)了解血液保护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3.重难点

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1.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移植历史

(2)造血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HSCT治疗疾病的机制

(3)造血干细胞移植分类

(4)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5)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6)ABO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2.基本要求

(1)熟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2)掌握干细胞的来源与采集方法

(3)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4)了解ABO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处理方法

3.重难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

第八章 输血不良反应

1.教学内容

(1)输血良反应的概念与分类

(2)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3)溶血性输血反应

(4)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6)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7)细菌性输血反应

(8)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9)过敏性输血反应

2.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3.重难点

重点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概念与发病机制

难点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第九章 输血相关性疾病

1.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性疾病的概念与种类

(2)艾滋病

(3)病毒性肝炎

(4)巨细胞病毒感染

(5)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

(6)梅毒

(7)疟疾

(8)弓形虫病

(9)其他输血传播疾病

(10)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2.基本要求

(1)掌握输血相关性疾病的概念

(2)掌握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治疗

(3)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治疗

(4)了解其它相关性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与治疗

3.重难点

重难点是丙型肝炎与艾滋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第十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1.教学内容

(1)白细胞去除技术

(2)血液辐照技术

(3)血液病毒灭活技术

(4)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

(5)治疗性血液成分置换术

(6)细胞治疗

2.基本要求

(1)掌握白细胞去除术的概念、原理与临床应用

(2)熟悉TA-GVHD的概念与病因

(3)掌握辐照红细胞的概念、原理与意义

(4)掌握病毒灭活的原理、概念、方法、原则和意义

(5)了解治疗性细胞去除术概念、原理与应用

(6)掌握治疗性血液成分置换术概念、原理与应用

(7)了解细胞治疗的概念与应用

掌握相关技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3.重难点

各种技术的概念与原理

第十一章特殊情况的输血

1.教学内容

(1)妊娠期输血

(2)小儿输血

(3)老年人输血

2.基本要求

(1)掌握妊娠期的特点和输血方法

(2)熟悉小儿血容量的特点和输血方法

(3)熟悉老年人血容量的特点和输血方法

3.重难点

重点是小儿输血的具体措施

难点是宫内输血。

第十二章 输血与感染及肿瘤复发

1.教学内容

(1)输血与感染

(2)输血与肿瘤复发

2.基本要求

(1)掌握输血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2)熟悉输血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3.重难点

输血肿瘤复发的预防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

|绪论 |1 | |

|第1章血细胞生成的造血器官 |2 | |

|第2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 | |

|第3章免疫血液学 |6 | |

|第4章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2 | |

|第5章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 | |

|第6章自身输血 |2 | |

|第7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 |

|第8章输血不良反应 |3 | |

|第9章输血相关性疾病 |3 | |

|第10章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2 | |

|第11章特殊情况的输血 |2 | |

|第12章输血感染与肿瘤复发 |1 | |

四、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临床输血与检验》(第1版),高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临床输血与检验》(第2版),高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汪德清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4.《临床输血学》、席惠君,叶萍 主编、科技文化出版社

制定人:孙晓春 审定人:胡嘉波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 日

脱落细胞

Exfoliative cytology

课程编号:1531213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病理生理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刘成玉,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脱落细胞学是采集人体各部位,特别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作出诊断的一门临床检验学科。脱落细胞学检查对防治肿瘤有很重要的意义,检查简便、安全,是癌症普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脱落细胞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形态学描述多,对学生要求主要是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掌握诊断的实际技能,教学过程中需多看涂片和幻灯,掌握实际本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正常脱落细胞学

第三章 炎症增生的脱落细胞学

第四章 肿瘤脱落细胞学概述

第五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技术

第六章 阴道脱落细胞学

第七章 肺部脱落细胞学

第八章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

第九章 消化道脱落细胞学

第十章 其它脱落细胞学

第十一章 细针吸取细胞学

2、 基本要求:

掌握: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技术;正常脱落细胞的基本知识;炎症变性细胞的特点;肿瘤细胞的特点;阴道、呼吸道、食道、胃脱落细胞的病理变化。

熟悉:浆膜腔积液、尿液的脱落细胞

了解:穿刺细胞学检查   

3、重难点 炎症变性细胞的特点,肿瘤细胞的特点。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第一章 绪论 |1 | | |

|第二章 正常脱落细胞学 |1 | | |

|第三章 炎症增生的脱落细胞学 |2 | | |

|第四章 肿瘤脱落细胞学概述 |2 | | |

|第五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技术 |2 | | |

|第六章 阴道脱落细胞学 |2 | | |

|第七章 肺部脱落细胞学 |1 | | |

|第八章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 |1 | | |

|第九章 消化道脱落细胞学 |1 | | |

|第十章 其它脱落细胞学 |1 | | |

|第十一章 细针吸取细胞学 |1 | | |

四、大纲说明

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卫生部医政司,第三版.

制定人:胡嘉波 审定人:许文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传感器和检测技术

Medical 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课程代码:0531271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5 实验学时:5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学等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医用传感器(第2版)、陈安宇主编、科学出版社。

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

医用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是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学生必选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任务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医用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应用;

2. 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信号的误差分析、后续处理技术;

3. 了解医学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能力与素质方面

1. 适当安排自学内容,通过提问、讲述考查自学效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

表达能力。

2. 写一篇有关本课程的某个专题的综述,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 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性

1.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和毕业要求4;

2.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中的指标点2:具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30%。

3.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4中的指标点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20%;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论

(一)教学内容

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作用;医用传感器的用途、分类、特性、要求和发展。

(二)教学要求

掌握传感器的概念、用途、基本结构;

了解医用传感器的分类、特性和一般要求;

了解医用传感器的历史、发展趋势及本课程相关参考资料。

第2章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一)教学内容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的概念,动态特性分析,传感器的误差。

(二)教学要求

掌握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概念,线性度、迟滞、稳定性、环境特性等静态指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传感器的传递函数、动态响应的概念;

理解传感器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

掌握传感器的误差及其分析计算。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传感器的误差。

2.难点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分析计算

第3章 电阻式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金属应变片式传感器、半导体固态压阻式传感器、电阻传感器测量及接口电路、电阻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应变片、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及接口电路的形式及计算,温度误差与补偿。

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

了解应变片类型,粘贴工艺。

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例子。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直流电桥的计算。

2.难点

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

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误差分析,电容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寄生电容的消除。

理解静态特性,设计要点,转换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例子。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误差分析。

2.难点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寄生电容的概念、消除方法

第5章 电感式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自感式传感器、互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变换原理,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自感式、互感式、电涡流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工作原理,主要误差及补偿方法。

理解自感式传感器特性分析、等效电路、转换电路,电涡流的形成。

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例子。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误差分析

2.难点

零点残余电压及其补偿。

第6章 压电式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压电效应、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和测量电路、压电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压电效应及其物理解释,压电元件常用结构形式,测量电路。

了解压电材料及主要特性、应用举例。超声波传感器、探伤仪,无损检测。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压电效应、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2.难点

压电效应的物理解释、电荷放大器与电压放大器的对比。

第7章 磁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磁电式传感器、电磁流量计、霍尔式传感器,其他类型的磁传感器,磁传感器的生物医学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电磁流量计、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误差及其补偿。

理解磁传感器的生物医学应用。其他类型的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误差及补偿。

2.难点

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误差及补偿。

第8章 热电式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热敏电阻式传感器、热电偶式传感器、晶体管与集成温度传感器、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线性化和测量电路;

掌握热电偶工作原理,冷端处理方法;

了解晶体管与集成温度传感器、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

理解热电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热敏电阻、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2.难点

热电效应。

第9章 光学传感器

(一)教学内容

光电传感器、光电耦合器件、红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CCD器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四种形式的光电效应及其器件,半导体光电元件的特性;

掌握光电耦合器件原理、特点和应用;

理解红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了解CCD器件及其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四种形式的光电效应

2.难点

光调制技术、CCD的电荷耦合过程。

第10章 生物化学传感器(讲课2学时)

(一)教学内容

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医用电极。

(二)教学要求

理解电化学基本概念、电极的电势与分类;离子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纤化学传感器、压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器件;

理解生物医用电极概念、分类、应用;

理解的构成、原理、分类、特点、应用;

了解生物敏感膜和敏感元件的制备技术;

了解酶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

了解微生物传感器、组织及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原理、分类、应用。

四、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章 |学时分配 |

|(按序填写) | |

| |讲课 |实验 |上机 |课外 |小计 |

|绪论 |1 | | | |1 |

|第1章 |2 | | | |2 |

|第2章 |4 |2 | | |6 |

|第3章 |3 | | | |3 |

|第4章 |2 | | | |2 |

|第5章 |2 | | | |2 |

|第6章 |2 | | | |2 |

|第7章 |2 | | | |2 |

|第8章 |3 |3 | | |6 |

|第9章 |2 | | | |2 |

|第10章 |2 | | | |2 |

|合计 |25 | | | |30 |

五、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箔式应变片及测量电路 |2 |综合性 |必做 | |

|2 |热敏式温度传感器测温实验 |3 |设计性 |必做 | |

|3 |电容式传感器实验 |2 |综合性 |选做 | |

|4 |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2 |综合性 |选做 | |

|5 |微机检测与转换—数据采集与处理 |3 |设计性 |选做 | |

六、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或途径 |考核要求 |考核权重 |备注 |

|课程考试 |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适当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0.6 | |

| |决问题的能力,简要考核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程度。 | | |

|实验报告 |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情况、记录数据、结果分析,实验报告。|0.2 | |

|出勤和课堂表现 |到课情况、课堂表现 |0.1 | |

|平时作业 |作业按时完成、正确率 |0.1 | |

七、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主编:徐科军,电子工业出版社,第5版

2.《现代生物医学传感技术》 王平、叶学松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3.《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杨玉星 化学工业出版社

4.《医用传感器与人体信息检测》 王明时等编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制定人: 景亮 审定人:诸德宏 批准人:李正明

2012年6月8日

卫生检验学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课程编号:1531214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预防医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朱道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卫 生理化检验综合实验学》陆荣柱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为选修考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同学了解卫生理化检验的重要性、特点和内容,理解并掌握水质、空气及食品方面的各项环境质量理化指标检测的基本理论和检测技术;培养学生实验室工作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卫生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掌握水质、空气及食品等环境质量理化指标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上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 水质理化检验部分

1、教学内容

(1)水污染概况;水质理化检验的任务和基本指标;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水质理

化检验的意义,水质理化检验的特点和对分析方法的要求,水样采集和保存。

(2)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机污染的危害;化学耗氧量、酚、氨氮、亚硝酸盐氮测定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

(3)毒理学指标的卫生意义,铬的测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

2、基本要求

(1)了解水质理化检验的重要性及相关检测内容

(2)掌握化学耗氧量、酚、氨氮、亚硝酸盐氮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掌握铬测定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各项水质理化指标的卫生意义

(2)难点是各项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 食品理化检验部分

1、教学内容

(1)绪论 食品理化检验的重要性:食品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原则及方法:食品样品

的前处理:常规处理,无机化处理和干扰成分的分离方法。

(2)食品营养成分的测定 水分的测定意义和方法: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含

量的依据、原理和方法:索氏提取法测食品中脂肪测定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3)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TLC测定食品中黄曲

霉毒素B1的定性定量方法,免疫学分析方法测黄曲霉毒素B1的特点。食品添

(4)快速检测方法简介 化学性食物中毒快速检验。

2、基本要求

(1)结合食品特点,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原则及方法,掌握食品样品的前

处理的重要性及常用处理技术技术。

(2)掌握食品水分蛋白质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3)掌握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B1测定样品前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

原理、注意事项。

(4)了解快速检测的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原则及方法、食品样品前处理技术。

(2)难点是食品理化检验个指标测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及使用范围。

(三)空气理化检验部分

1、教学内容

(1)绪论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的监测;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空气体积的计算与换算,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法与换算。

(2)空气样品的采集 采样效率的鉴定,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最小采气量的意义

和计算。气态污染物的采集方法,气溶胶污染物的采集方法;集气法的原理与

分类,浓缩法的原理与分类;劳动环境及城镇空气污染状况调查采样点的选择。

(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意义;粉尘浓度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粉

尘分散度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4)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快速检验 快速检验的意义、要求和方法简介;空气中二氧

化硫的快速检验原理与方法

2、基本要求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中各项指标的卫生意义,掌握空气污染的监测内容,

测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2)了解快速检验的意义、要求和方法,掌握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快速检验方法。

(3)掌握粉尘浓度和分散度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是空气污染的监测;结果的计算方法;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不同采样法

的原理及使用范围。

(2)难点是影响采样点的因素;空气中不同指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

|水质理化检验 第一章 绪论 |2 |

| 第二章 水中有机污染物 |2 |

| 第三章 水中毒理学指标 |2 |

|食品理化检验 第一章 绪论 |4 |

| 第二章 食品中营养成分测定 |2 |

| 第三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 |2 |

|空气理化检验 第一章 绪论 |2 |

| 第二章 生产性粉尘测定 |2 |

| 第三章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快速检验 |2 |

|实验一、水中NO2- - N的测定 |3 |

|实验二、牛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消化) |4 |

|实验三、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 |3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主要参考资料

1.《水质理化检验》,张克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食品理化检验学》,黎源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空气理化检验》,吕昌银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王苏华 审定人:陆荣柱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卫生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课程编号:15312140

实验总学时:1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培养学生实验室工作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卫生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熟悉各项检测指标所需实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误差的能力。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做到实验原理清晰,操作规范,数据真实,结论客观;

3、实验的原始记录需经指导教师签阅并附在实验报告之中;

4、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注意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操作。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水中化学耗氧量测定 |3 |综合 |选做 |二选一 |

|2 |水中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3 |综合 |选做 | |

|3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5 |综合 |必做 | |

|4 |酒中甲醇含量测定 |3 |综合 |选做 | |

|5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 |3 |综合 |选做 |二选一 |

|6 |空气中二氧化硫测定 |3 |综合 |选做 |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平时表现以及实验考试为考核依据,实验成绩以百分计。

制定人: 王苏华 审定人:陆荣柱 批准人:邵启祥

2012 年6 月 8日

干细胞与血液成分制备

Stem Cell and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课程编号:1531034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Stem Cell Research (New Biology) by Joseph Panno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干细胞与血液成分制备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技术方向的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用英文授课方式学习干细胞基础理论和血液成分制备,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干细胞、血液制品和血液代用品,为干细胞移植、血液制品和血液代用品的临床应用或潜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方法基础。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努力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能够适应临床输血及基础研究的需要,为培养成临床合格的检验医师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干细胞

1.教学内容

(1)干细胞的定义

(2)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3)干细胞的种类

(4)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2.基本要求

掌握干细胞的定义、基本生物学特征、种类,熟悉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3.重难点 干细胞的定义、基本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 胚胎干细胞

1.教学内容

(1)胚胎干细胞的定义

(2)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征

(3))胚胎干细胞的制备

(4)胚胎干细胞临床潜在应用

(5)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6)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

2.基本要求

掌握胚胎干细胞、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制备,熟悉胚胎干细胞、诱导多潜能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及面临的问题, 了解胚胎干细胞、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3.重难点胚胎干细胞、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前景。

第三章 造血干细胞

1.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的定义

(2)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征

(3)造血干细胞分离

(4)造血干细胞移植

(5)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2.基本要求

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熟悉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面临的问题。

3.重难点 造血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四章 间充质干细胞

1.教学内容

(1) 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

(2)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

(3)间充质干细胞分离

(4)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

(5)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2.基本要求

掌握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熟悉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3.重难点 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

第五章 神经干细胞

1.教学内容

(1) 神经干细胞的定义

(2) 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征

(3) 神经干细胞临床潜在应用

(4)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2.基本要求

掌握神经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熟悉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临床潜在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3.重难点 神经干细胞的定义、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潜在应用。

第六章 血液成分的制备

1.教学内容

(1)全血的制备和保存

(2) 红细胞的制备和保存

(3) 血小板的制备和保存

(4) 血浆的制备和保存

(5) 冷沉淀的制备和保存

(6) 粒细胞的制备和保存

2.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血液制品的概念与保存条件与时间,掌握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熟悉血液成分的制备进展。

3.重难点 各种血液制品保存条件与时间及临床应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第1章 干细胞 |2 | | |

|第2章 胚胎干细胞 |6 | | |

|第3章 造血干细胞 |10 | | |

|第4章 间充质干细胞 |4 | | |

|第5章 神经干细胞 |2 | | |

|第6章 血液成分的制备 |6 | | |

四、大纲说明;

1.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临床输血与检验》(第2版),高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胡嘉波 审定人:许文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编号:1531157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医学类课程、诊断学、医学统计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卫生学》,朱启星,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预防医学》是培养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为人群服务的预防医学理念和技能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在先期的医学导论、化学、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前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将来的工作实践有着预防医学理念和人群思维。

《预防医学》是用预防为主的理念、围绕环境与健康,将三级预防原则应用于疾病诊疗过程之中,并能人群角度寻找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预后因素,开展以高危人群为目标的临床预防措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解决和处理临床诊疗、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遇到的预防医学问题,强调预防为主观点,具备的预防医学动手技能,能够提出有效的预防医学措施。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疾病的群体观念和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了解掌握我国的卫生保健体系、初级卫生保健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3. 掌握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制;

4.掌握职业与健康的关系,区别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掌握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平衡膳食的要求,常见营养素的营养学意义、缺乏病和膳食来源,食品安全,特殊病人的临床营养。

6.掌握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重点是心身疾病的防制。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强调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原则、以及预防的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以及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2)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A、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B、环境与健康及其在临床预防中的应用;

C、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原理,主要包括卫生系统及其功能、医院安全和全球卫生保健策略。

(3)几个基本概念

A、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B、流行病学;

C、环境卫生学;

D、营养与食品安全

E、心身疾病与社会病

F、卫生服务评价

(4)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关系。

2.学习要求

(1)掌握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重点掌握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学习本课程中的预防、环境、健康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健康群体现象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在实施三级预防中的意义与应用;

(4)了解卫生保健体系;

(5)了解社会、心理、政治、经济、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6)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临床医生在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7)了解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8)了解社区卫生保健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全科医学技能。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学习本课程的预防医学、健康、环境等基础概念;

(2)难点是流行病原理及其应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 论 |4 | | |

|(二)环境卫生学 |6 | | |

|(三)营养学 |8 | | |

|(四)食品安全 |6 | | |

|(五)职业卫生 |6 | | |

|合计 |30 | | |

四、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卫生学》,仲来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2.《流行病学》,沈红兵 齐秀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3.《预防医学》,赵进顺 黄水平 徐广飞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4.《Essentials of Public Health》,Benard J Turnock 主编Jones and Barlett Publishes, 第1版

5.《Introduction to Public Health》,Mary-Jane Schneider 主编 Jones and Barlett Publishes, 第2版

6.《卫生理化检验综合实验学》,陆荣柱 王苏华 徐虹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制定人:陆荣柱 审定人:李君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寄生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Immune and Immunodiagnosis of Parasitosis

课程编号:1531042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临床寄生学检验、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自编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医学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的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及其各种影响因子,介绍人体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技术及其进展,并简要地叙述寄生虫疫苗的研究概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熟悉或了解寄生虫病免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在今后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概述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范畴和意义。

(2)全球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3)我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4)我国寄生虫病临床诊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5)寄生虫学发展方向。

(6)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的新认识。

2.基本要求

掌握寄生虫学发展方向、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的新认识;熟悉本课程的范畴和意义、我国寄生虫病临床诊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了解我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全球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3.重难点

重点:寄生虫学发展方向、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的新认识。难点: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的新认识。

第二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教学内容

(1)寄生虫学与免疫学的分支学科。

(2)寄生虫感染免疫的复杂性。

(3)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4)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

(5)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6)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7)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

(8)医学原虫感染免疫特点。

(9)医学蠕虫感染免疫特点。

(10)寄生虫感染与中性粒细胞。

(11)寄生虫感染与淋巴细胞。

(12)寄生虫感染与单核巨噬细胞。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14)寄生虫感染与补体。

(15)寄生虫感染与细胞因子。

(16)寄生虫疫苗。

2.基本要求

掌握寄生虫学与免疫学的分支学科,寄生虫感染免疫的复杂性,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避、超敏反应,寄生虫疫苗;熟悉寄生虫感染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补体、细胞因子;了解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医学原虫感染免疫特点,医学蠕虫感染免疫特点。

3.重难点

重点:寄生虫学与免疫学的分支学科,寄生虫感染免疫的复杂性,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避、超敏反应,寄生虫疫苗。难点:寄生虫疫苗,寄生虫感染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补体、细胞因子。

第三章 寄生虫病免疫诊断

1.教学内容

(1)病原学诊断的局限性。

(2)免疫诊断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地位。

(3)寄生虫抗原的制备。

(4)寄生虫抗体的制备。

(5)理想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标准。

(6)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法的改进。

(7)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技术。

(8)常见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9)寄生虫感染免疫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2.基本要求

掌握病原学诊断的局限性,免疫诊断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地位,寄生虫抗原的制备,寄生虫抗体的制备,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技术。熟悉理想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标准,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法的改进,常见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法,寄生虫感染免疫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3.重难点

重点:病原学诊断的局限性,免疫诊断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地位,寄生虫抗原的制备,寄生虫抗体的制备,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技术。难点:常见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第四章 常见原虫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1.教学内容

(1)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2)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3)阿米巴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2.基本要求

掌握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熟悉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了解阿米巴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3.重难点

重点: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难点: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第五章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及免疫诊断

1.教学内容

(1)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免疫应答分类、宿主免疫应答的结果、血吸虫感染后的免疫调节、免疫逃避。

(2)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诊断:免疫诊断用抗原、免疫诊断用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循环抗原。

(3)血吸虫病免疫流行病学:免疫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血吸虫病人群保护性免疫力的流行病学研究。

(4)血吸虫免疫诊断与免疫流行病学。

2.基本要求

掌握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诊断;熟悉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了解血吸虫病免疫流行病学,血吸虫免疫诊断与免疫流行病学。

3.重难点

重点: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诊断。难点:血吸虫感染的免疫。

第六章 常见绦虫、线虫的免疫与免疫诊断

1.教学内容

(1)包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2)囊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3)旋毛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2.基本要求

掌握囊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熟悉包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旋毛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3.重难点

重点:囊虫病免疫与免疫诊断。

第七章 寄生虫免疫诊断标本取材

1.教学内容

(1)EL ISA检测粪抗原诊断寄生虫感染。

(2)尿抗原检测用于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3)唾液在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寄生虫病免疫诊断取材种类,了解粪便、尿液、唾液在寄生虫病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3.重难点

重点:EL ISA检测粪抗原诊断寄生虫感染。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第一章 |2 | | |

|第二章 |4 | | |

|第三章 |3 | | |

|第四章 |2 | | |

|第五章 |2 | | |

|第六、七章 |2 | | |

四、大纲说明:

1.内容中增加最新研究进展。

2.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1.《医学免疫学》,龙振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2.《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沈继龙、张进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制定人:陈盛霞 审定人:邵世和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卫生毒理学B

Toxicology B

课程编号:1531113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机能学实验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毒理学基础》,王心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医学相关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促使医学检验学生了解一般毒理学原理,毒物在体内的运转和代谢,了解化学物的中毒机制,掌握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特征。主要任务时结合卫生理化检验以及分析毒理学教学的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环境和职业化学物的健康危害的毒理学基础,同时掌握毒理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毒理学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毒理学(toxicology)的定义;

(2)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3)毒理学简史及毒理学展望。

2、基本要求

(1)掌握毒理学定义;

(2)掌握毒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任务以及在检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3)了解毒理学简史。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毒理学定义和毒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及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2)难点是了解毒理学简史。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1、教学内容

(1)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2)效应、反应、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

(3)毒性常用指标。

2、基本要求

(1)掌握本章有关毒物、效应、剂量-量反应关系等基本概念;

(2)掌握毒性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3)了解常见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掌握S型曲线应用及毒理学中的意义;

(4)了解毒性常用指标的种类,最大无作用剂量。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有关毒物、效应、剂量-量反应关系等基本概念,毒性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S型曲线应用及毒理学中的意义;

(2)难点是了解常见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以及毒性常用指标的种类,最大无作用剂量。

第三章 外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1、教学内容

(1)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2)外来化学物的吸收、分布、贮存和排泄;

(3)毒物动力学;

(4)毒物的代谢转化。

2、基本要求

(1)掌握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概念,掌握外来化学物转运与膜结构关;

(2)掌握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掌握外来化学物的吸收途径,外来化学物的分布的影响因素;

(4)掌握贮存库的定义及意义、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5)了解生物转化的意义,掌握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和代谢解毒;主要的代谢活化形式。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主要的代谢活化形式;

(6)了解Ⅰ相反应的类型及其酶Ⅱ相反应的类型,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外来化学物的吸收途径,外来化学物的分布的影响因素,代谢活化和代谢解毒以及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的代谢活化形式;

(2)难点是掌握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以及了解Ⅰ相反应的类型及其酶Ⅱ相反应的类型,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

第四章 毒性机制

1、教学内容

(1)外源化学物的增毒和终毒物的形成;

(2)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3)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终毒物基本概念;

(2)掌握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定义、特点、类型;机体内的自由基清除系统;

(3)了解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4)掌握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的类型。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机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

(2)难点是了解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的类型。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教学内容

(1)化学物因素;

(2)机体因素;

(3)环境因素;

(4)毒物的联合作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

(2)熟悉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遗传的影响和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

(2)难点是熟悉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教学内容

(1)急性毒性作用及评价;

(2)蓄积作用及评价;

(3)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及评价。

2、基本要求

(1)掌握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染毒途径;

(2)熟悉蓄积毒性作用及评价,急性、慢性、亚慢性实验设计及评价;

(3)掌握LD50的计算应用及其毒理学意义、急性致死性毒性实验的局限性。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LD50的计算应用及其毒理学意义、急性致死性毒性实验的局限性;

(2)难点是掌握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作用染毒途径、实验设计及评价。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教学内容

(1)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2)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

(3)机体对突变作用的影响;

(4)观察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机制和后果;

(2)掌握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鉴定方法选择原则;

(3)熟悉DNA损伤的修复方式及特点、机体对突变作用的影响;

(4)了解致突变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机制和后果及其鉴定方法选择原则;

(2)难点是熟悉DNA损伤的修复方式及特点、机体对突变作用的影响。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教学内容

(1)化学致癌机制;

(2)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3)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致癌物和化学致癌作用的定义,化学致癌过程;

(2)熟悉化学致癌机制;

(3)了解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化学致癌物和化学致癌作用的定义,化学致癌过程;

(2)难点是熟悉化学致癌机制和了解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教学内容

(1)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

(2)致畸作用机制;

(3)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

2、基本要求

(1)掌握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方法;

(3)了解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的基本概念及试验与评价方法;

(2)难点是了解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第十章 管理毒理学

1、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危险度评价;

(3)安全性评价。

2、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

(2)熟悉危险性和安全性评价程序的概况及意义;

(3)熟悉危险性和安全性评价程序评价程序的内容。

3、重难点

(1)重点是熟悉危险性评估和安全性评价程序的概况及意义;

(2)难点是熟悉危险性评估和安全性评价程序评价程序的内容。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课 |实验 |

|第一章 绪论 |2 | |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2 | |

|第三章 化合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 | |

|第四章 毒性机制 |3 | |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2 | |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4 | |

|第七-八章 致突变作用与化学致癌 |2 | |

|第九-十章 生殖发育毒性作用与致畸、毒理学基因组学 |2 | |

|第十一章 管理毒理学 |4 | |

|第十二章 靶器官毒理学 |6 | |

|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参考南京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网站辅以网络教学;

2.毒理学基因组学和系统毒理学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3.靶器官毒理学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结合学生兴趣,选择性介绍肝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和神经毒理学

五、主要参考资料

1.《毒理学教程》(第3版),周宗灿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

2.《毒理学---原理与方法》,李寿祺,四川大学出版社

3.《遗传毒理学》,印木泉主编,科学出版社

制定人: 陆荣柱、王苏华、陆健 审定人:陆荣柱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基因治疗(英语)

Gene therapy

课程编号:1531041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无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基因治疗(英语)》涉及的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基因治疗(英语)》以分子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建立的一门技术学科,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以基因治疗操作技术路线为主线,重点讲述基因治疗技术应用的原理、策略和思路,本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熟悉基因治疗的专业英语词汇。

2. 掌握目的基因分离、酶切、连接、导入和筛选的基本过程。

3. 掌握基因治疗的策略。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 教学内容

(1)基因治疗基本概念,发展史,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前景。

(2)基因及基因组: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的概念。

2.学习要求

(1)掌握基因、基因组、基因治疗概念。

(2)熟悉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3.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因组、基因组学、基因治疗概念。

(二)基因工程

1.教学内容

(1)基因克隆的工具酶与载体。

(2)基因克隆的一般过程和克隆基因的表达。

(3)基因工程的下游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推动作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基因克隆的工具酶与载体,掌握基因克隆的一般过程。

(2)熟悉克隆基因的表达和基因工程的下游技术。

(3)了解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推动作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基因克隆的工具酶、载体与一般过程。

(2)难点是基因克隆的多种工具酶的作用和载体的用途 。

(三)基因治疗

1. 教学内容

(1)基因治疗的分类,基因治疗的总体策略,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基因治疗的现状和问题展望。

2.学习要求

(1)掌握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步骤。

(2)熟悉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3)了解基因治疗的现状和问题展望。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基因治疗的概念和基本策略。

(2)难点是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基因、基因组、基因治疗概念及进展 |1 | | |

|二、基因克隆的工具酶与载体 |4 | | |

|三、基因克隆的一般过程和克隆基因的表达 |4 | | |

|四、基因工程的下游技术 |2 | | |

|五、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步骤 |4 | | |

| |15 | |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黄诒森,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制定人:严永敏 审定人: 钱晖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非编码RNA及其基础与临床研究

Non-coding RNA and Research in basis and clinical

课程编号:1531196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

教 材:非编码RNA;J.巴奇斯伊斯基和V.A.埃德曼[编],郑晓飞[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非编码RNA及其基础与临床研究》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各学科融合的课程,较系统地介绍有关非编码RNA的发展,了解并认识非编码RNA的调控和临床应用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一)核糖核酸调节子概述

1. 教学内容

(1)核糖核酸的特性。

(2)真核生物的调控

2.学习要求

(1)掌握核糖核酸调节子。

(2)熟悉真核生物的调控类型。

(3)了解核糖核酸的特性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核糖核酸调节子概念。

(2)难点是对真核生物的调控类型的认识。

(二)基于计算发现非编码RNA

1.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编码基因和ncRNA基因的发现

(2)从头开始的ncRNA基因发现

(3)ncRNA基因预测程序

2.学习要求

(1)掌握胚胎ncRNA概念。

(2)熟悉ncRNA基因发现程序。

(3)了解ncRNA基因预测程序。

3.重难点

(1)重点ncRNA基因发现程序。

(2)难点是ncRNA基因发现。

(三)microRNA

1. 教学内容

(1)miRNA的发现和分离。

(2)miRNA的特征,靶位点。

(3)miRNA的作用机制。

2.学习要求

(1)掌握miRNA的特征。

(2)熟悉miRNA的作用机制。

(3)了解miRNA的发现。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熟悉miRNA的作用机制。

(2)难点是miRNA的特征。

(四)siRNA

1. 教学内容

(1)小干扰RNA。

(2)siRNA引发RNAi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小干扰RNA概念。

(2)熟悉RNAi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RNAi的应用。

(2)难点是RNAi的应用。

(五)细菌染色体编码的非编码RNA

1. 教学内容

(1)持家sRNA。

(2)反式编码的反义RNA MicF。

(3)sRNA调控多个基因

2.学习要求

(1)掌握sRNA调控多个基因的机制。

(2)熟悉持家sRNA。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sRNA调控多个基因的机制。

(2)难点是sRNA调控多个基因的机制。

(六)非编码微卫星扩展紊乱的致病机制

1. 教学内容

(1)肌强制性营养不良。

(2)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3)DM1、SCA8和SCA10之间临床和分子上的差别

(4)肌强直性营养不良中RNA的致病机制

2.学习要求

(1)掌握DM1、SCA8和SCA10之间临床和分子上的差别。

(2)熟悉临床病症中RNA的致病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DM1、SCA8和SCA10之间临床和分子上的差别。

(2)难点是DM1、SCA8和SCA10之间临床和分子上的差别。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核糖核酸调节子概述 |2 | | |

|二、基于计算发现非编码RNA |3 | | |

|三、microRNA |2 | | |

|四、siRNA |2 | | |

|五、细菌染色体编码的非编码RNA |2 | | |

|六、非编码微卫星扩展紊乱的致病机制 |4 | |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及网络教学。

五、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或途径 |考核要求 |考核权重 |备注 |

|大作业 |1次 综合性 课后完成 |70% | |

|讨论 | |30% | |

注:1.考核方式或途径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

2.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

3.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

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

2.

制定人: 王文兵 审定人: 邵启祥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月 8日

法医学

Forensic Medicine

课程编号:1431154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法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保捷 主编 第五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解决立法、侦查、审判实践中涉及的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法医学是一门应用医学,又是法学的一个分支。本课程主要介绍法医学发展历史和现状,死亡和尸体现象,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高低温和雷电损伤,猝死,医疗纠纷,毒物与中毒,各种检材的物证检验等。

法医学的基本任务是:

1.判明死亡原因、时间和性质,推断和认定致死致伤的凶器,分析犯罪手段和过程;

2.对民事、刑事案件中涉及法律事件的活体(人身)进行损伤、劳动能力、性别、性机能、精神状态等鉴定;

3.对医疗纠纷案件进行鉴定,分清责任性质,同时便于医疗部门提高医疗质量。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法医学的概念;

(2)法医学的任务与学习目的;

(3)法医学检验的内容;

(4)法医学史。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1)掌握法医学的定义;

(2)熟悉法医学的任务;

(3)了解法医学与医学的关系、现场勘验、尸体剖验、物证检验、活体检验和书证审查的内容,法医学的分科及法医学鉴定书的书写及法医学史。

(二)死亡与尸体现象

1、教学内容

(1)死亡;

(2)尸体现象。

2、基本要求

(1)掌握脑死亡的概念及诊断标准,法医学的死亡分类、早期尸体现象、晚期尸体现象;

(2)熟悉死亡的概念、死亡的过程及超生反应、死后经过时间的推测;

(3)了解假死、昆虫、动物对尸体的毁坏、尸体化学及死后人为现象。

(三)机械性损伤

1、教学内容

(1)钝器损伤;

(2)锐器损伤;

(3)火器损伤。

2、基本要求

(1)掌握机械性损伤的概念及基本形态,锐器伤与钝器伤的鉴别,特殊类型的损伤,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鉴定机械性损伤的任务、机械性损伤的分类和形成、徒手伤、手持钝器损伤、切创、砍刨、刺创、枪弹创、坠落伤、交通损伤、剪创的特征及生前与死后伤的鉴别及损伤时间的测定;熟悉致命伤与非致命伤鉴别及死因;

(3)了解挤压伤、枪弹创、爆炸伤、损伤的检验和记录、致伤物的推断及自杀、他杀与灾害的鉴定。

(四)机械性窒息

1、教学内容

(1)压迫颈部所致的窒息死;

(2)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

(3)堵塞呼吸孔道所致的窒息;

(4)溺死

(5)性窒息

2、基本要求

(1)掌握窒息的概念及窒息的分类、尸体征象、缢死和勒死的鉴别及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尸入水的鉴别;

(2)熟悉窒息、溺死的死亡原因及过程及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3)了解窒息的过程及表现、压迫胸腹部窒息的概念、死亡原因及过程和尸体现象,了解堵塞口鼻和呼吸通道所致的窒息,了解尸体溺水时间的推测及性窒息的有关内容。

(五)高温、低温及电流所致损伤与死亡

1、教学内容

(1)烧伤(死);

(2)冻伤(死);

(3)电流损伤。

2、基本要求

(1)掌握烧死的征象,烧死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冻死的法医学鉴定、电击伤;

(3)了解烧死机制、影响冻死的因素、冻死机制及雷击伤。

(六)解剖录像

1、教学内容

尸体解剖。

2、基本要求

掌握尸体解剖的程序和基本步骤。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 论 |2 | | |

|二、死亡与尸体现象 |3 | | |

|三、机械性损伤 |3 | | |

|四、机械性窒息 |3 | | |

|五、高温、低温及电流所致损伤与死亡 |2 | | |

|六、解剖录像 |2 | | |

四、大纲说明

1.采用多媒体教学。

2.课程结束前一周布置作业,每次课后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法医病理学》,赵子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制定人:熊昌艳 审定人:王永忠 批准人 :眭建

                   2012年6月8日

临床检验学B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B

课程编号:1531059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用分析化学,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刘成玉,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手段,对人体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检验,以获得有关病理变化和脏器功能状况资料,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及了解预后的目的,并为预防疾病的医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这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很强。

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紧密联系临床,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备初步科研工作能力。

2.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 绪论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性质、发展史,学习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2、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3、重难点 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2.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

1、教学内容

(1)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A. 皮肤采血部位、操作及质量保证

B. 静脉采血种类、部位、操作及质量保证

C. 常见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2)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细胞染色的原理、操作及质量保证

2、基本要求

掌握皮肤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掌握抗凝剂的作用原理及适用范围,熟悉标本采集、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了解各种采血方法的优缺点和抗凝剂的制备。

3、重难点 抗凝剂的作用原理,细胞染色的原理。

3. 血液一般检验

1. 教学内容

1. 红细胞检查

A. 红细胞计数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

B. 血红蛋白测定基本原理、方法、操作、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C. 红细胞常见病理形态

D. 红细胞比容测定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

E. 红细胞平均指数概念及临床意义

F. 网织红细胞概念、计数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

G.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概念及临床意义

H. 红细胞沉降率概念、操作、影响因素、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2. 白细胞检查

A. 白细胞计数原理、操作、质量保证、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B. 白细胞分类计数、形态、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C.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原理、操作、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3. 血液分析仪检查

A.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及综合应用

B.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复查规则

C.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质量保证、仪器校准和性能评价

D.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目视计数法的原理、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了解稀释液试剂组成及作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原理、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熟悉试剂组成及作用。

(3) 熟悉红细胞MCV、MCH、MCHC的计算方法、参考区间,掌握红细胞平均指数临床意义。

(4)熟悉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5)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6)熟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7)掌握血液分析仪的分析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熟悉质量保证、仪器校准和性能评价,了解血液分析仪进展。

3、重难点

(1)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2)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3)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及性能评价。

4.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验

1. 基本内容 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原理、质量保证、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2. 基本要求 掌握血小板计数的原理、方法、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熟悉质量保证。 

3. 重难点 血小板计数的方法。

5. 尿液标本收集与处理

1. 基本内容 尿液标本的种类、收集方法、保存、运送及处理

2、基本要求 熟悉尿液标本的种类、收集和保存的基本方法,掌握质量保证,了解药物等因素对尿液分析的影响。

3、重难点 尿液标本收集的质量保证。

6. 尿液一般检验

1、基本内容

1. 尿液理学检查 常见尿量、颜色和透明度、比重、尿渗量、气味变化及临床意义

2. 尿液化学检查

A. 酸碱度检查 酸碱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B. 蛋白质检查 蛋白尿的概念、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C. 葡萄糖检查 糖尿的概念、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D. 酮体检查 酮尿的概念、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E. 尿二胆检查 尿中胆红素、尿胆原形成原因、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F. 血红蛋白检查 血红蛋白尿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G. 亚硝酸盐检查 尿中亚硝酸盐形成原因、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H. 白细胞酯酶检查 尿白细胞酯酶测定方法原理、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I. 维生素C检查 临床意义

J.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方法原理、临床意义

K. 乳糜液和脂肪 乳糜液和脂肪测定的临床意义

L. 本周蛋白检查 本周蛋白尿的形成原因、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M. 微量清蛋白检查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N. 尿液β2微球蛋白检查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O.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3)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A、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方法及评价

B、尿液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C、尿液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D、尿液结晶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E、尿液其他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F、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质量保证

(4)尿液分析仪检查

A、尿液干化学分析检查原理、检测项目、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查原理、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掌握尿量、颜色和透明度、尿渗量变化的临床意义,熟悉尿比重测定的临床意义,了解尿气味变化临床意义。

(2)掌握尿液蛋白质、葡萄糖、酮体、尿二胆、血红蛋白、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检查方法原理、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3)熟悉尿液维生素C、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本周蛋白、微量清蛋白检查测定方法、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4)了解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β2微球蛋白、肌红蛋白检查临床意义。

(5)掌握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标准化方法的标本制备、操作程序、结果报告和质量保证。

(6)掌握尿液有形成分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检查及临床意义。

(7)掌握尿液上皮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

(8)了解尿结晶、其他有形成分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9)掌握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分析原理、常见的检测参数(蛋白质、葡萄糖、酮体、尿二胆、血红蛋白、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质量保证及临床意义。

(10)熟悉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结构组成、试带结构。

(11)掌握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查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熟悉常见的检测参数。

(12)掌握影像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查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13)了解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分析、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分析进展。

3、重难点

(1)尿液蛋白质、血液、白细胞、亚硝酸盐的化学测定及意义。

(2)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及临床意义。

(3)尿液自动化分析的原理。

(4)尿液自动化分析与手工操作的关系。

7. 粪便检验

1. 基本内容

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 理学检查 理学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

3. 化学检查 隐血试验的概念、方法及临床意义

4. 显微镜检查 主要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5. 分析工作站 粪便分析工作站的主要原理、检测参数、方法学评价

6. 检验质量保证 标本采集与处理、隐血试验、显微镜检查的质量保证

2、基本要求

(1)熟悉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掌握粪便标本采集和处理。

(2)掌握粪便理学检验的有关内容及临床意义。

(3)掌握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熟悉方法学评价。

(4)掌握粪便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寄生虫卵等检查的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熟悉粪便中食物残渣、结晶、酵母菌和霉菌的临床意义。了解粪便粪胆原、粪胆素、脂肪等检查的临床意义。

(5)了解粪便分析工作站的主要原理、检测参数、方法学评价。

(6)熟悉粪便标本采集与处理、隐血试验、显微镜检查的质量保证。

3、重难点 粪便的理学检查、隐血试验。

第八章 精液和前列腺液检验

1. 基本内容

1. 精液检查

A. 标本采集和处理

B. 理学检查 外观、量、凝固及液化、黏稠度、酸碱度检查及临床意义

C. 化学检查 酸性磷酸酶、果糖、锌等

D. 显微镜检查 精子活动率、精子活动力、精子存活率、精子凝集、精子计数、精子形态、其他细胞检查

E.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2. 前列腺液检查

A. 标本采集和处理 

B. 理学检查 量、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检查及临床意义

C. 显微镜检查 非染色检查、染色检查

2、基本要求

1. 掌握精液的理学、显微镜检验的原理、方法、质量保证、结果报告及临床意义。

2. 熟悉精液果糖、酸性磷酸酶、锌测定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精液其他化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3. 熟悉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的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4. 熟悉前列腺液理学、显微镜检查及临床意义。

3、重难点 精液的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九章 阴道分泌物检验

1. 基本内容

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 理学检查 理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3. 显微镜检查 阴道清洁度、阴道毛滴虫、阴道加德纳菌、淋病奈瑟菌、真菌

2、基本要求

1. 熟悉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掌握阴道分泌物理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2. 掌握阴道清洁度检验的方法、结果判断、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3. 掌握阴道毛滴虫、真菌检查临床意义,熟悉阴道加德纳菌、淋病奈瑟菌检查临床意义。 。

3、重难点 阴道的清洁度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十章 脑脊液检验

1、基本内容

1. 标本采集和处理

2. 理学检查 透明度、颜色、凝固性、比重

3. 化学检查 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酶及其他成分、免疫球蛋白、髓鞘碱性蛋白测定

4. 细胞检查 细胞总数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5. 病原学检查 细菌、寄生虫

6.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改变

2、基本要求

1. 了解脑脊液采集适应证,熟悉脑脊液理学检查。

2. 掌握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酶、髓鞘碱性蛋白检查及临床意义。了解免疫学及其他成分检查。

3. 熟悉脑脊液细菌、寄生虫检查及临床意义。

4. 掌握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鉴别要点。

3、重难点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鉴别要点。

第十一章 浆膜腔积液检验

1、基本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理学检查 量、颜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

(3)化学检查 蛋白质、葡萄糖、脂类、酶学、肿瘤标志物及其他指标

(4)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寄生虫及其他

(5)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浆膜腔积液检查项目分级、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

2、基本要求

(1)掌握渗出液和漏出液概念,了解浆膜腔积液标本采集。

(2)掌握浆膜腔积液蛋白质、葡萄糖、酶学检查及临床意义。了解脂类、肿瘤标志物及其他指标检查及临床意义。

(3)掌握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了解寄生虫及其他检查及临床意义。

(4)熟悉浆膜腔积液检查项目分级,掌握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

3、重难点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

第十二章 胃液及十二指肠液检验

1、基本内容

(1)胃液检查

A. 理学检查

B. 化学检查

C. 显微镜检查

(2)十二指肠液检验检查

A、理学检查

B、化学检查

C、显微镜检查

2、基本要求 了解胃液、十二指肠液分析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3、重难点 胃液、十二指肠液的化学检查。

第十三章 羊水检验

1、基本内容

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 理学检查

3. 化学检查

4. 显微镜检查

5. 胎儿成熟度检查

6. 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羊水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羊水一般检验,熟悉胎儿成熟度检查及临床意义,了解羊水优生学及遗传病学方面的检查。

3、重难点 胎儿成熟度检查。

第十四章 其它体液检验

了解关节液、乳汁、泪液、汗液、唾液、痰液及支气管灌洗液等的检验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其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进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第一章 绪论 |2 | | |

|第二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 |2 | | |

|第三章 血液一般检查 |12 | | |

|第四章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 |2 | | |

|第五章 尿液标本收集与处理 |2 | | |

|第六章 尿液一般检查 |10 | | |

|第七章 粪便检查 |2 | | |

|第八章 精液和前列腺液检查 |2 | | |

|第九章 阴道分泌物检查 |2 | | |

|第十章 脑脊液检查 |2 | | |

|第十一章 浆膜腔积液检查 |2 | | |

|第十二章 胃液及十二指肠液检验 |2 | | |

|十三章 羊水检验 |2 | | |

|十四章 其它体液检查 |1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临床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课程结束要进行基本实验考核。

五、参考书目:

1.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卫生部医政司,第三版

2. 临床基础检验学,许文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制定人:胡嘉波 审定人:许文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Clinical Laboratory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15312150

学 分:3.5

学 时:52(其中: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倪语星,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系四年制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专业课,本大纲在突出微生物检验特点的同时,又注重“临床”的特点,显著区别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课程包括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临床病毒学和微生物学检验4个部分。

为全面实现本大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注意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严谨科学作风的培养,为学好本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本大纲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教量的本专业外语词汇,任课教师适当安排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临床(或模拟)标本实验技能考核。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基本任务是:

1. 掌握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和临床特点;

2. 掌握病原学诊断的途径和方法;

3. 熟悉微生物检验新技术和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对不同类型微生物感染作出正确判断,并能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和分析。熟悉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今后工作中既能适应一般临床常规检验工作,又具有一定的产新工作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2)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现状、发展和展望

2.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熟悉课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学科动态。

3.重难点

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检验的现状、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 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

1. 教学内容

(1)实验室生物安全

(2)消毒灭菌

(3)医院感染

2.基本要求

掌握实验室相关感染发生的预防措施;熟悉导致实验室相关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实验操作中发生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因子暴露时的处理方法、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及其效果评估;了解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调查中的作用。

3.重难点

实验室相关感染发生的预防措施,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及其效果评估。

第三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

1.教学内容

(1)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2)血液标本的采集

(3)脑脊液标本的采集

(4)脓液标本的采集

(5)痰液标本的采集

(6)粪便标本的采集

(7)尿液标本的采集

(8)生殖道标本标本的采集

(9)厌氧培养标本的采集

2.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熟悉各种标本常见的病原体。了解各种标本分离出不同病原体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种标本的采集方法。

第四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

1.教学内容

(1)细菌形态学检查

(2)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3)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革兰染色与抗酸染色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掌握各种培养基概念及其应用;掌握细菌培养方法及接种方法;掌握常用生化反应试验的原理、培养基、方法及应用;掌握细菌非培养的抗体检测方法及内毒素检测方法。熟悉鞭毛染色、荚膜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熟悉非常用生化反应试验的原理、培养基、方法及应用;熟悉细菌非培养的抗原检测、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等技术。了解荧光染色法的临床应用;了解外毒素、动物实验等检测手段。

3.重难点

兰染色与抗酸染色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掌握各种培养基概念及其应用;细菌培养方法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反应试验的原理、培养基、方法及应用;细菌非培养的抗体检测方法及内毒素检测方法。

第五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1.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2)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3)细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

2.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及敏感、耐药、中介、MIC、MBC、MIC50、MIC90的含义;掌握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熟悉临床重要的耐药细菌;掌握超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3.重难点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及敏感、耐药、中介、MIC、MBC、MIC50、MIC90的含义,,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第五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1.教学内容

(1)检验前质量保证

(2)检验中质量保证

(3)检验后质量保证

2.基本要求

了解微生物学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的质量保证,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其控制。

3.重难点

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其控制。

第六章 细菌学概述

1.教学内容

(1)细菌分类

(2)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

2.基本要求

掌握细菌的分类、命名、鉴定的定义,掌握细菌分类的等级,了解模式菌株的定义及其在细菌质量控制中的意义,了解细菌的标准名称中文及英文书写的正确方式。

3.重难点

细菌的分类、命名、鉴定的定义,细菌分类的等级。

第七章 球菌

1.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属

(2)链球菌属

(3)肠球菌属

(4)其他需氧革兰阳性球菌

(5)奈瑟菌属

(6)卡他莫拉菌

2.基本要求

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的鉴定试验及临床意义。熟悉卡他莫拉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了解其它球菌的分类。

3.重难点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的鉴定试验及临床意义。

第八章 肠杆菌科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埃希菌属

(3)沙门菌属

(4)志贺菌属

(5)耶尔森菌属

(6)枸橼酸杆菌属

(7)克雷伯菌属

(8)肠杆菌属、泛菌属、哈夫尼菌属

(9)沙雷菌属

(10)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

2.基本要求

掌握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及诊断意义、致病性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抗原构造、肠杆菌科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肠杆菌科细菌属间和属内鉴别方法。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临床意义。

3.重难点

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及诊断意义、致病性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抗原构造、肠杆菌科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九章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1.教学内容

(1)假单胞菌属

(2)伯克霍尔德菌属

(3)窄食单胞菌属

(4)不动杆菌属

(5)产碱杆菌属

(6)黄杆菌属

(7)莫拉菌属

(8)军团菌属

2.基本要求

掌握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概念、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及检测的临床意义、不动杆菌属的微生物学检验。熟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微生物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检验结果的解释。了解假单胞菌属、产硷杆菌属、黄杆菌属、军团菌属的分类及临床常见假单胞菌微生物学检验的鉴别。

3.重难点

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概念、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及检测的临床意义、不动杆菌属的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1.教学内容

(1)嗜血杆菌属

(2)鲍特菌属

(3)布鲁菌属

(4)巴斯德菌属

(5)费朗西斯菌属

2.基本要求

掌握流感嗜血杆菌、布鲁菌的生物学特点、培养特性、检验要点,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熟悉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意义,百日咳鲍特菌的临床意义及检验要点;了解巴斯德菌属、弗朗西斯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临床意义。

3.重难点

流感嗜血杆菌、布鲁菌的生物学特点、培养特性、检验要点,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

第十一章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弯曲菌属、螺杆菌属

1. 教学内容

(1)弧菌属

(2)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3)弯曲菌属

(4)螺杆菌属

2. 基本要求

掌握弧菌科细菌的共性、霍乱弧菌的血清型和分型依据、霍乱弧菌的生物型和其型别特征,掌握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主要鉴定试验,上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点。熟悉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上述细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征。了解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分类和命名,其他弧菌的致病及生理生化特征。

3.重难点

弧菌科细菌的共性、霍乱弧菌的血清型和分型依据、霍乱弧菌的生物型和其型别特征,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主要鉴定试验,上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点。

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

1. 教学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

(2)类白喉棒状杆菌

2.基本要求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与染色、检验程序、检验方法、鉴定依据。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化反应与分型、标本的采集。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临床意义,其他棒状杆菌。

3.重难点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与染色、检验程序、检验方法、鉴定依据。

第十三章 其他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1. 教学内容

(1)有芽胞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2)无芽胞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2.基本要求

掌握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鉴定试验。熟悉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和阴道加特纳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鉴定要点。了解需氧芽胞杆菌的分类;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和阴道加特纳菌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鉴定试验。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

1.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

(2)非结核分枝杆菌

(3)麻风分枝杆菌

(4)放线菌属

5. 诺卡菌属

2. 基本要求

掌握分枝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的鉴定方法、临床感染诊断技术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分枝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及常用英文及其缩写。了解分枝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的分类。

3.重难点

分枝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的鉴定方法、临床感染诊断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第十五章 厌氧菌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厌氧球菌

(3)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4)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5)梭状芽胞杆菌

2.基本要求

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鉴别要点及致病机理。熟悉无芽孢厌氧菌的形态特征及初步鉴别。了解厌氧菌感染的条件及临床特征。

3.重难点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鉴别要点及致病机理。

第十六章 螺旋体

1. 教学内容

(1)钩端螺旋体

(2)疏螺旋体属

(3)密螺旋体属

2.基本要求

掌握螺旋体的概念、致病性螺旋体种类、梅毒螺旋体和问号状钩端螺旋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熟悉螺旋体的分类、伯氏疏螺旋体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分类、回归热疏螺旋体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方法、奋森疏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检验方法。

3.重难点

螺旋体的概念、致病性螺旋体种类、梅毒螺旋体和问号状钩端螺旋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七章 支原体

1.教学内容

(1)肺炎支原体

(2)溶脲脲原体

(3)其他支原体

2.基本要求

掌握主要支原体的基本特性和检验程序。熟悉病原支原体的主要种类。了解主要病原支原体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主要支原体的基本特性和检验程序。

第十八章 衣原体

1.教学内容

(1)沙眼衣原体

(2)肺炎衣原体

(3)鹦鹉热衣原体

2.基本要求

掌握衣原体的基本定义及对人致病的衣原体类型。熟悉沙眼衣原体的标本采集和分离、培养与鉴定及检查方法。了解疑似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患者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3.重难点

衣原体的基本定义及对人致病的衣原体类型。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1.教学内容

(1)立克次体属

(2)东方体属

(3)埃立克体属

(4)柯克斯体属

(5)汉赛巴通体

2.基本要求

掌握立克次体的定义、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立克次体属微生物检验、东方体属及贝纳柯克斯体微生物检验;熟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生物学特性、恙虫病东方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生物学特性、埃立克体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检验;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法、了解汉赛巴通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生物学特性,熟悉微生物检验。

3.重难点

立克次体的定义、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立克次体属微生物检验、东方体属及贝纳柯克斯体微生物检验。

第二十章 真菌学概述

1.教学内容

(1)分类

(2)基本特性

2.基本要求

掌握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特性及培养特性。熟悉真菌的主要分类依据。了解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3.重难点

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特性及培养特性。

第二十一章 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

1.教学内容

(1)毛癣菌属

(2)表皮癣菌属

(3)小孢子菌属

(4)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其他浅部真菌

2.基本要求

掌握常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类型。熟悉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及小孢子菌属的常见类型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了解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及小孢子菌属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

3.重难点

常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类型。

第二十二章 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1.教学内容

(1)念珠菌属

(2)隐球菌属

(3)曲霉菌属

(4)组织胞浆菌属

(5)卡氏肺孢菌

(6)毛霉目真菌

(7)马尔尼菲青霉

(8)镰刀菌

2.基本要求

掌握念珠菌、隐球菌及曲霉菌的常见类型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念珠菌、隐球菌及曲霉菌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熟悉其他深部真菌如毛霉菌目、组织胞浆菌、卡氏肺孢菌等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3.重难点

念珠菌、隐球菌及曲霉菌的常见类型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二十三章 病毒学概述

1.教学内容

(1)分类

(2)基本特性

(3)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2.基本要求

掌握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熟悉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熟悉病毒的分离及快速诊断技术。

3.重难点

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1.教学内容

(1)正粘病毒科

(2)副粘病毒科

(3)其他呼吸道病毒

2.基本要求

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及临床意义;熟悉副流感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及早期诊断方法;了解其他病毒。

3.重难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十五章 肠道感染病毒

1.教学内容

(1)人类肠道病毒

(2)轮状病毒

2.基本要求

掌握各类肠道病毒的主要特点;各类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熟悉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及临床意义;了解肠道病毒的致病机理。

3.重难点

各类肠道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十六章 肝炎病毒

1.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病毒

(2)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

(3)丙型肝炎病毒

(4)戊型肝炎病毒

2.基本要求

掌握肝炎病毒的定义及种类;五种肝炎病毒的标本采集、临床检验、报告及解释;熟悉五种肝炎病毒的分类地位、基因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肝炎病毒的定义及种类;五种肝炎病毒的标本采集、临床检验、报告及解释。

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1.教学内容

(1)单纯疱疹病毒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人巨细胞病毒

(4)EB病毒

(5)人疱疹病毒6、7、8型

2.基本要求

掌握疱疹病毒的概念、共同特点及种类等。熟悉各类型人类疱疹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了解各类型人类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

3.重难点

疱疹病毒的概念、共同特点及种类。

第二十八章 黄病毒、出血热病毒

1.教学内容

(1)黄病毒

(2)出血热病毒

2.基本要求

掌握黄病毒的共同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微生物检验程序和方法;了解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3.重难点

黄病毒的共同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第二十九章 反转录病毒

1.教学内容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人类嗜T细胞病毒

2.基本要求

掌握HI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的方法及综合性预防措施。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特点。

3.重难点

HI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的方法及综合性预防措施。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朊粒

1.教学内容

(1)狂犬病病毒

(2)人乳头瘤病毒

(3)细小病毒B19

(4)朊粒

2.基本要求

熟悉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朊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及检验方法。

3.重难点

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绪论 |1 | | |

|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 |2 | | |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 |2 | | |

|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 |2 | | |

|细菌耐药性检测 |2 | | |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1 | | |

|细菌学概述 |1 | | |

|球菌 |3 | | |

|肠杆菌科 |4 | | |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2 | | |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2 | | |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弯曲菌属、螺杆菌属 |2 | | |

|棒状杆菌属 |1 | | |

|其他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1 | | |

|分枝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 |2 | | |

|厌氧菌 |2 | | |

|螺旋体 |1 | | |

|支原体 |1 | | |

|衣原体 |1 | | |

|立克次体 |1 | | |

|真菌学概述 |1 | | |

|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 |2 | | |

|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2 | | |

|病毒学概述 |1 | | |

|呼吸道病毒 |2 | | |

|肠道感染病毒 |1 | | |

|肝炎病毒 |3 | | |

|逆转录病毒 |2 | | |

|疱疹病毒 |1 | | |

|黄病毒、出血热病毒 |1 | | |

|反转录病毒 |1 | | |

|其他病毒、朊粒 |1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和”医学微生物学”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回顾性复习。

2.教学过程中可安排部分临床病例分析,提高同学综合分析能力。

3.本课程实验独立设课。

五、参考书目:(书名;主编;出版社、版次)

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制定人:邵世和 审定人:邵世和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临床输血学检验

Clinical technology of transfusion

课程编号:1531069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输血学检验》,胡丽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输血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研究血液各种成分离体后的生化学、组织学与生理学的变化和对策;弄清通过血液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和传染的疾病并提出防治办法;研究开发与应用血液制品和血液代用品;不断革新采血、分血与临床输血的技术及用具、研究适当的临床输血指征等,最终达到临床最大限度的安全、有效、方便与经济输血的目的。

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能够适应血库或血站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1)输血学的定义

(2)输血的发展史

(3)现代输血的应用领域

(4)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2.基本要求

掌握输血学的概念;了解其发展史和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及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3.重难点

重点是输血学的概念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

二、红细胞血型抗体

三、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节 ABO血型系统

一、 ABO血型基因与遗传

二、 ABO血型定型

三、ABO亚型

四、ABO血型系统抗体

五、特殊 ABO血型

第三节 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

一、H血型系统

二、Lewis血型系统

第四节 Rh血型系统

一、RH基因

二、Rh命名

三、Rh抗原

四、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 其他血型系统

一、MNS血型系统

二、P血型系统

三、Lutheran血型系统

四、Kell血型系统

五、Kidd血型系统

六、Duffy血型系统

七、Diego血型系统

八、Ii血型抗原

第六节 多凝集红细胞

一、微生物引起的多凝集

二、非微生物引起的多凝集

三、遗传性多凝集

2.基本要求

(1)掌握ABO血型系统基因遗传,定型方法。

(2)掌握亚型的概念,熟悉亚型鉴定方法。

(3)掌握Rh血型系统的概念与基因遗传。

(4)了解其它红细胞血型系统。

(5)熟悉多凝集红细胞的概念与原因。

3.重难点

(1)血型、抗A、抗B、亚型的概念

(2)ABO血型的遗传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一、受血者标本处理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定型

三、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四、交叉配血试验

五、实验结果的规范化报告

第二节 盐水介质实验技术

一、基本方法

二、结果判读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酶处理实验技术

一、试验原理

二、酶试验技术的分类

三、结果判读

四、影响因素

第四节 抗球蛋白试验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抗球蛋白试验的分类和应用

三、抗球蛋白试剂

四、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五、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六、抗球蛋白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凝聚胺介质试验技术

一、试验原理

二、适用范围

三、结果分析和判定

四、凝聚胺试验技术试验特点

五、凝聚胺技术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分析

六、注意事项

第六节 微柱凝集试验技术

一、试验原理

二、结果分析和判定

三、微柱凝集实验技术应用

四、注意事项

五、微柱凝集试验技术的特征及优点

六、微柱凝集试验技术完全取代盐水凝集试验的可能性

七、微柱凝集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八、微柱凝集试验技术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

第七节 吸收放散试验

一、吸收试验

二、放散试验

三、吸收放散实验应用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抑制物处理及抗体标化

三、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四、血型物质的应用

五、其他组织中血型物质的检测

第九节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红细胞血型检测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熟悉输血前免疫学检查,交叉配血。

(2)掌握盐水介质、酶处理和抗球蛋白技术。

(3)凝聚胺介质实验技术和微柱凝聚实验技术。

(4)了解吸收放散实验

(5)熟悉凝集抑制试验技术。

(6)了解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3.重难点

交叉配血、血型鉴定、微柱凝胶技术

第三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一、HLA复合体

二、HLA分子

三、HLA系统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三节 粒细胞抗原系统

一、粒细胞特异性抗原

二、粒细胞抗体

三、粒细胞抗原系统的意义

2.基本要求

(1)掌握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的概念、基因组成、分布与功能及在输血中的应用。

(2)熟悉粒细胞抗原系统的抗原、抗体及意义。

3.重难点

HLA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检测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HLA血清学检测

一、HLA抗原检测

二、HLA抗体检测

第二节 HLA细胞学检测

第三节 HLA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HL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二、HLA常见基因分型方法比较

三、HLA高分辨分型中模棱两可结果的原因及其对策

第四节 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2.基本要求

(1)掌握HLA血清学检测的方法。

(2)了解HLA分子生物学检测。

(3)熟悉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3.重难点

HLA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第五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

一、血小板相关抗原

二、血小板特异抗原

第二节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血型抗原的同种免疫作用

二、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注后紫癜

三、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四、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基本要求

(1)掌握血小板抗原组成。

(2)熟悉血小板血型在临床上应用价值。

3.重难点

血小板血型相关疾病的概念与病因。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清学检测

一、血小板免疫荧光实验

二、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三、单克隆抗体特异的血小板抗原固定实验

四、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五、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六、微柱凝胶血小板定型实验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第三节 血清学检测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掌握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2)熟悉血小板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3)了解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重难点

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原理。

第七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细胞去除技术

一、白细胞去除的概念

二、白细胞去除的技术原理

三、白细胞去除的临床意义

四、白细胞去除技术的临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血液辐照技术

一、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概念

二、血液辐照处理技术原理

三、血液辐照处理的临床意义

四、血液辐照处理的临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血液病毒灭活技术

一、血液病毒灭活的概念

二、血液病毒灭活技术原理

三、血液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

四、血液病毒灭活处理的临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

一、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的概念

二、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的技术原理

三、去除病理性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四、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的临床应用

五、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的概念

六、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的技术原理

七、去除病理性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八、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的临床应用

九、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的概念

十、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的技术原理

十一、去除病理性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十二、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的临床应用

十三、注意事项

第五节 治疗性血液成分置换术

一、治疗性血浆置换术的概念

二、血浆置换的技术原理

三、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意义

四、治疗性血浆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五、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术的概念

六、红细胞置换的技术原理

七、红细胞置换治疗的临床意义

八、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九、注意事项

第六节 细胞治疗

一、细胞治疗的概念

二、干细胞治疗

三、杀伤细胞治疗

四、树突状细胞治疗

2.基本要求

(1)了解白细胞去除技术原理、方法与应用价值。

(2)掌握相关技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3.重难点

各种技术的概念与原理

第八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血的制备和保存

一、全血的制备

二、全血的保存

三、血浆成分的分离制备

第二节 红细胞的制备和保存

一、浓缩红细胞

二、悬浮红细胞

三、少白细胞红细胞

四、洗涤红细胞

五、冰冻红细胞

六、年轻红细胞

七、辐照红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的制备和保存

一、浓缩血小板

二、单采血小板

三、辐照血小板

第四节 血浆的制备和保存

一、血浆制剂的制备

二、血浆制剂的保存

第五节 冷沉淀的制备和保存

一、冷沉淀的制备方法

二、冷沉淀的保存

第六节 粒细胞的制备和保存

一、粒细胞的制备

二、粒细胞的保存

2.基本要求

(1)熟悉各种血液制品的概念与保存条件与时间

(2)掌握各种血液制品的制备方法。

3.重难点

各种血液制品制备的方法、保存条件。

第九章 临床输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血输注

一、适应症

二、禁忌症

三、剂量及用法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 红细胞输注

一、悬浮红细胞输注

二、浓缩红细胞输注

三、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

四、洗涤红细胞输注

五、冰冻红细胞输注

六、辐照红细胞输注

七、年轻红细胞输注

八、剂量及用法

第三节 血小板输注

一、适应症

二、禁忌症

三、剂量及用法

四、特制血小板制剂

五、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评价

第四节 血浆输注

一、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二、普通冰冻血浆输注

第五节 冷沉淀输注

一、适应症

二、禁忌症

三、剂量及用法

第六节 粒细胞输注

一、适应症

二、禁忌症

三、剂量及用法

第七节 血浆蛋白制品的输注

一、白蛋白制品

二、免疫球蛋白制品

三、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

四、凝血因子IX浓缩剂

五、凝血酶原复合物

六、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七、纤维蛋白胶

八、抗凝血酶

九、活化的蛋白C制品

十、基因重组的活化的凝血因子VII

十一、其他血浆蛋白制品

第八节 大量输血

一、定义

二、原则

第九节 肝移植患者输血

一、术前备血

二、合理应用成分输血

三、注意事项

第十节 新生儿、儿童及老年人输血

一、新生儿和婴幼儿输血

二、儿童输血

三、老年患者输血

第十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输血

一、DIC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DIC的成分输血治疗

2.基本要求

(1)熟悉全血输注的适应症、禁忌症、输注方法等

(2)掌握不同红细胞制品、血小板、白细胞和冷沉淀输注的方法。

(3)了解血浆蛋白的输注。

(4)掌握大量输血的概念与输注原则。

(5)了解肝移植患者、新生儿、老年人的输血方法与原则。

(6)了解DIC患者的输血原则。

3.重难点

各种血液制品输液的注意事项。

第十章 自身输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输血发展史

二、自身输血的优点

三、自身输血的分类

第二节 贮存式自身输血

一、适应证和禁忌症

二、采血前准备

三、采血剂量和采血方案

四、不良反应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稀释式自身输血

一、血液稀释的生理变化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三、准备与实施

四、不良反应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血液回收的种类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三、准备与实施

四、不良反应

五、注意事项

第五节 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胸心血管外科

二、矫形外科

三、创伤外科

四、肿瘤外科

五、妇产科

六、特殊宗教信仰人群

第六节 血液保护新技术

一、控制性降压技术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自身输血中的应用

三、血液麻醉

2.基本要求

(1)掌握自身输血的概念与类型、适应症与禁忌症、优缺点。

(2)熟悉贮存式、回收式和稀释式自身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了解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

(4)了解血液保护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3.重难点

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

一、发病原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与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措施

七、预防措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疾病分类与发病原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措施

2.基本要求

(1)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实验室检查。

(2)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3)掌握自身免疫性溶血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4)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3.重难点

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第十二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输血不良反应

一、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

三、过敏性输血反应

四、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六、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七、细菌性输血反应

八、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二节 输血传播疾病

一、艾滋病

二、病毒性肝炎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

四、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

五、梅毒

六、疟疾

七、弓形虫病

八、其他输血传播疾病

九、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2.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2)熟悉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3)熟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方法。

(4)了解其它输血传染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治疗。

3.重难点

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第十三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历史

二、造血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HSCT治疗疾病的机制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分类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二、骨髓造血干细胞

三、脐带血干细胞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一、红细胞输注

二、粒细胞输注

三、血小板输注

四、血浆、冷沉淀、其他凝血因子输注

第四节 ABO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供-受者ABO血型不同时骨髓的处理

二、供-受者ABO血型不同时的输血

2.基本要求

(1)掌握干细胞的来源与采集方法。

(2)熟悉造血干细胞概念与移植方法。

(3)了解ABO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

3.重难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

第十四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一、临床输血实验室的任务和功能

二、临床输血实验室设置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输血相容性实验过程质量管理

一、基本原则

二、输血相容性实验过程控制

第三节 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

一、室内质量控制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二、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实施

第四节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一、输血相容性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的发展、目的及作用

二、我国输血相容性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特点及实施要点

第五节 监控与持续改进

一、差错识别和管理

二、临床输血实验室内部质量审核

三、服务对象满意

四、持续改进

2.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2)掌握输血相容性实验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3)了解临床输血实验室内与室间质量评价方法。

(4)了解监控与持续改进方法。

3.重难点

输血相容性实验过程控制方法

第十五章 输血管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采供血管理

一、管理依据

二、采供血机构设置

三、采供血机构人员管理

四、采供血设备物料管理

五、采供设施环境管理

六、献血服务管理

七、血液成分制备管理

八、血液检测管理

九、血液隔离与放行管理

十、血液的贮存与发放管理

十一、管理文件和记录

十二、管理措施

第二节 临床输血管理

一、管理依据

二、临床输血管理组织结构及功能

三、设备、设施环境管理

四、科室人员管理

五、质量管理文件

六、血液库存管理

七、用血过程管理

八、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

2.基本要求

(1)掌握采供血管理的环节与要求。

(2)了解临床输血管理的具体环节与措施。

3.重难点

临床输血管理如何开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

|绪论 |1 | |

|第1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2 | |

|第2章红细胞血型检测 |2 | |

|第3章白细胞抗原系统 |2 | |

|第4章白细胞抗原检测 |2 | |

|第5章血小板血型系统 |2 | |

|第6章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2 | |

|第7章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2 | |

|第8章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2 | |

|第9章临床输血 |2 | |

|第10章自身输血 |2 | |

|第11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 |

|第12章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2 | |

|第13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 |

|第14章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 |2 | |

|第15章输血管理 |1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要求多媒体教学。

2.实验教学另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临床输血与检验》(第1版),高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临床输血与检验》(第2版),高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孙晓春 审定人:胡嘉波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 日

检验核医学

Laboratory Nuclear Medicine

课程编号:14310250

学 分:1

学 时:16(其中: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医学检验基础学科、相关临床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等)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检验核医学》,李龙,杜明华,东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的一门重要

的交叉学科,是现代医学检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检验核医学的基本

技术、基本理论及常用的检验核医学检测方法。

检验核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进行机体的

代谢、血流、功能、受体、基因等变化的检测与研究,并对体内的微量物质进

行超微量分析,以揭示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规律性变化,为疾病的早期

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疗效评价、预后判断以及病因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上篇 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与方法学

绪论

1.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检验核医学的概念,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2)重点讲解检验核医学的技术特点、临床运用和研究内容;

(3)一般介绍检验核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基本要求

(1)掌握检验核医学的概念;了解本学科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2)熟悉检验核医学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与研究内容;

(3)了解国际上检验核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3.重难点

(1)重点是检验核医学的基础概念;

(2)难点是核医学的技术特点。

第一章 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核素与核衰变

A、核素(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分类(元素、核素、同质异能素、同位素、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的概念)。

B、核衰变(核衰变的类型:α衰变、β衰变(β- 和β+ 衰变;电子俘获)、γ跃迁;核衰变规律;半衰期和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

(2)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A、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发与电离;散射;韧致辐射;契伦科夫辐射;吸收)

B、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电子对生成、γ射线的吸收)

(3)核辐射剂量与生物效应

A、常用辐射剂量极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当量剂量)

B、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4)核辐射卫生防护

A、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法规

B、辐射防护的目的及其基本原则

C、剂量限值

D、外照射防护措施

E、内照射防护措施

F、放射性废物处理

G、检验核医学实验室卫生防护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元素、核素、同质异能素、同位素、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的概念;

(2)了解核衰变的基本类型和核衰变相关内容的基本概念;

(3)了解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掌握常用放射量及其单位;

(5)了解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6)了解卫生防护基本法规;

(7)掌握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性办法;

(8)掌握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是元素、核素、同质异能素、同位素、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的概念;

(2)难点是核衰变的基本类型和核衰变相关内容;放射量及其单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原则。

第二章 放射性测量与稳定性核素分析

1.教学内容

(1)射线探测仪器

A、射线探测器

B、重后续电子学线路单元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C、仪器最佳工作条件选择

D、体外放射分析常用测量仪器

(2)放射性测量基本概念和影像因素

A、放射性测量的基本概念

B、影响放射性测量的因素

(3)放射性样品的计数测量

A、单能γ射线计数测量

B、高能β射线计数测量

C、低能β射线计数测量

(4)放射性的统计误差及其控制

A、放射性的统计性

B、放射性测量计数的统计误差(标准误差、相对误差);

C、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控制(提高计数N、控制本底计数的影响)。

2.基本要求

(1)了解射线探测器的类型;

(2)熟悉闪烁型探测器的组成及功能;

(3)了解射线探测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选择;

(4)掌握放射性测量的基本概念;

(5)熟悉影响放射性测量的因素;

(6)熟悉放射性测量计数的统计误差;

(7)掌握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控制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射线探测器的类型、组成及功能;放射性测量计数的统计;

(2)难点是理解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及控制方法。

第三章 稳定性同位素分析

1.教学内容

1. 稳定性同位素的基本概念

A、原子核的稳定性;

B、同位素的组成;

C、同位素的分离。

(2)稳定性核素分析技术简介

A、质谱分析;

B、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C、核磁共振法;

D、光谱法;

E、气相色谱法;

F、中子活化分析。

(3)稳定性核素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A、概况;

B、医学领域常用的稳定性核素分析技术;

C、稳定性核素分析技术的优点;

D、稳定性核素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2.基本要求

(1)熟悉稳定性同位素的基本概念;

(2)了解稳定性核素分析技术及其进展。

3. 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稳定性同位素的概念;

(2)难点是理解稳定性核素分析技术。

第四章 实验核医学技术

1.教学内容

2. 同位素示踪技术

A、同位素示踪原理

B、示踪实验的特点

C、示踪实验注意事项

(2)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A、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基本概念 包括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同位素标记与非同位素标记;

B、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制备方法简述 包括化学合成标记法、同位素交换标记法、生物合成标记法、金属络合法、双功能螯合剂法、热原子反冲标记、加速粒子标记等;

C、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包括碘标记化合物基本特性、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方法及基本原理、直接标记法、间接标记法、

D、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 包括放射性核纯度、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比活度、标记化合物生物(免疫)活性鉴定

E、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贮存 包括标记化合物的辐射分解、初级内分解、初级外分解、次级分解、标记化合物的贮存;

(3)其他核技术

A、核素稀释法;

B、放射自显影术;

C、物质转化示踪技术;

D、核酸探针标记技术;

E、活化分析;

F、质子激发X线发射分析

2.基本要求

(1)掌握核素示踪原理。

(2)掌握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定义。

(3)了解示踪实验设计要点。

(4)了解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制备方法。

(5)掌握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6)熟悉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

(7)了解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贮存。

(8)了解相关核技术。

3. 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核素示踪的原理以及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定义;

(2)难点是熟悉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

第五章 体外放射分析

1.教学内容

(1)放射免疫分析

A、放射免疫分析原理;

B、标准曲线的制作;

C、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学 包括基本的反应试剂:标准抗原、抗血清、标记抗原;分离结合与游离物的常用方法:非特异分离方法、特异性分离方法;RIA的反应方式与加样程序:平衡法、顺序加样法、一天法;射免疫分析方法设计;放射免疫分析的数学处理;

D、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包括RIA的误差及其主要来源:误差与分类、误差的主要来源;放射免疫分析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与分类;质量控制样品:对QC样品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指标: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偏差和准确度、稳定性;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精密度评价方法、偏差与准确度评价方法、稳定性评价方法。

(2)放射免疫分析以外的体外放射分析法;

A、免疫放射分析;

B、受体的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

C、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

D、酶放射分析法;

E、放射微生物分析法。

(3)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A、酶标记免疫分析法;

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2.基本要求

(1)了解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概念;

(2)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

(3)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反应试剂;

(4)熟悉常用的分离方法;

(5)熟悉质量控制的指标;

(6)了解其它竞争性结合体外放射分析;

(7)掌握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8)了解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放射免疫分析及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和特点;

(2)难点是放射免疫分析及免疫放射分析的分离方法及质量控制的指标。

第六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教学内容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

A、化学发光分析系统;

B、免疫反应系统。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标记物

A、直接参与发光反应的标记物;

B、以催化反应或能量传递参与发光的酶标记物;

C、以能量传递与氧化反应的非酶标记物。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C、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D、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化学发光分析仪及诊断试剂

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B、常见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C、化学发光诊断试剂。

2.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发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

(2)了解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3)了解化学发光分析仪及诊断试剂。

3.重难点

重难点均是化学发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

下篇 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

1.教学内容

(1)甲状腺激素与相关蛋白

A、甲状腺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B、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C、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D、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E、甲状腺球蛋白。

(2)甲状腺相关的垂体、下丘脑激素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TRH兴奋试验。

(3)甲状腺相关抗体

A、TSH受体抗体(TRAb);

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C、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看题(TPO-Ab);

D、甲状腺激素内生抗体。

2.基本要求

(1)掌握甲状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的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2)熟悉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球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3)掌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掌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1.教学内容

(1)皮质醇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醛固酮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4)儿茶酚胺类激素

A、概述;

B、检测方法与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熟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2)掌握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掌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

1.教学内容

(1)腺垂体促性腺激素

A、促性腺激素;

B、催乳素;

C、生长激素。

(2)神经垂体激素

A、催产素;

B、抗利尿激素。

(3)雄激素

A、睾酮;

B、双氢睾酮。

(4)雌激素

A、雌二醇;

B、雌三醇。

(5)孕激素(孕酮)

A、孕酮的理化特性与作用;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6)胎盘激素

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B、人胎盘催乳素。

2.基本要求

(1)熟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中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催乳素 、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催乳素 、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熟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掌握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 胰腺激素与糖代谢

1.教学内容

(1)胰岛素原与胰岛素

A、胰岛素原;

B、胰岛素。

(2)C—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应用。

(3)胰岛素抗体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应用。

(4)胰多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应用。

(5)胰高血糖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应用。

(6)诊断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

A、甲磺丁脲(D860)试验;

B、胰高血糖素试验;

C、胰岛素抑制试验;

D、C-肽抑制试验。

2.基本要求

(1)了解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熟悉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胰腺激素与糖代谢检测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掌握胰腺激素与糖代谢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甲状旁腺激素与钙代谢

1.教学内容

(1)钙磷代谢

A、概述;

B、钙磷调节。

(2)甲状旁腺素

A、概述;

B、甲状旁腺素的生物学作用;

C、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调节;

D、正常参考值;

E、临床意义。

(3)降钙素

A、概述;

B、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

C、降钙素的分泌调节;

D、正常参考值;

E、临床意义。

(4)维生素D

A、概述;

B、1,25-(OH)2D3的生物学作用;

C、1,25-(OH)2D3的分泌调节;

D、正常参考值;

E、临床意义。

(5)环核苷酸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熟悉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并掌握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掌握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熟悉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第十二章 胃肠激素

1.教学内容

(1)概述

(2)胃泌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3)胰泌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4)抑胃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5)胆囊收缩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6)胃动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7)蛙皮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8)血管活性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9)生长抑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熟悉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胃肠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熟悉胃肠激素检测的的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 肾脏功能检测

1.教学内容

(1)概述

A、肾脏功能;

B、肾脏功能检测。

(2)肾脏排泄功能检测

A、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

B、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

C、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

(2)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

A、肾素;

B、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

C、红细胞生成素;

D、1,25-二羟胆固化醇。

2.基本要求

(1)了解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

(2)掌握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熟悉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与尿TH糖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4)了解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并掌握肾脏功能检测指标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熟悉肾脏功能检测指标的临床应意义。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

1.教学内容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前列腺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3)心钠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4)加压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5)内皮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6)脑钠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7)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8)前列腺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9)肌凝蛋白轻链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10)地高辛

A、概述;

B、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熟悉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检测指标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分析;

(2)难点是熟悉肾脏功能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第十五章 血液系统

1.教学内容

(1)叶酸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维生素B12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3)血清铁蛋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4)血清β2—微球蛋白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5)血小板相关IgG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6)抗凝血酶—Ⅲ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掌握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2)熟悉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3)了解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生理、病理生理作用、检测结果的分析;

(2)难点是掌握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临床意义。

第十六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检测

1.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A、概述;

B、检测方法;

C、正常参考值;

D、临床意义。

(2)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C、乙型肝炎e抗原;

D、乙型肝炎e抗体;

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F、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

H、乙肝表面抗原/IgM复合物;

I、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

J、乙型肝炎前S2蛋白(Pre-S2);

K、乙型肝炎前S2抗体;

L、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

M、乙肝病毒—DNA。

(3)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A、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B、丙型肝炎病毒-RNA;

(4)丁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A、概述;

B、检测方法;

C、正常参考值;

D、临床意义。

(5)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A、概述;

B、检测方法;

C、正常参考值;

D、临床意义。

(6)甘胆酸

A、概述;

B、检测方法;

C、正常参考值;

D、临床意义。

(7)肝纤维化的相关指标

A、透明质酸;

B、Ⅲ型前胶原;

C、血清Ⅳ型胶原(Ⅳ-C);

D、层粘连蛋白。

2.基本要求

(1)熟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2)掌握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3)了解肝纤维化的相关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熟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2)难点是掌握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第十七章 肿瘤标志物

1.教学内容

1. 概述

A、肿瘤标志物基本概念;

B、如何正确应用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

2.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A、癌胚抗原;

B、甲胎蛋白;

C、前列腺特异抗原;

D、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E、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

F、组织多肽抗原。

(3)糖脂类肿瘤标志物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4)酶及同工酶类肿瘤标志物

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5)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A、激素肿瘤;

B、异位激素瘤。

2.基本要求

(1)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判断必需注意的事项。

(2)掌握癌胚抗原、CA—50、CA—19—9、CA—125、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掌握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4)了解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及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癌胚抗原、CA—50、CA—19—9、CA—125、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2)难点是掌握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判断必需注意的事项。

第十八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干扰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3)白细胞介素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影子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5)肿瘤坏死因子

A、概述;

B、正常参考值;

C、临床意义。

(6)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E;

B、免疫球蛋白A;

C、免疫球蛋白G;

D、免疫球蛋白M;

E、免疫球蛋白D。

2.基本要求

(1)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点;

(2)掌握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分析中的质控和检测结果评价;

(3)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分析中的质控和检测结果评价;(2)难点是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第十九章 治疗药物浓度检测

1.教学内容

1.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目的与临床应用

A、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目的;

B、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2)常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A、地高辛;

B、苯妥英钠;

C、苯巴比妥;

D、氯丙嗪;

E、丙咪嗪;

F、阿司匹林;

G、氨茶碱;

H、普萘洛尔;

I、庆大霉素;

J、丁胺卡那霉素;

K、阿托品;

L、吗啡;

M、氨甲喋呤;

N、环孢菌素。

2.基本要求

(1)熟悉药物浓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了解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氯丙嗪药物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分析;

(2)难点是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第二十章 13C-呼气试验

1.教学内容

(1)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A、概述;

B、13C-尿素呼气试验;

C、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学比较;

D、临床应用。

(2)13C-呼气试验检测肝细胞功能

A、概述;

B、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

C、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的优势及局限性;

D、临床应用。

(3)13C-呼气试验检测胃排空功能

A、概述;

B、13C-辛酸呼气试验原理和方法;

C、临床应用。

(4)13C-呼气试验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

A、概述;

B、13C-甘油三酯呼气试验原理;

C、13C-甘油三酯呼气试验的方法;

D、13C-甘油三酯呼气试验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2)熟悉13C-呼气试验检测肝细胞功能、13C-呼气试验检测胃排空功能、13C-呼气试验检测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的原理;

(2)难点是掌握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第二十一章 微量元素测定的临床应用

1.教学内容

(1)概述

A、微量元素的生化和生理;

B、适应证;

C、临床意义。

(2)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A、检测方法;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样本选取。

(3)微量元素测定的临床应用

A、锌与锌缺乏和过多;

B、镁与镁缺乏和过多;

C、铜与铜缺乏和过多;

D、铬与铬缺乏和过多;

E、钴与钴缺乏和过多;

F、锰与锰缺乏和过多;

G、钼与钼缺乏和过多;

H、硒与硒缺乏和过多;

I、镍与镍缺乏和过多;

J、碘与碘缺乏和过多。

2.基本要求

熟悉各种微量元素的缺乏和过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重难点

重点难是各种微量元素的缺乏和过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第二十二章 血液辐照

1.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概述;

B、TA-GVHD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血液辐照仪

A、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B、表面剂量率;

C、照射均匀度;

D、照射剂量率可调。

(3)辐照血的生物特征

A、血液辐照的剂量选择;

B、辐照血的生物特性;

C、血液辐照的质量保证;

D、辐照血的储存。

(4)辐照血的临床应用

A、辐照血的临床应用机制;

B、辐照血的适应证;

C、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熟悉辐照血的生物特性和临床应用。

3.重难点

重点难是辐照血的生物特性和临床应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绪论 | 0.5 |0 |0 |

|第一章 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础 |0.5 | | |

|第二章 放射性测量技术 |0.5 | | |

|第三章 实验核医学技术 |0.5 | | |

|第四章 检验核医学 |0.5 | | |

|第五章 体外放射分析 |0.5 | | |

|第六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 | | |

|第七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激素 |1 | | |

|第八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1 | | |

|第九章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 |1 | | |

|第十章 胰腺激素与糖代谢 |1 | | |

|第十一章 钙磷代谢相关激素 |1 | | |

|第十二章 胃肠激素 |0.5 | | |

|第十三章 肾脏功能检测 |1 | | |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 |0.5 | | |

|第十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检测 |0.5 | | |

|第十六章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0.5 | | |

|第十七章 肿瘤标志物 |1 | | |

|第十八章 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0.5 | | |

|第十九章 治疗药物浓度检测 |0.5 | | |

|第二十章 13C-呼气试验 |1 | | |

|第二十一章 微量元素测定的临床应用 |0.5 | | |

|第二十二章 血液辐照 |0.5 | | |

四、大纲说明及考核要求

1.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 每次课后布置1~2题作业,作业总量约为80题计算题,占成绩考核的20%。另外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选做,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临床特种检验医学》尹伯元主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

制定人:施良 审定人:李龙 批准人:眭建

2012年6月8日

创业管理B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课程编号:0832027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2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8)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财经学院部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物联网工程

教 材:创业管理;梅强;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管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创业管理》是面向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建立在数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为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业管理》主要是用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考察、解决和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系统和创新的观点、定量运算、应用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

3、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

4、掌握网络创业的技巧。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创业概述

A、创业的概念和意义

B、创业的类型 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个体创业和公司创业

C、创业过程

D、创业与创新的异同

E、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关系

(2)创业管理研究的发展

(3)我国创业史

2.学习要求

(1)掌握创业的概念;

(2)了解创业的类型

(3)掌握创业的过程;

(4)了解创业与创新、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关系;

(5)了解创业管理研究的发展;

(6)了解我国创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和创业实践活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创业的概念、创业的过程;

(2)难点是创业的过程。

(二)创业机会

1.教学内容

(1)创业机会概述

A. 创业机会界定

B. 创业机会表现形式

C. 创业机会特征

D、创业机会来源

(2)创业机会识别

(3)创业机会评价

A、创业机会评价准则

B、创业机会评价方法 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机会的类型;

(2)了解创业机会表现形式和来源;

(3)理解创业机会的内涵;

(4)掌握创业机会的识别方法;

(5)掌握创业机会的评价。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创业机会的识别方法、创业机会的评价;

(2)难点是掌握创业机会的评价。

(三)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1.教学内容

(1)创业者基本概述

(2)创业者特质

A、创业者心理特质

B、创业者行为特质

C、创业者背景特质

(3)创业者知识与能力

A、创业者知识内容和结构

B、组织领导能力

C、业务能力

(4)创业者危险倾向及其规避

(5)创业团队

A、创业团队内涵

B、创业团队的形成原因

C、创业团队特征

D、创业团队的组建

E、创业团队的激励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者的含义和类型;

(2)了解创业者危险倾向及其规避措施;

(3)了解创业者知识内容和结构;

(4)理解创业者心理特质、行为特质和背景特质;

(5)理解创业者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

(6)理解创业团队内涵;

(7)掌握创业团队的组建和激励。

3.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创业者特质和能力,掌握创业团队的组建和激励;

(2)难点是掌握创业团队的组建和激励。

(四)创业模式

1.教学内容

(1)创业模式概述

(2)创业模式设计

A、创业模式设计理念

B、创业模式设计方法 包括参照法、相关分析法、关键因素法和价值创新法

C、创业模式设计程序

(3) 创业模式选择

A、典型创业模式

B、新兴创业模式

(4) 创业模式合理性检验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模式的作用;

(2)理解创业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3)了解创业模式的类型;

(4)了解创业模式的适用条件;

(5)理解创业模式的选择;

(6)掌握创业模式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3.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创业模式的选择,掌握创业模式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2)难点是掌握创业模式设计的方法

(五)创业融资

1.教学内容

(1)创业融资概述

(2)创业融资的资金来源及获取策略

A、自筹资金及获取策略

B、政府扶持资金及获取策略

C、信贷资金及获取策略

D、通过证券市场获得的资金及获取策略

E、其它资金来源

(3)创业投资资金及获取策略

(4)私募股权基金及获取策略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融资的重要性和创业融资的基本原则;

(2)了解新创企业融资与成熟企业融资之间的差异;

(3)了解新创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应具备的条件;

(4)理解各级政府扶持资金的含义及特点;

(5)理解新创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应满足的条件;

(6)掌握获取政府扶持资金的基本策略;

(7)掌握获取信贷资金的基本策略;

(8)掌握获取创业投资的基本策略;

(9)掌握获取私募股权基金的基本策略。

3.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获取政府扶持资金的基本策略,掌握获取信贷资金的基本策略:掌握获取创业投资的基本策略;掌握获取私募股权基金的基本策略。

(六)创业计划书

1.教学内容

(1)创业计划书概述

(2)创业计划书的撰写

A、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步骤

B、创业计划书撰写的原则

C、创业计划书的结构

(3)创业计划书的修订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计划书的作用;

(2)了解创业计划书的修订;

(3)理解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步骤;

(4)理解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原则;

(5)掌握创业计划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3.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创业计划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七)创建新企业

1.教学内容

(1)新创企业的相关法律问题

(2)新创企业的定位

A、新创企业组织形式定位

B、新创企业行业定位

C、新创企业经营场地定位

(3)新创企业的申办条件和程序

2.学习要求

(1)了解企业法定的组织形式;

(2)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

(3)了解新创企业的申办条件和程序;

(4)理解新创企业组织形式定位;

(5)理解新创企业行业定位;

(6)掌握创办企业的程序。

3.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创办企业的程序。

(八)新创企业管理

1.教学内容

(1)新创企业的风险与管理应对

(2)新创企业的战略管理与组织建设

A、新创企业战略管理

B、新创企业组织建设

(3)新创企业营销管理与技术创新

A、市场再评估

B、目标市场再定位

C、新创企业技术创新

(4)新创企业的财务管理

A、财务管理的观念

B、现金管理

C、资本预算

(5)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与文化管理

(6)新创企业质量管理

2.学习要求

(1)了解新创企业的风险类型;

(2)了解新创企业财务管理要点;

(3)了解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基本问题与对策;

(4)了解新创企业质量管理的要点。

(5)理解新创企业的战略管理;

(6)理解新创企业的市场评估及目标市场的重新确定;

(7)掌握新创企业组织的建设;

(8)掌握新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

(9)掌握新创企业资本预算的三种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新创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解新创企业目标市场的确定,掌握新创企业组织的建设,掌握新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掌握新创企业资本预算的三种方法

(2)难点是掌握新创企业资本预算的三种方法

(九)公司创业

1.教学内容

(1)公司创业概述

(2)公司的二次创业

A、公司二次创业的内涵和原则

B、公司二次创业的程序和方式

C、公司二次创业的动力

D、公司二次创业的主要内容

E、公司二次创业中创业者易犯的错误

(3)公司的内部创业

A、公司内部创业的程序

B、公司内部创业的模式

C、公司内部创业环境的构建

2.学习要求

(1)了解公司的二次创业的动力;

(2)了解公司二次创业中创业者易犯的错误;

(3)了解公司内部创业的作用。

(4)了解公司二次创业的涵义和原则;

(5)了解公司内部创业的模式。

(6)掌握公司二次创业的程序和方式;

(7)掌握公司内部创业的程序;

(8)掌握公司内部创业环境的构建。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公司二次创业的程序和方式,掌握公司内部创业的程序,掌握公司内部创业环境的构建。

(2)难点是掌握公司内部创业环境的构建

(十)网络创业

1.教学内容

(1)网络创业概述

(2)网络创业的商务模式

A、软体商品的商务模式

B、有形商品的网络商务模式

(3)网上开店

A、网上开店的准备

B、网店营销管理 包括网店商品描述、网店商品定价和网店的网络营销

(4)网店物流和支付

A、网店物流

B、网店支付

2.学习要求

(1)了解网络创业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网上开店的准备;

(3)了解网店物流;

(4)理解网络创业的商务模式;

(5)理解网店支付;

(6)掌握网店营销管理

3.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网络创业的商务模式,理解网店支付,掌握网店营销管理

难点是掌握网店营销管理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绪论 |2 | | |

|二、创业机会 |3 | | |

|三、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2 | | |

|四、创业模式 |2 | | |

|五、创业融资 |2 | | |

|六、创业计划书 |2 | | |

|七、创建新企业 |2 | | |

|八、新创企业管理 |3 | | |

|九、公司创业 |2 | | |

|十、网络创业 |2 | | |

|创业实验 | | |8 |

|合 计 |22 | |8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创业实验要求见《创业之星》实验教学大纲;

2.本课程需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第一课堂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社团和项目引导等方式,促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3.课后布置若干作业,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4.本课程要求将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是指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清楚,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具有初步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占考试内容比重较少;理解介于二者之间;

5.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情况下为开卷,着重考核学生对于创业管理理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平时考勤、作业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30%~40%。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创业基础,梅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创业案例集,梅强、赵观兵,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制定人:毛翠云 审定人:王邦兆 批准人:李国昊

2012年6月8日

创业人生B

Entrepreneurial life

课程编号:0832044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工商管理

教 材:创业基础;梅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管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创业人生》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它建立在管理学原理、创业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从人生视角解读创业,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业知识和方法。

《创业人生》主要是用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人生视角考察、解决和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系统和创新的观点、应用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识别生活中创业机会的理论与方法;

2、熟悉创业和人生的关系。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创业改变人生

1.教学内容

(1)创业的内涵和特征

(2)创业热潮

A、第一次创业热潮

B、第一次创业热潮

C、第一次创业热潮

D、第一次创业热潮

(3)人生因创业而精彩

A、创业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B、体验创业乐趣

C、实现自己的梦想

(4)世界因创业更美好

A、创业改变了人们学习方式

B、创业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C、创业让社会更和谐

D、创业让世界科技腾飞

(5)创业要激情也要理性

A、创业需要激情

B、创业需要理性

2.学习要求

(1)理解创业的内涵和特征;

(2)了解创业的四次热潮;

(3)了解人生因创业而精彩;

(4)了解世界因创业更美好;

(5)了解创业,要激情要理性。

3.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创业的内涵和特征。

(二)创意源自生活

1.教学内容

(1)创意的内涵

(2)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创意

A、创意来源之1:烦恼之心

B、创意来源之2:亲爱之心

C、创意来源之3:求美之心

D、创意来源之4:责任之心

E、创意来源之5:专业方法

(3)小创意有大市场

(4)让创意转为商机

A、强烈的市场意识

B、一定的动手能力

C、商业化

(5)把创意变成创业

2.学习要求

(1)理解创意的内涵;

(2)了解创意的来源;

(3)掌握创意转为商机的方法;

(4)了解创意变成创业的关键。

3.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创意的内涵,掌握创意转为商机的方法。

(三)审时度势

1.教学内容

(1)创业者自身素质

(2)创业态势的认知

A、天时

B、地利

C、人和

(3)创业模式的审悉

A、创业模式之一一—生存型创业

B、创业模式之二一—机会型创业

(4)创业机会的评估方法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者自身素质;

(2)理解创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3)了解生存型创业的概念和特征;

(4)理解机会型创业的概念和特征;

(5)掌握创业机会的评估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创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理解机会型创业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创业机会的评估方法;

(2)难点是掌握创业机会的评估方法。

(四)结伴同行创业路

1.教学内容

(1)单干还是合伙

A、单干——个人创业

B、合伙——团队创业

(2)同行,与谁结伴

A、寻找合作伙伴——条件

B、寻找合作伙伴——家人、同学、朋友、同事、战友

C、寻找合作伙伴——告别亲朋神话

D、寻找合作伙伴——互补性

E、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担当责任

(3)星状,还是网状

A、创业团队形式——星状创业团队

B、创业团队形式——网状创业团队

(4)好聚,亦要好散

A、创业团队管理

B、好聚亦好散——多元化产品,划块

C、好聚亦好散——单一产品,划片

D、好聚亦好散——自我稀释

2.学习要求

(1)了解个人创业的条件、优缺点;

(2)理解团队创业的条件、优缺点;

(3)了解寻找合作伙伴的条件;

(4)了解合作伙伴的类型;

(5)了解星状创业团队的优缺点;

(6)了解网状创业团队;

(7)掌握创业团队管理。

3.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团队创业的条件、优缺点,掌握创业团队管理。

(五)融资助力创业

1.教学内容

(1)创业项目启动资金

A、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类型

B、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估算

(2)创业起步融资方式

A、自筹资金

B、向亲朋好友借款

C、民间借贷

D、寻找合伙人共同投资创业

E、吸收风险投资

(3)创业成长融资方式

A、银行贷款

B、小额贷款公司贷款

C、融资租赁

D、吸收私募股权投资

E、证券市场融资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融资的重要性和创业融资的基本原则;

(2)了解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类型;

(3)掌握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估算;

(4)了解创业起步融资方式;

(5)理解创业成长融资方式。

3.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估算,理解创业成长融资方式。

(六)创业导航

1.教学内容

(1)创业计划书概述

(2)创业计划书的撰写

A、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步骤

B、创业计划书撰写的原则

C、创业计划书的结构

(3)创业计划书的修订

2.学习要求

(1)了解创业计划书的作用;

(2)了解创业计划书的修订;

(3)理解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步骤;

(4)理解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原则;

(5)掌握创业计划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3.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创业计划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七)网络创业正当时

1.教学内容

(1)网络创业的起源、概念和作用

(2)网络创业的特征

A、成本低,开办费用少

B、人人可为

C、以小博大

D、无国界

E、财富聚集的革命性

(3)网络创业的形式

A、电子商务相关——建平台、建独立网站和加盟网上商城

B、资讯相关—建资讯类网站、搜索引擎

C、网络游戏

D、社交类

E、移动商务

F、服务及辅助衍生类

(4)网络创业注意点

A、做好充分准备

B、专注并坚持

C、持续创新

D、注重口碑

2.学习要求

(1)了解网络创业的起源、概念和作用;

(2)了解网络创业的特征;

(3)理解网络创业的形式;

(4)了解网络创业注意点。

3.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网络创业的形式。

(八)借风使船

1.教学内容

(1)我国创业政策体系

(2)创业基地

A、创业基地的定义和创建方式

B、创业基地的服务举措和功能

C、创业基地的运营机制 包括培育机制、筛选机制、融资机制、收益机制、

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毕业机制

D、创业基地的管理

E、创业基地的服务引入

(3)创业辅导体系

2.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创业政策的结构;

(2)了解创业基地的定义和创建方式;

(3)了解创业基地的服务与功能;

(4)理解我国创业政策的内容;

(5)理解创业基地的管理;

(6)掌握创业基地的运营机制;

(7)掌握创业辅导体系的业务内容。

3.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我国创业政策的内容,理解创业基地的管理,掌握创业基地的运营机制,掌握创业辅导体系的业务内容。

(2)难点是理解创业基地的管理,掌握创业基地的运营机制。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创业改变人生 |2 | | |

|二、创意源自生活 |2 | | |

|三、审时度势 |2 | | |

|四、结伴同行创业路 |2 | | |

|五、融资助力创业 |2 | | |

|六、创业导航 |2 | | |

|七、网络创业正当时 |2 | | |

|八、借风使船 |1 | | |

|合 计 |15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是网络选修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学。

2.本课程要求将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是指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清楚,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具有初步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占考试内容比重较少;理解介于二者之间;

3.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情况下为开卷,着重考核学生对于创业管理理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平时考勤、作业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30%~40%。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创业管理,梅强,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2.创业案例集,梅强、赵观兵,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制定人:毛翠云 审定人:王邦兆 批准人:李国昊

2012年6月8日

医学伦理学

Medical Ethics

课程编号:1531170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公共课、医学基础课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护理学卫生检验检疫、医学影像、药学等

教 材:《医学伦理》、李勇 陈亚新 王大建 科学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医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科学。本课程的开设,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反映,符合世界医学向医学人文化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认识到医德修养在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以及各项医疗实践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自觉加强医德的教育和修养,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和学科性质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3)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2、学习要求:

(1)理解道德、伦理、医学道德的含义

(2)掌握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3、重难点:

(1)道德、伦理、医学道德、医学伦理的含义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1、教学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2)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2、学习要求:

(1)理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价值论、义务论等。

(2)了解传统医学美德的基本精神

3、重难点:

(1)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

1、教学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应用原则

(2)医学伦理学的国内规范及相关国际规范

(3)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2、学习要求:

(1)理解我国医德规范的内容

(2)理解医学伦理学范畴:权利和义务、良心和功利、审慎和情感

(3)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应用原则

3、重难点: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应用原则

(2)我国医德规范的内容

(3)权利和义务、良心和功利、审慎和情感

第四章 医疗人际关系的伦理审视

1、教学内容

(1)医患关系

(2)医患的权利和义务

(3)医际关系

2、学习要求

(1)理解医患关系含义、特点、内容和模式

(2)认识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改善对策

(3)掌握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重难点:

(1)医患关系含义、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改善对策

(2)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 临床诊疗理论

1、教学内容

(1)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

(2)临床诊断过程中的道德要求

(3)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道德要求

(4)特殊科室的道德要求

  (5)医院辅助科室的伦理问题

2、学习要求

(1)理解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

(2)掌握辅助检查、临床用药、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

3、重难点:

(1)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

(2)辅助检查、临床用药、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

第六章 医学科研伦理

1、教学内容:

(1)医学科研伦理的含义及要求

(2)人体实验的伦理问题

(3)IRB与人体实验的伦理审查

2、学习要求:

(1)理解科研伦理的基本准则

(2)掌握人体试验的含义和伦理原则

(3)理解IRB伦理审查的环节和内容

3、重难点:

(1)人体试验的含义和伦理原则

第七章 生命与生殖伦理

1、教学内容

(1)生命与生命观

(2)生育控制与严重缺陷儿的淘汰

(3)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

(4)人类干细胞和克隆技术研究伦理

2、学习要求

(1)理解生命的标准和生命观

    (2)掌握严重缺陷儿的处置及伦理原则

(3)理解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

3、重难点:

(1)严重缺陷儿的处置及伦理原则

(2)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

第八章 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1、教学内容

(1)死亡伦理

(2)安乐死的伦理争论

(3)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

(4)区分修养的沟通策略

2、学习要求

(1)理解现代脑死亡标准及道德意义

(2)了解安乐死的内涵及其发展

(3)掌握临终关怀的内容和医德要求

3、重难点:

(1)现代脑死亡标准

(2)临终关怀的内容和医德要求

第九章 器官移植的伦理要求

1、教学内容

(1)器官移植技术及其发展

(2)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

(3)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2、学习要求

(1)掌握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2)理解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

(3)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分类

3、重难点:

(1)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第十章 基因伦理

1、教学内容

(1)基因诊断中的伦理问题

(2)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3)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伦理问题

2、学习要求

(1)了解基因诊断的伦理风险及准则

(2)掌握基因诊断的伦理原则

(3)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伦理问题

3、重难点

(1)基因诊断的伦理风险及准则

第十一章 医德教育、修养和评价

1、教学内容

(1)医德教育

(2)医德修养

(3)医德评价

2、学习要求

(1)理解医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掌握医德修养的含义和方法

(3)理解医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3、重难点

(1) 医德修养的含义和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考 试 |

|第一章 绪论: |1 | |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1 | |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原则、规范和范畴 |1 | |

|第四章 医疗人际关系的伦理审视 |1 | |

|第五章 临床诊疗伦理 |2 | |

|第六章 医学科研伦理 |1 | |

|第七章 生命与生殖伦理 |1 | |

|第八章 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1 | |

|第九章 器官移植的伦理研究 |1 | |

|第十章 基因伦理 |1 | |

|第十一章 医德教育、修养和评价 |2 | |

|教材附录案例讨论 |2 | |

|提交课程论文(课程结束2周后)或开卷考试 | | |

四、大纲说明:

1.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加强教学互动

2.课程考核由案例分析和课程论文两部分组成或开卷考试

五、参考书目:

1.《医学伦理学》 郭照江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医学伦理学》 孙慕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医学伦理学》 袁俊平、谷桂菊 科学出版社

4.《医疗法律学》 植木哲、冷罗生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制定人:王为其 审定人:王为其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临 床 酶 学

Clinical Enzymology

课程编号:1531062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郑铁生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酶学与医学科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密切相关。酶是一种高效、专一的生物催化活性物质,是构成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机体内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传递、信息转录、神经传导、免疫调节、细胞衰亡以及生长发育等等都有酶的参与,由此可见,酶与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精密相联。通过酶活性的测定,可阐述亚细胞水平的酶作用机制,反映生物体的机能状况;随着我国酶制剂的生产和综合利用的需要,酶作为一种分析试剂已逐渐取代陈旧的手工分析操作,应用也愈来愈广泛,使酶法分析更为快速、简便、微量、准确。目前,临床酶学在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以及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临床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酶学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以及酶学在冠状动脉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胰腺疾病、骨疾病和肿瘤等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临床酶学基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 酶作用的特点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2.基本要求

掌握酶作用的特点;熟悉酶促反应的机制和分子结构

3.重难点

酶作用的特点与应用。

第二章 酶的命名和含量表示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的分类

第二节 酶的命名:系统名、惯用名

第三节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酶含量的表示方法;熟悉血清酶的分类;了解酶的命名方法。

3.重难点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第二节 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节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四节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五节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六节 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基本要求

掌握底物浓度、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熟悉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重难点

底物浓度、抑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

第四章 酶促反应进程与酶活性测定方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促反应进程

第二节 酶偶联反应

第三节 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方法

第四节 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

2.基本要求

掌握酶促反应进程和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方法;熟悉酶偶联反应;了解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

3.重难点

酶促反应进程和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方法。

第五章 同工酶检测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同工酶及亚型的概念

第二节 检测同工酶的目的

第三节 同工酶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临床常见的同工酶

2.基本要求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和同工酶的分析方法;熟悉临床常见同工酶的特性与应用。

3.重难点

同工酶的分析方法,常见同工酶的特性。

第六章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清酶的来源

第二节 血清酶的去路

第三节 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第四节 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

2.基本要求

掌握血清酶的来源和酶变化的病理机制;熟悉酶的生理变异。

3.重难点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变异、病理机制。

第七章 常用诊断酶的酶活性测定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

第二节 肌酸激酶测定

第三节 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第四节 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测定

第五节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

第六节 淀粉酶的测定

第七节 胆碱酯酶的测定

第八节 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第九节 单胺氧化酶测定

2.基本要求

掌握酶的测定方法和评价;熟悉酶的特性与应用。

3.重难点

酶的测定方法和评价。

第八章 酶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病时血清酶学检查

第二节 AMI时血清酶学变化

第三节 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肝病、AMI时血清酶变化;熟悉骨代谢性疾病等酶的应用。

3.重难点

肝病、AMI时血清酶变化。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第一章 |2 | | |

|第二章 |2 | | |

|第三章 |2 | | |

|第四章 |2 | | |

|第五章 |2 | | |

|第六章 |1 | | |

|第七章 |2 | | |

|第八章 |2 | | |

四、大纲说明

五、参考书目

制定人: 郑铁生 审定人:姜旭淦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月8日

医学法学

Medical jurisprudence

课程编号:2332305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影像、护理学、法学及其他专业的公选课

教 材:医事法学;姜柏生、万建华、严晓萍;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版

开课学院:文法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事法是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规范人们医疗行为活动的基本准则。医事法学是研究医事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科,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护理学、法学专业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专业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医事法学从总体职能来看,具有阶级性;从立法的根本宗旨来看,具有社会性;从科学技术进步和调整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看,具有综合性;从医事法学是边缘学科来理解,它具有交叉性;从医学高科技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医事法学又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因此,医事法学的任务就是将生物学、医学、药物学、卫生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医药卫生事业实践,用法律手段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生命和健康。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一)医事法学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法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1)医事法学的概念

(2)医事法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医事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医事法学体系

(1)绪论部分

(2)总论部分

(3)分论部分

第四节 医事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医事法学与法学

(2)医事法学与医药卫生科学

(3)医事法学与医学伦理学

(4)医事法学与卫生政策学

(5)医事法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6)医事法学与法医学

第五节 学习医事法学的意义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2)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需要

(3)提高医药卫生执法水平的需要

(4)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利的需要

第六节 学习医事法学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历史分析的方法

(3)比较分析的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事法学概念、研究对象。

(2)掌握医事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3)学会学习医事法学的方法。

3.重难点

(1)医事法学的任务和性质。

(2)医事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医事法概述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医事法的概念

2.医事法的调整对象

(1)医事组织关系

(2)医事管理关系

(3)医事服务关系

第二节 医事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1.医事法的特征

(1)以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为根本宗旨

(2)综合性和多样性

(3)科学性和技术规范性

(4)社会共同性

2.医事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身体健康的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4)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原则

(5)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原则

(6)国家医事监督的原则

第三节 医事法的历史与发展

1.我国的医事立法

2.外国的医事立法

3.国际卫生法

第四节 医事法律体系和渊源

1.医事法律体系

2.医事法的渊源

(1)宪法

(2)医事法律

(3)医事法规

(4)医事规章

(5)技术性规范

(6)医事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

(7)国际医事条约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事法的含义和调整对象。

(2)了解医事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3)理解医事法的渊源。

3.重难点

(1)医事法的特殊和基本原则。

(2)医事法的渊源。

(三)医事法律关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法律关系概述

1.医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2.医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医事法律关系的形成必须以相应的医事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2)医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纵横交错、内外交叉、综合性的法律关系。

(3)医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特殊性。

3.医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医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①国家医药卫生行政机关。

②医疗卫生单位。

③企事业单位。

④社会团体。

⑤公民。

(2)医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①权利

②义务

③医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特殊性

④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3)医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②行为。

③物。

④精神产品。

4.医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法律行为

(2)法律事件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医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构成。

(2)理解医事法律事实及其法律后果。

3.重难点:

(1)医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四)医事立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立法概述

1.医事立法的概念

(1)医事立法活动的特点

(2)关于医事立法的概念的理解

2.医事立法的依据

(1)宪法是医事立法的法律依据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医事立法的现实依据

(3)医药卫生方针政策是医事立法的政策依据

3.医事立法的原则

(1)遵循宪法基本原则的原则(合宪原则)。

(2)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

(3)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原则。

(5)连续性、稳定性和适时性相结合原则。

(6)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7)借鉴吸收外国有益经验的原则。

第二节 医事立法的体制和立法程序

1.我国的医事立法体制

“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2.我国的医事立法程序

(1)医事法律的制定程序

(2)医事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3)医事规章的制定程序

(4)地方性医事法规的制定程序

(5)地方性医事规章的制定程序

2.基本要求:

(1)了解医事立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2)掌握我国医事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

3.重难点:

(1)我国医事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

(五)医事法的实施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法实施概述

1.医事法实施的概念

2.医事法的适用

(1)医事法适用的概念

(2)医事法适用的特点

(3)医事法适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医事法的效力范围

(1)医事法的时间效力

(2)医事法的空间效力

(3)医事法对人的效力

第二节 医事守法、违法与医事法律责任

1.医事法的遵守

(1)医事守法的主体

(2)医事守法的范围

(3)医事守法的要求

2.医事违法

(1)医事违法的概念

(2)医事违法的构成

3.医事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

(1)医事法律责任以存在医事违法行为为前提。

(2)医事法律责任必须由医事法律规范明确、具体规定。

(3)医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

(4)医事法律责任,必须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予以追究。

4.医事法律责任的种类

(1)医事行政责任

(2)医事民事责任

(3)医事刑事责任

第三节 医事行政执法

1.医事行政执法的概念

2.医事行政执法的特征

(1)一般特征

(2)独有的特点

3.医事行政执法主体

(1)医事行政执法主体的概念

(2)医事行政执法主体的种类及职能

4.医事行政执法的种类

5.医事行政执法责任制

6.医事行政处罚

(1)医事行政处罚的性质和目的

(2)医事行政处罚的原则

(3)医事行政处罚的管辖

(4)医事行政处罚程序

(5)医事行政处罚的执行与结案

第四节 医事行政法制监督

1.医事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

2.医事行政法制监督的意义

3.医事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

4.医事行政法制监督体系

(1)国家的法制监督

(2)社会的法律监督

第五节 医事法律服务

1.医事法律服务的概念和特征

(1)服务主体的特定性

(2)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

(3)服务行为的专业性

2.医事法律服务的基本方式

(1)咨询解答

(2)代理

(3)调研论证

3.医事法律服务的要求

4.医事法律服务的现状与展望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事法实施的概念;

(2)了解医事法的效力。

(3)理解医事法律责任。

(4)掌握医事行政执法主体、种类、内容和程序等主要内容。

3.重难点:

(1)医事法律责任。

(2)医事行政执法主体、种类、内容和程序等主要内容。

(六)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1.传染病与传染病防治法

2.传染病防治法的选用范围

3.法定传染病病种的分类和分类管理

(1)法定传染病病种的分类

①.甲类传染病。

②.乙类传染病。

③.丙类传染病。

(2)传染病的分类管理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规定

1、传染病的预防

(1)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2)消除各种传染病传播媒介

(3)加强管理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4)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5)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保护和管理

(6)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以及菌种、毒种管理制度

(7)加强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防治

(8)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

(9)对传染病病原污染严格消毒处理

(10)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的卫生防疫管理

(11)传染病防治相关产品的管理

2、传染病疫情报告与、通报和公布

(1)疫情的报告

(2)疫情的通报

(3)疫情的公布

3、传染病疫情的控制

(1)医疗机构的控制措施权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控制措施权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控制措施权

(4)有关机构的其他控制措施权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监督与保障的法律规定

1.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

2.传染病防治的保障措施

第四节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刑事责任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理的法律规定

1.概述

2.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2)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立

(3)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3.突发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1)突发事件的报告

(2)突发事件的举报

(3)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

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

5.法律责任

(1)行政部门的法律责任

(2)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

(3)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2.基本要求:

(1)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2)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原则及主要法律规定。

(3)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理的法律规定。

3.重难点:

(1)法定传染病分类管理的法律规定。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理的法律规定。

(七)职业病与地方病防治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卫生监督与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1.劳动卫生监督与职业病防治立法

(1)职业病和职业病防治法的概念

(2)职业病防治立法

2.职业病预防的法律规定

(1)设立符合卫生条件的工作场所

(2)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3)职业病危害预评制度

3.劳动卫生监督与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1)职业病防治机构

(2)劳动过程的职业病防护与管理

(3)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

4.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权利

(1)知情权

(2)教育培训权

(3)拒绝权

(4)职业健康与劳动保障权

(5)特殊保障权

(6)参与决策权

(7)检举、控告权

(8)损害赔偿权

5.职业病的诊断与处理的法律规定

(1)职业病诊断

(2)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病人的报告制度

(3)职业病病人保障的规定

6.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1)监督管理机构

(2)监督管理的内容、措施的要求

7.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1.地方病及其防治立法

(1)地方病的概念

(2)地方病防治立法

2.几种地方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1)鼠疫

(2)碘缺乏症

(3)血吸虫病

(4)布氏杆菌病

(5)地方性氟中毒病

(6)麻风病

2.基本要求:

(1)了解职业病与地方病防治的概念。

(2)了解和掌握劳动卫生监督与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3)了解地方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4)掌握几种地方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3.重难点:

(1)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权利

(2)掌握几种地方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八)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1.医疗机构的概念

2.我国医疗机构管理及立法现状

3.医疗机构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制度

(1)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法律规定

(2)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法律规定

4.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制度

5.医疗机构的登记执业和校验制度

(1)登记的法律规定

(2)校验的法律规定

(3)执业的法律规定

6.医疗机构评审制度

7.医疗广告管理制度

8.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制度

第二节 医院管理的法律规定

1.医院的概念及其管理立法

2.医院的任务和分类

3.医院组织编制的法律规定

4.医院分级管理和评审的法律规定

5.院工作制度的法律规定

(1)领导管理体制

(2)医疗预防工作制度

(3)技术管理工作制度

(4)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制度

(5)社会监督制度

(6)经济管理和后勤工作制度

第三节 预防保健机构管理的法律规定

1.预防保健机构的概念

2.预防保健机构的设置

3.预防保健机构的管理

第四节 社会民办医疗机构管理的法律规定

1.社会民办医疗机构的概念

2.社会民办医疗机构开业资格的法律规定

3.社会民办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

第五节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的法律规定

1.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概念

2.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与登记

(1)设置条件

(2)设置审批与登记

3.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执业

4.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第六节 违反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概述

2.法律责任的种类

2.基本要求:

(1)系统深入了解和掌握医疗机构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与法律责任。

(2)了解急救医疗机构的设置和任务。

(3)掌握预防保健机构的设置和任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等有关法律规定。

3.重难点:

(1)医疗机构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与法律责任。

(九)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执业医师法

1.执业医师法的概述

(1)执业医师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1)执业医师法的概念

2)执业医师法的适用范围

(2)实行医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意义和执业医师的必备条件

①实行医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意义

②执业医师的必备条件

(3)医师的职责和医师的社会地位

①医师的职责

②医师的社会地位

2.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

(1)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2)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3.医师执业规则

(1)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2)医学文书的正确书写和药品等的合理使用

(3)危急病人的救治和紧急情况时医师的作为

(4)尊重患者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5)恪守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6)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7)关于执业助理医师的规定

4.医师的考核和培训

(1)医师的考核

(2)医师的表彰或奖励

(3)医师的培训

第二节 护士管理法律制度

1.护士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1)护士的概念

(2)护士管理立法的沿革

2.护士执业注册

(1)护士执业注册条件

(2)护士执业注册申请

(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4)护士执业注册原则

3.护士执业权利和义务

(1)护士享有的权利

(2)护士履行的义务

4.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

5.法律责任

第三节 执业药师管理法律制度

1.执业药师和执业药师管理立法

2.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和注册

(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制度

(2)执业药师注册制度

3.执业药师职责

4.继续教育

5.法律责任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师、药师、护士的资格考试制度。

(2)了解医师、药师、护士的职业注册制度。

(3)掌握医师、药师、护士的执业规则和权利与义务。

(4)了解医师、药师、护士违反有关医事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

3.重难点:

(1)医师、药师、护士的执业规则和权利与义务。

(2)医师、药师、护士违反有关医事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

(十)血液管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献血法

1.献血法的概念

(1)献血法和国际献血立法

(2)我国的献血立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我国献血法立法目的

(2)无偿献血制度和无偿献血主体

(3)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第二节 血站管理的法律规定

1.血站的概念

(1)血站设置、审批的规定:

(2)血站执业许可的规定

2.血站的设置、审批和执业许可

(1)执业规定

(2)采血管理

(3)供血管理

3.采、供血管理

4.监督管理

第三节 临床用血管理的法律规定

1.临床用血的概念及立法

2.临床用血管理的法律规定

(1)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供给)的规定

(3)临床用血费用的规定

(4)输血治疗的规定

第四节 血液制品管理的法律规定

1.血液制品的概念

2.原料血浆的管理

(1)原料血浆采集机构

(2)原料血浆采集管理

3.血液制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管理

第五节 违反献血法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1)非法组织卖血罪

(2)强迫卖血罪

(3)非法采集、供应血液或者制作、供应血液制品罪

(4)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事故罪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制度。

(2)了解临床用血的规定。

(3)了解血站的管理。

(4)了解血液制品及其管理。

(5)了解违反献血法的法律责任等主要内容。

3.重难点:

(1)血液制品及其管理。

(十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概述

1.食品安全法的概念

(1)食品

(2)食品安全

(3)食品安全法的概念

2.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第三节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生产经营

1.食品安全标准

2.食品生产经营

(1)食品生产经营的规定

(2)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3)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与管理

(4)食品中的物质添加

(5)食品广告审查

第四节 食品检验与食品进出口

1.食品检验

2.食品进出口

第五节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与食品安全监督

1.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2.食品安全监督

第六节 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2.基本要求:

(1)掌握食品安全法概念。

(2)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等法律规定。

3.重难点: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等法律规定。

(十二)药品管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1.药品的概念

(1)药品作用的两重性

(2)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3)药品鉴定的科学性

(4)药品使用的专属性

2.我国的药品管理立法

第二节 药品生产经营管理

1.药品生产企业管理

(1)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条件

(2)生产药品的质量管理

(3)药品包装管理

2.药品经营的企业管理

(1)开办药品经营企业的条件

(2)经营药品的质量管理

(3)药品的流通管理

第三节 药品管理的法律规定

1.药品标准

2.新药、仿制药品、新生物制品的管理

(1)新药

(2)仿制药品

(3)新生物制品

(4)药品的审评

3.进口药品的管理

4.非处方药管理

5.禁止生产和销售假药、劣药

6.特殊药品管理

第四节 药品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1.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2.药品检验机构及其职责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第六节 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2.基本要求:

(1)了解药品的特殊性、药品管理法的主要内容及我国药品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

(2)掌握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3.重难点:

(1)药品的特殊性、药品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2)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十三)现代医学与法律问题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殖技术的法律问题

1.生殖技术概述

2.生殖技术产生的法律问题

3.受精卵和胚胎管理的法律问题

4.生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立法思考

第二节 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的法律问题

1.基因工程概述

2.基因工程引起的法律问题

3.我国基因工程及其立法

第三节 器官移植的法律问题

1.器官移植的概念及意义

2.器官移植的法律问题

3.我国器官移植的立法

第四节 死亡法学

1.死亡标准与死亡的法学判定

2.脑死亡的法律问题

3.安乐死的法律问题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2)了解生殖技术,基因工程与生命合成技术。

(3)掌握器官移植医学等技术中的法律问题。

(4)理解性法学的基本问题。

(5)掌握确定脑死亡的意义及诊断标准。

(6)了解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3.重难点:

(1)器官移植医学等技术中的法律问题。

(2)脑死亡的意义及诊断标准。

(十四)医事争议处理法律制度概述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争议概述

1.医事争议的概念

2.医事争议分类

3.医事争议特征

第二节 医事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1.医事争议处理法的概念

2.国外医事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简介

3.我国医事争议处理法制建设

4.医事争议处理原则

5.医事争议的处理方式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医事争议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掌握医事争议处理法的概念。

(3)掌握医事争议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式。

(4)了解国外医事争议处理简况。

3.重难点:

(1)医事争议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医事争议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式。

(十五)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法律认定

1.医疗纠纷的不可避免性

2.医疗事故的概念

3.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

4.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5.医疗事故的分级

6.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形

第二节 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规定

1.医疗事故的报告制度

2.医疗事故的紧急处理

3.病历资料与现场实物的保存

4.尸体剖验

5.医疗事故争议的调查和处理

第三节 医疗事故鉴定

1.医疗事故鉴定概述

2.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3.医疗事故争议的司法鉴定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

1.举证责任概述

2.医疗损害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医疗事故的概念、分类。

(2)掌握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及构成要件。

(3)了解我国医疗事故处理的重要法律规定。

3.重难点:

(1)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及构成要件。

(2)我国医疗事故处理的重要法律规定。

(十六)医事民事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民事争议处理概述

1.医事民事争议的概念

2.医事民事争议的分类

3.医事民事争议处理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医事民事争议的和调与调解

1.医事民事争议的和调

2.医事民事争议的调解

第三节 医事民事争议的仲裁

1.医事仲裁概述

2.医事仲裁的实施

3.开展医事仲裁的1些设想

第四节 医事民事诉讼

1.医事民事诉讼概述

2.医事民事诉讼的证据

3.医事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和种类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事民事争议的概念、分类及处理的主要方式

(2)掌握医事民事争议的和解与调解

(3)掌握医事仲裁、医事诉讼的概念和主要法律规定。

3.重难点:

(1)医事民事争议的概念、分类及处理的主要方式

(2)医事民事争议的和解与调解

(3)医事仲裁、医事诉讼的概念和主要法律规定。

(十六)医事行政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事行政争议与法律救济

1.医事行政争议的概念

2.医事行政争议的特征

3.解决途径

第二节 卫生行政复议

1.卫生行政复议概述

2.卫生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

3.卫生行政复议机关和卫生行政复议参加人

4.卫生行政复议的程序

5.卫生行政复议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卫生行政诉讼

1.卫生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2.卫生行政诉讼的原则

3.卫生行政诉讼范围和管辖

4.卫生行政诉讼程序

2.基本要求:

(1)掌握医事行政争议的概念、特征及解决途径。

(2)了解卫生行政复议的概念及主要法律规定。

(3)了解卫生行政诉讼的概念、原则及程序。

3.重难点:

(1)医事行政争议的概念、特征及解决途径。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医事法学绪论 |0.5 | | |

|(二)医事法概述 |0.5 | | |

|(三)医事法律关系 |1 | | |

|(四)医事立法 |1 | | |

|(五)医事法的实施 |1 | | |

|(六)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1 | | |

|(七)职业病与地方病防治法律制度 |1 | | |

|(八)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 |1 | | |

|(九)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 |1 | | |

|(十)血液管理法律制度 |1 | | |

|(十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1 | | |

|(十二)药品管理法律制度 |1 | | |

|(十三)现代医学与法律问题 |1 | | |

|(十四)医事争议处理法律制度概述 |1 | | |

|(十五)医事民事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1 | | |

|(十六)医事行政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1 | | |

|合 计 |15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见《医事法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3.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适当观看视频,并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

4.每次课后布置1-2题作业,作业总量约为30题计算题。另外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选做,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医事法学》,姜柏生、万建华、严晓萍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版

2.《医事法学》,刘鑫、王岳、李大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

制定人:耿华昌 审定人:李炳烁 批准人:吴晓峰

2012年6月8日

医学科研方法A

Research Methods in Medicine A

课程编号:1531135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医学统计学、必要的医学知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医学科学设计》,李君荣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医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这里《医学科研方法》是特指医学领域的科研设计方法。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未知的认识活动,必然要求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医学研究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方法的要求则更高。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务工作者一种自觉的活动,是一种能动地去探索医学领域中的未知,创造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认识活动。它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继承性、连续性、集体性和个人独立思考性等特点,它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观察健康与疾病,周密地进行科研设计,严格地测量和观察研究结果,严谨地评价研究结果,使研究的结论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医学科研质量和水平,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医学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2)科学假说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3)医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变。

(4)医学研究的选题与立题

2、基本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任务;

(2)熟悉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3)掌握科学假说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4)掌握选立题的基本技巧

(5)了解医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变。

3、重点与难点

选题及科学假说的形成。

(二)研究设计基础

1、教学内容

(1)研究设计的意义;

(2)实验研究的特点;

(3)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4)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5)常用的抽样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实验设计的意义、基本要素、基本原则。熟悉几种常用的几种抽样方法。

3、重点与难点

两类研究(实验与调查)的区别,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实验设计的原则。

(三)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1、教学内容

(1)临床医学研究的特点和选题原则;

(2)调查设计方案

(3)实验设计方案;

2、基本要求

(1)熟悉医学研究的特点和选题原则;

(2)熟悉常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病例报告与病例分析、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交叉试验、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以及序贯试验等);

3、重点与难点

常见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及其实施。

(四)临床试验的设计与评价

1、教学内容

(1)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性;

(2)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3)多中心临床试验;

2、基本要求

了解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性,熟悉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原则(九条),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依据(三期临床试验),基本设计方案的选择,样本含量大小的确定,结局变量的确定,研究对象的来源和入选。了解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优点和注意事项;熟悉失访和不依从资料的处理。

3、重点与难点

RCT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实施,优缺点。

(五)医学研究的真实性与质量控制

1、教学内容

(1)医学研究质量问题;

(2)偏倚的概念与种类;

(3)临床研究常见的偏倚与控制;

(4)依从性。

2、基本要求

掌握影响临床科研结果真实性的因素:机遇、偏倚以及依从性。

3、重点与难点

何谓研究的真实性,如何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主要影响因素。

(六)医学文献的写作原则

1、教学内容

(1)阅读、评价和利用临床医学文献的步骤;

(2)医学文献写作原则;

2、基本要求

  熟悉阅读、评价和利用医学文献的步骤,掌握医学开题报告(标书)、各类论文写作的原则与方法。

3、重点与难点

医学文献的种类,论著的格式与基本要求。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一、绪 论 |2 | | |

|二、研究设计基础 |4 | | |

|三、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10 | | |

|四、临床试验的设计与评价 |6 | | |

|五、医学研究的真实性与质量控制 |2 | | |

|六、医学文献的写作 |6 | | |

四、大纲说明

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1.《医学科学设计》,李君荣 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2.《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金丕焕、苏炳华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制定人:李君荣 审定人:李君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干细胞与肿瘤

Stem cells and tumor

课程编号:1531197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

教 材:干细胞与肿瘤;陆士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干细胞与肿瘤》体现各学科交叉,较系统地介绍有关干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了解并认识干细胞、肿瘤学相关基础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一)干细胞概论

1. 教学内容

(1)干细胞概念。

(2)干细胞类型。

2.学习要求

(1)掌握干细胞概念,。

(2)熟悉多种干细胞类型。

(3)了解干细胞的发现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干细胞概念。

(2)难点是对多种干细胞的认识。

(二)胚胎干细胞

1. 教学内容

(1)胚胎干细胞生物学基础。

(2)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建立与鉴定。

(3)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及其应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胚胎干细胞概念,掌握胚胎干细胞鉴定方法。

(2)熟悉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及其应用。

(3)了解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建立 。

3.重难点

(1)重点胚胎干细胞概念和鉴定方法。

(2)难点是胚胎干细胞鉴定方法。

(三)造血干细胞

1. 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和造血干细胞调控因子。

(2)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培养技术。

(3)流式细胞术在造血系统中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

(2)熟悉造血干细胞调控因子。

(3)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流式细胞术在造血系统中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

(2)难点是造血干细胞培养技术。

(四)间质干细胞

1. 教学内容

(1)间质干细胞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2)间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体外扩增、鉴定。

(3)间质干细胞与肿瘤。

2.学习要求

(1)掌握间质干细胞的概念,掌握间质干细胞与肿瘤。

(2)熟悉间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了解间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间质干细胞的概念,间质干细胞与肿瘤。

(2)难点是间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五)肿瘤干细胞生物学

1. 教学内容

(1)肿瘤干细胞概念与类型。

(2)多种肿瘤干细胞基本特性与鉴定。

2.学习要求

(1)掌握肿瘤干细胞概念与类型。

(2)熟悉肿瘤干细胞的多种类型和鉴定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肿瘤干细胞概念与鉴定。

(2)难点是肿瘤干细胞的鉴定方法。

(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技术

1. 教学内容

(1)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技术。

(2)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2.学习要求

(1)掌握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技术与方法。

(2)熟悉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技术与方法。

(2)难点是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干细胞概论 |1 | | |

|二、胚胎干细胞 |2 | | |

|三、造血干细胞 |2 | | |

|四、间质干细胞 |4 | | |

|五、肿瘤干细胞生物学 |3 | | |

|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技术 |3 | |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2.

3.

4.

5.

制定人:胡嘉波 审定人:胡嘉波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技术

Technology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课程编号:1531122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金伯泉;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之一,已成为当今极为重要的前沿科学。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免疫学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和基因的水平,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也比较广泛,对揭示各种生命现象和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是生命科学各科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从免疫学角度阐述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理论和免疫技术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免疫与疾病

1、教学内容

(1)免疫的基本概念、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调控机制

(2)免疫与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移植等关系

(3)免疫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

2、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免疫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免疫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

3、重难点

免疫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为本章重点讲授的内容。

第二章 炎症与疾病

1、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表现,炎症与免疫的关系

(2)炎症在肿瘤发生、自身免疫病、感染中的作用

(3)炎症对于疾病的诊断价值

2、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炎症的概念、理解炎症与疾病的关系,了解炎症在疾病进程过程中的作用。

3、重难点

理解炎症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病的关系为本章重点讲授内容。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与疾病的防治

1、教学内容

(1)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

(2)人源化抗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基因工程抗体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感染性疾病、肿瘤)

2、基本要求

掌握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种类,了解我国人源化抗体的发展现状及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情况。

3、重难点

本章重点为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种类。

第四章 microRNA的进展与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1、教学内容

(1)microRNA的发现、起源、加工、鉴定与检测、调控机制和功能

(2)microRNA、siRNA、piRNA之间的关系

(3)microRNA的研究方法

(4)microRNA与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掌握microRNA的概念

(2)熟悉microRNA调控机制、microRNA、siRNA、piRNA之间的关系

(3)了解microRNA、siRNA、piRNA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

3、重难点

microRNA的概念与调控机制为本章重点

第五章 免疫细胞相关功能检测技术

1、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

(2)免疫细胞增殖的检测

(3)免疫细胞凋亡的检测

(4)免疫细胞相关分子的检测技术

2、基本要求

熟悉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技术、适用条件

3、重难点

常用的检测技术及适用条件为本章重点讲授内容。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免疫与疾病 |2 | | |

|炎症与疾病 |2 | | |

|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与疾病的防治 |3 | | |

|microRNA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4 | | |

|免疫细胞相关功能检测技术 |4 | | |

四、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金伯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曹雪涛;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制定人:苏兆亮 审定人:夏 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自由基医学

Free Radical in Medcine

课程编号:1531162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自编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自由基医学》是检验专业公共必选课程,它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知识面。

其的基本任务是:

1.掌握自由基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掌握自由基的来源、功能、毒性、清除机制;

3.掌握脂质过氧化概念及其机制

4.掌握蛋白质过氧化概念及其机制

5.了解自由基与疾病的关系。

6. 熟悉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2)自由基的概念与分类。

2.学习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础概念;

3.重难点

(1)重点是自由基的概念;

(2)难点是自由基的概念与分类

(二)自由基的生化基础

1.教学内容

自由基的产生及清除

2.学习要求

掌握自由基的产生及自由基的清除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是自由基的产生;

(2)难点是自由基的清除机制

(三)自由基在体内的作用

1.教学内容

(1)自由基的生理功能

(2)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作用

2. 学习要求

(1)掌握自由基的生理功能

(2)掌握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作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自由基的生理功能;

(2)难点是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作用

(四)、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对细胞的损伤

1. 教学内容

(1)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氢脂过氧化物的形成

(2)氢脂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和4-羟基烯醛

(3)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细胞及其成分的损伤

2. 学习要求

(1)掌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氢脂过氧化物的形成

(2)掌握氢脂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和4-羟基烯醛

(3)熟悉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细胞及其成分的损伤

3.重难点

(1)重点是自由基的生理功能;

(2)难点是

(五)蛋白质过氧化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1.教学内容

(1)蛋白质过氧化

(2)蛋白质过氧化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3)蛋白质过氧化的病理生理意义

2.学习要求

(1)掌握蛋白质过氧化的基本概念

(2)熟悉蛋白质过氧化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3)了解蛋白质过氧化的病理生理意义

3.重难点

(1)重点是蛋白质过氧化机制;

(2)难点是蛋白质过氧化的病理生理意义

(六)自由基与临床疾病

1.教学内容

(1)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

(2)自由基与肿瘤

(3)自由基与其他常见疾病

2.学习要求

(1)掌握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

(2)掌握自由基与肿瘤

(3)了解自由基与其他常见疾病

3.重难点

(1)重点是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

(2)难点是自由基与肿瘤

(七)自由基与机体衰老

1.教学内容

(1)衰老的学说

(2)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2.学习要求

在了解衰老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掌握衰老与自由基的关系

3.重难点

(1)重点是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2)难点是衰老的机制

(八)自由基检测方法

1.教学内容

自由基的检测方法原理及应用特点

2.学习要求

掌握自由基的基本检测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是自由基的检测方法原理;

(2)难点是自由基的检测方法学特点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 |绪论 |1 | | |

|第一章 |自由基的生化基础 |4 | | |

|第二章 |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作用 |4 | | |

|第三章 |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对细胞的损伤 |4 | | |

|第四章 |蛋白质过氧化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3 | | |

|第五章 |自由基与临床疾病 |4 | | |

|第六章 |自由基与机体衰老 |4 | | |

|第七章 |自由基检测方法 |4 | | |

| |考试 |2 | | |

|总学时 | |30 | | |

四、大纲说明:

1.采用多媒体教学。

2.课后布置适量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1.自由基医学基础与病理生理;陈媛 周玫;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版

制定人:张雪怡 审定人:陆任云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月 8日

芯片技术与医学检验

Microarrays methods and clinical medicine

课程编号:1531195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

教 材:基因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丁金凤,杨渝珍,张先恩[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芯片技术与医学检验》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有关分子生物学中的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了解并认识芯片技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一)生物芯片简介

1. 教学内容

(1)生物芯片产生的技术背景及其应用。

(2)生物芯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概念。

2.学习要求

(1)掌握生物芯片产生的技术背景。

(2)熟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概念。

(3)了解生物芯片的应用范围。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生物芯片产生的技术。

(2)难点是对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概念的认识。

(二)生物芯片的制备和检测

1. 教学内容

(1)微阵列探测的共聚焦扫描技术。

(2)生物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共聚焦扫描技术。

(2)了解生物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共聚焦扫描技术。

(2)难点是共聚焦扫描技术原理。

(三)在基因组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1. 教学内容

(1)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2)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掌握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概念。

(2)熟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3)了解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熟悉单核苷酸多态性。

(2)难点是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原理。

(四)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 教学内容

(1)肿瘤分子遗传学。

(2)分子诊断。

2.学习要求

(1)掌握肿瘤分子遗传学相关的概念。

(2)熟悉分子诊断技术。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2)难点是肿瘤分子遗传学相关的概念。

(五)在药学中的应用

1. 教学内容

(1)药物靶点发现及作用机制分析。

(2)中药物种的鉴定。

2.学习要求

(1)掌握药物靶点发现及作用机制。

(2)熟悉中药物种的鉴定方法。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药物靶点发现及作用机制。

(2)难点是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

(六)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 教学内容

(1)在微生物变异及检测中的应用。

(2)疾病耐药性的检测。

2.学习要求

(1)掌握疾病耐药性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熟悉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3.重难点

(1)重点掌握疾病耐药性的检测原理。

(2)难点是疾病耐药性的检测原理。

(七)基因芯片技术的展望

1. 教学内容

(1)芯片技术的最新发展。

(2)应用展望。

2.学习要求

(1)了解芯片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生物芯片简介 |2 | | |

|二、生物芯片的制备和检测 |2 | | |

|三、在基因组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2 | | |

|四、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2 | | |

|五、在药学中的应用 |2 | | |

|六、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2 | | |

|七、基因芯片技术的展望 |1 | | |

|复习考试 |2 | | |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及网络教学。

五、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或途径 |考核要求 |考核权重 |备注 |

|大作业 |1次 综合性 课后完成 |70% | |

|讨论 | |30% | |

注:1.考核方式或途径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

2.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

3.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

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基因芯片与功能基因组,李瑶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2.生物芯片技术与应用详解,G. 哈德曼 主编, 陈忠斌, 王升启 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制定人: 王文兵 审定人: 邵启祥 批准人: 邵启祥

2012年 6月 8日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Cinical 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15312160

学 分:4

学 时:60(其中: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检验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郑铁生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边缘性学科。它在临床医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检验医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和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阐明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论述疾病的生化机制;另一方面开发应用临床生化检验的方法和技术,对检验结果的数据及其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用以帮助疾病的诊断以及采取适宜的治疗,偏重于临床生化实验室的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2.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性质、任务以及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熟悉本课程的定义和范畴。了解其发展简史与新进展。

3.重难点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性质、任务以及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糖代谢紊乱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的主要代谢异常

第三节 糖尿病的检验指标与评价

第四节 其他糖代谢异常

2.基本要求

掌握糖尿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糖尿病的检验指标与评价。熟悉糖尿病的主要代谢异常。了解其他糖代谢异常。

3.重难点

糖尿病的检验指标与评价

第三章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

第二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

第三节 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第四节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检测指标与评价

2.基本要求

掌握血浆蛋白质主要成分的性质、功能及检测的临床意义;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检测指标与评价。熟悉氨基酸、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了解血浆蛋白质的分类、生理作用与研究新进展。

3.重难点

血浆蛋白质主要成分的性质、功能及检测的临床意义;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检测指标与评价

第四章 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异常脂蛋白血症

第三节 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四节 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检验指标与评价

第五节 血脂异常的防治

2.基本要求

掌握异常脂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检验指标与评价。熟悉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了解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代谢和血脂异常的防治,以及异常脂蛋白血症的研究新进展。

3.重难点

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检验指标与评价。

第五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代谢紊乱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重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熟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代谢,以及与临床的关系。了解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方法与注意事项。

3.重难点

重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肝胆疾病代谢异常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第二节 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

第三节 胆汁酸代谢异常

第四节 肝胆疾病检验指标与评价

2.基本要求

掌握黄疸的发病机制,胆红素、胆汁酸检测方法。了解肝细胞损伤的类型、黄疸的分类以及研究新进展。

3.重难点

胆红素、胆汁酸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

第七章 肾脏疾病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脏疾病的生化变化

第二节 肾损伤时的早期生化诊断

第三节 肾功能试验检验指标与评价

2.基本要求

掌握肾脏疾病的生化变化机制,肾损伤时的早期生化诊断,肾功能试验检验指标与评价。熟悉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肾功能试验临床应用。了解肾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3.重难点

肾损伤时的早期生化诊断,肾功能试验检验指标与评价。

第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化诊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心肌损伤标志物

第三节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第四节 高血压的临床生物化学

第五节 心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评估和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红蛋白的测定方法;利鈉肽的性质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熟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定义与分型;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应用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危险分层;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干预效果。

3.重难点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红蛋白的测定方法;利鈉肽的性质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第九章 骨代谢疾病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骨矿物质代谢异常与代谢性骨病

第二节 骨矿物质的激素调节与代谢性骨病

第三节 胶原基因突变与成骨不全

第四节 骨代谢疾病的生化诊断

2.基本要求

掌握骨矿物质代谢异常、骨矿物质的激素调节与代谢性骨病的关系,骨代谢疾病的生化标志物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熟悉胶原基因突变与成骨不全以及骨代谢疾病的临床表现。了解骨矿物质正常代谢与骨代谢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3.重难点

骨矿物质的激素调节与代谢性骨病的关系,骨代谢疾病的生化标志物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第十章 内分泌疾病及其生化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及其检验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及检验

第四节 性腺功能紊乱及检验

第五节 垂体功能紊乱及检验

2.基本要求

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功能紊乱及检验;内分泌疾病标志物与检测。熟悉性腺功能、垂体功能紊乱及诊断。了解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垂体正常功能与代谢。

3.重难点

甲状腺、肾上腺功能紊乱及检验

第十一章 恶性肿瘤及其标志物检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实验室诊断

2.基本要求

掌握肿瘤标志物的概念,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熟悉恶性肿瘤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检测注意事项。了解恶性肿瘤的分类与研究新进展。

3.重难点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恶性肿瘤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第十二章 无机离子和酸碱平衡紊乱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解质平衡紊乱

第二节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常见形式

第四节 血气分析对呼吸功能的判断

第五节 无机离子和酸碱平衡生化指标的检测与评价

2.基本要求

掌握钾、钠、氯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生化指标的检测与评价。熟悉血气分析对呼吸功能的判断。了解血气分析仪的性能和操作、维护与注意事项。

3.重难点

钾、钠、氯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生化指标的检测与评价。

第十三章 临床酶类检验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酶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与最适条件的确定

第四节 同工酶检测技术

第五节 临床常规酶类测定

2.基本要求

掌握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及其在临床常规酶类测定中的应用(CK、LD、ALT、AST、ALP、AMY、ACP)和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熟悉酶活性测定的其它常用技术和方法及同工酶检测技术。了解酶蛋白质量浓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的优缺点。

3.重难点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及其在临床常规酶类测定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代谢物酶法检验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代谢物酶法测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代谢物酶法测定的常用的指示系统

第三节代谢物酶法测定的方法分类

第四节 临床常规代谢物酶法测定

2.基本要求

掌握代谢物酶法测定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两类指示系统及临床常规代谢物酶法测定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原理。熟悉应用两类指示系统测定代谢物的优缺点。了解其测定技术的进展。

3.重难点

代谢物酶法测定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两类指示系统及临床常规代谢物酶法测定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第十五章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第二节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学评价

2.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生化检验方法的分级、标准品分级及方法选择的要求和方法评价方案。熟悉方法评价与实验误差之间的关系,方法性能指标。了解方法评价方案中统计分析的方法。

3.重难点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的分级、标准品分级及方法选择的要求和方法评价方案。

第十六章 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的选择与评价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试剂盒的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 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的制备

第三节 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的选择

第四节 试剂盒的性能评价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的性能指标及质量评价方法,能正确地选择和评价试剂盒。熟悉诊断试剂盒的分类和特点。了解诊断试剂盒的发展史以及与方法学的关系,诊断试剂盒的制备及其组成成分的质量要求。

3.重难点

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的性能指标及质量评价方法。

第十七章 临床生化诊断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临床生化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第二节 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第三节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第四节 诊断试验诊断性能的评价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生化诊断试验的概念;临床生化诊断试验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价的常见指标;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的概念;ROC曲线的概念;诊断试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评价研究的设计要点。熟悉临床诊断与诊断概率的概念;参考值的建立与应用;ROC曲线的主要作用、ROC曲线分析的主要步骤;诊断试验的评价原则。了解医学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的应用;ROC曲线的优点与局限性;提高临床诊断效率的方法。

3.重难点

临床生化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第十八章 临床生化自动化分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

第二节 生化自动化分析方法概要

第三节 分析参数设置

第四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过程和操作方法

第五节 干片式生化分析仪简介

第六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

2.基本要求

掌握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方法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仪与手工法比较的优点和缺点。熟悉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备选的分析参数,测定过程的自动监测,校准方式和校准要求,影响分析仪分析速度的因素和分析仪性能指标。了解某些分析参数的特殊意义,分析仪的工作过程和操作方法,干片式分析仪的结构和分析原理,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性能。

3.重难点

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方法类型及其特点,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性能。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第一章 |1 | | |

|第二章 |4 | | |

|第三章 |4 | | |

|第四章 |4 | | |

|第五章 |2 | | |

|第六章 |4 | | |

|第七章 |4 | | |

|第八章 |2 | | |

|第九章 |4 | | |

|第十章 |4 | | |

|第十一章 |2 | | |

|第十二章 |4 | | |

|第十三章 |4 | | |

|第十四章 |3 | | |

|第十五章 |4 | | |

|第十六章 |3 | | |

|第十七章 |4 | | |

|第十八章 |3 | | |

四、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

五、参考书目(书名;主编;出版社、版次)

制定人: 马洁 审定人:姜旭淦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 6月 8 日

临床血液学检验

Clinical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

课程编号:15312170

学 分:3

学 时:45(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概论、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血液学检验,许文荣、王建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血液学的组成部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知识结构建立在血液学的基础理论和血液病基础上。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临床血液学检验和血液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掌握常见血液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培养学生结合临床制定血液病及相关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案,分析、解释相关检验结果的能力,并为今后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为方向的科研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2)造血、造血干/祖细胞及造血调节。

(3)“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临床应用及其与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关系

2、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血液学检验”在临床的定位和作用。掌握造血的基础知识,造血干/祖细胞的概念及造血的调节。了解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概念。

3、重点难点

(1)重点:“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性质和任务,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的概念。

(2)难点:造血调节。

第二章 造血检验

1、教学内容

(1)血细胞形态学。

(2)骨髓象检查。

(3)血象检查(主要是异常细胞检查)。

(4)血细胞化学染色。

(5)流式细胞分析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血细胞的发育规律、骨髓中粒、红、巨、淋、单等各系各期细胞形态特征。掌握骨髓铁染色、过氧化物酶(POX)、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糖原染色(PAS)、氯乙酸AS-D萘酚酯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的基本方法和临床应用。掌握正常骨髓象特征。了解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验在血液病诊疗中的应用。

3. 重点难点

(1)重点:血细胞的发育规律,骨髓各系细胞的形态特征,正常骨髓象特征。

(2)难点:骨髓铁染色、POX、NAP、PAS、氯乙酸AS-D萘酚酯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 红细胞检验

1、教学内容

(1)贫血总论。

(2)缺铁性贫血(IDA)。

(3)继发性贫血。

(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A)。

(5)巨幼细胞贫血(MgA)。

(6)再生障碍性贫血(AA)。

(7)溶血性贫血(HA):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和诊断;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2、基本要求

掌握贫血的概念和分类。掌握IDA、MgA、AA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熟悉继发性贫血、SA的概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熟悉HA的分类、血红蛋白病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能确定HA发生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掌握PNH、AIHA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确诊试验。了解上述疾病的治疗。

3. 重点难点

(1)重点:贫血的概念和分类,IDA、MgA、AA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HA发生的证据,PNH、AIHA的确诊试验。

(2)难点:铁代谢指标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白细胞检验

1、教学内容

(1)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概论,急性白血病总论。

(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4)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和恶性淋巴瘤。

(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7)浆细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MM),浆细胞瘤和意义未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

2、基本要求

掌握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血象、骨髓象一般表现。掌握AML的FAB分类、各亚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掌握WHO(2008) AML分类及主要诊断标准。掌握MDS 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WHO(2008)MDS分类和诊断标准。掌握MPN的概念及CML、ET、PV、PMF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掌握AL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了解恶性淋巴瘤的概念和WHO(2008)分类。掌握CL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熟悉浆细胞肿瘤的概念,掌握MM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了解浆细胞瘤和MGUS的概念及诊断。了解上述疾病的治疗。

3. 重点难点

(1)重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的一般表现;AML的FAB分类及诊断标准、WHO(2008)分类及及主要亚型的诊断;MDS的概念、临床特点、WHO(2008)分类和诊断标准、细胞发育异常表现;MPN、CML、PV、ET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

(2)难点:AML、MDS 的WHO(2008)分类及诊断。

第五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

1、教学内容

(1)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

(3)血管、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及检验。

(4)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

(5)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及检验。

(6)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性疾病及检验。

(7)血栓与止血检验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掌握止血、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机制。掌握一期和二期止血缺陷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掌握常见止血及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管性血友病、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原理和临床意义。了解血栓与止血检验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3. 重点难点

(1)重点:血小板止血机制,凝血及纤溶机制;一期、二期止血缺陷的临床特点及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ITP、血友病、DIC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2)难点:凝血机制、纤溶机制和DIC的实验室检查。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 绪论 |2 | | |

|(二)造血检验 |6 | | |

|(三)红细胞检验 |10 | | |

|(四)白细胞检验 |16 | | |

|(五)血栓与止血检验 |11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安排见“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2.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1.许文荣、谷俊侠主编.临床血液学检验.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张之南等编著.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3.GREER JP 等主编.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 11TH EDITION(影印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Tkachuk,Hirschmann著,黄晓军,主鸿鹄,石红霞译.Wintrobe临床血液病学图谱(翻译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

5.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制定人:谷俊侠 审定人:许文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重大疾病临床检验综合诊断(讨论)

General laboratory diagnosis on critical diseases(Discussion)

课程编号:1531218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临床检验学、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

使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自编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修。其任务是在学生掌握有关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础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某些重大疾病案例的分析和临床征象分析,引导学生密切联系临床,运用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综合分析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炼诊断线索,培养重大疾病的实验诊断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建立正确的临床检验诊断思维方法,为后续职业发展和提高临床能力奠定一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临床检验诊断思维的概念与内容

1、教学内容

(1)临床检验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2)临床误诊原因及其分析。

(3)临床检验的思维误区。

2、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检验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熟悉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和思维误区。

3、重点难点

(1)重点:临床检验诊断思维基本原则的内在含义。

(2)难点:通过案例理解误诊的思维误区。

第二章 重大疾病实验室综合诊断案例讨论

1、教学内容

(1)重大疾病案例。

(2)重大疾病的临床检验诊断思维。

2、基本要求

运用临床检验诊断思维原则对某些重大疾病,如恶性血液病、传染病、实体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临床检验诊断思维原则和重大疾病临床检验综合诊断的理解,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能提出对常见重大疾病的实验室解决方案。

3、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依据诊断思维原则,密切联系临床,利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分析重大

疾病案例,制定实验室解决方案,合理解释实验结果。

(2)难点: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诊断线索。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讨论) |

|(一)临床检验诊断学思维的概念与内容 |4 |

|(二)重大疾病实验室综合诊断案例讨论 |11 |

四、大纲说明

1.采用多媒体教学。

2.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教学。

3.课程结束要进行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考查。

五、参考书目

1.贾杰主编.临床诊断思维与实践 疑难病例释析.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2.吴蠡荪著.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3.张之南,单渊东等主编.内科疑难病诊断: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第1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4.单渊东,曾学军,黄晓明,刘晓红主编.内科疑难病诊断: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第2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制定人: 谷俊侠 审定人:许文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检验仪器与实验室管理学

Clinical laboratory equipment and

clinical laboratory management

课程编号:1531050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现代生物学、基础医学、分析仪器与色谱技术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王惠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临床检验仪器学》,曾照芳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检验仪器与实验室管理学》是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一门课程,它建立在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体液学、临床分子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它既是检验医学的范畴,又具管理学的特征,研究持续改进检验技术与提高检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及健康服务的需求,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检验仪器与实验室管理学》着重介绍临床常见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医院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掌握检验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检验科常见设备的构造、性能及操作原理;

2.掌握各专业组的实验室管理及质量控制内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概述

1.教学内容

(1)临床实验室定义、功能

(2)临床实验室发展简史及趋势

(3)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定义和发展

(4)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内容

(5)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及生物安全常识

(6)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述

 (7)临床检验常用仪器的结构及原理。

 (8)临床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学习要求

掌握临床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临床实验室、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概念,临床实验室的功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检验前过程、检验过程、检验后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内容。了解临床实验室及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发展史。

3.重难点

重点: 临床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主要内容。临床检验常用仪器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

|第一节 绪论 检验自动化分析 |2 | | |

|第二节 显微镜原理及应用 |2 | | |

|第三节 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原理及应用 |2 | | |

|第四节 生化分析仪原理及应用 |2 | | |

|第五节 微生物检验相关仪器原理及应用 |2 | | |

|第六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相关仪器原理及应用 |2 | | |

|第七节 临床分子生物学分析仪器与应用 |2 | | |

|第八节 临床实验室管理概论 |2 | | |

|第九节 临床实验室职能与机构设置 |2 | | |

|第十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2 | | |

|第十一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血液体液学、微生物学) |2 | | |

|第十二节 临床实验室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标准 |2 | | |

|第十三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生物安全 |2 | | |

|第十四节 附院检验科 |2 | | |

|第十五节 考试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每次课后布置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以便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医学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许斌,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

制定人:阴晴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卫生微生物检验

Sanitary Laboratory Microbiology

课程编码:15311180

学 分:2

学 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检验

教 材:《卫生微生物学》(第5版) 张朝武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预防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预防医学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消长规律,污染的来源和途径,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各类环境样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运用微生物生态学理论深入理解微生物引起的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卫生问题,掌握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理解微生物生态学是卫生微生物学理论基础。

2.了解卫生微生物检测特点,掌握指标菌概念和卫生学意义。

3.了解和各种生境特点,掌握用于微生物检测的样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4.注重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全面的分析微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相关问题,并能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卫生微生物学的历史沿革

一、启蒙时期对病原的认识

二、实验卫生微生物学时期

三、近代与现代的微生物学

第二节 卫生微生物学概念

一、概念

二、卫生微生物学概念范畴

第三节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一、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差学科的关系

一、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

二、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密切关系

第五节 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卫生微生物学概念及研究范畴。了解卫生微生物学科确立的背景。熟悉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和意义。

3.重难点

卫生微生物学概念及研究范畴。

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

二、微生态学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

一、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二、微生物生态演化的自然选择与适应

三、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生态规律

第三节 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自然环境中向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应用

一、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

二、在认识疾病本质中的作用

三、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四、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作用

第五节 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微生物生态学基本概念、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生态的平衡与失调;熟悉微生物生态学基本规律。

3.重难点

微生物生态学基本概念、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三章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一、样品采集原则

二、样品的运送原则

三、实验室检验原则

第二节 卫生指示微生物

一、指示性微生物的选择

二、常用的指示微生物

第三节 卫生微生物研究的检测的方法

一、样品处理

二、损伤菌的复苏

三、选择性增菌与分离

四、定量计数方法

五、分型鉴定的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指示微生物的种类 、概念及卫生学意义。了解卫生微生物检测常用方法。熟悉卫生卫生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3.重难点

样品采集原则;常用指示微生物的种类 、概念及卫生学意义。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及要求

一、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及要求

二、灭菌的概念及要求

三、一些特殊消毒的概念及要求

第二节 物理消毒与灭菌法

一、热力

二、紫外线

三、电离辐射

四、滤过除菌

五、微波

六、脉动强光  

七、等离子体

第三节 化学消毒与灭菌法

一、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耐受力

二、消毒剂的分级

三、常用液体消毒剂及作用机制

四、气体消毒剂

第四节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处理剂量

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三、温度

四、湿度

五、酸碱度

六、化学拮抗物质

七、穿透力

2.基本要求

掌握消毒与灭菌的相关概念。了解各种消毒与灭菌方法及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熟悉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3.重难点

消毒、灭菌的概念;熟悉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各种消毒与灭菌方法及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第五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安全概述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二、生物安全的历史与发展

三、我国生物安全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第二节 生物安全实验室

一、历史上的生物安全事故

二、生物安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及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生物安全的概念。熟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等级及要求。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及前景。

3.重难点

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等级及要求。

第六章 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防生物危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生物战剂

二、生生物战剂与生物恐怖

第二节 生物危害战剂的种类与特征

一、生物战剂分类

二、生物战剂与毒素战剂要求

第三节 生物危害战剂的伤害及防止

一、生物武器的伤害

二、生物战剂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生物战剂伤害的临床表现

四、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第四节 生物危害医学的发展与研究前景

一、鼠疫耶氏菌

二、新的烈性传播的病原体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四、生物毒素战剂

2.要求基本

掌握生物战剂的种类及主要特点。了解生物战剂侵入途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熟悉综合性生物战剂伤害防护策略。

3.重难点

生物危害战剂的种类与特征、生物危害战剂的伤害及防止。

第七章 水微生物学

第一节 水生境特征

一、温度  

二、静水压

三、光照  

四、溶解氧  

五、氢离子浓度 

六、化学物质

七、营养物质

第二节 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水微生物的来源

二、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三、水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第四节 水中病毒

一、水中病毒的种类及分布

二、水中病毒的传播方式

三、影响水中病毒存活的因素

四、水中病毒的检验及卫生标准

第五节 水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水微生物污染

二、水微生物预防

第六节 水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饮用水卫生细菌学指标检测方法和卫生标准。了解各种水体的生境特征,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及主要特点;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及生物净化污水的原理。熟悉水中常见病原体种类的生态学特征。

3.重难点

各种饮用水卫生细菌学指标检测方法和卫生标准、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及主要特点。

第八章 土壤微生物

1.教学内容

1. 土壤生境与微生物

一、土壤生境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第二节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学检验

2.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生境特性及微生物种群的分布。了解土壤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熟悉土壤中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种类。

3.重难点

土壤生境特性及微生物种群的分布、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第九章 空气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空气生境特征

一、空气的生境特征

二、空气中微生物的特点

第二节 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一、空气微生物的来源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

三、空气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空气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一、空气微生物的检测

二、空气微生物卫生标准

第四节 空气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空气微生物污染

二、空气微生物预防

第五节 空气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一、空气微生物学领域

二、洁净技术领域

三、医院感染学领域

四、实验动物学领域

2.基本要求

掌握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及应用原理;微生物气溶胶的概念及气溶胶中微生物存活特点。了解空气生境特性及空气微生物特性。

3.重难点

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微生物气溶胶的概念及气溶胶中微生物存活特点。

第十章 食品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品生境特性

一、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二、水分

三、氢离子浓度

四、温度

五、渗透压

六、氧化还原电位

七、天然防御机制和抑菌物质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预防

一、食品微生物来源及污染途径

二、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三、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预防

第三节 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菌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振军及其毒素

第四节 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

一、肉类微生物

二、蛋类微生物

三、乳类微生物

四、鱼贝类微生物

五、罐头食品微生物

六、粮食微生物

七、蔬菜、水果微生物

八、其它食品 

第五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

一、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

二、食品卫生真菌学检验

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标准

第六节 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一、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二、深入研究真菌毒素和细菌毒素

三、改进与建立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四、制定和修订食品微生物国家标准

2.基本要求

掌握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菌的主要生态学特点;真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产毒条件及主要真菌性食物中毒种类;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样品采集原则和主要检测项目。了解食品生境特性及食品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危害;各类食品的生境特性及污染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危害;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发展方向。

3.重难点:食品微生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预防;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

第十一章 药品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品生境特征

第二节 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微生污染途径  

二、药品污染的常见微生物及其危害

第三节 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和卫生标准

一、药品的卫生检验项目

二、药品微生物学标准

第四节 药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生产环境

二、仪器和设备

三、原辅料的管理

四、人员卫生

第五节 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药品的微生物检测项目。了解药品生境特性及污染的常见微生物种类和危害。

3.重难点

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和卫生标准

第十二章 化妆品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妆品生境特征

第二节 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化妆品的一次污染

二、化妆品的二次污染

三、化妆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危害

第三节 化妆品微生物学检验及标准

一、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

二、化妆品的微生物学标准

第四节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第五节 化妆品微生物研究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特点及微生物学标准。了解化妆品生境特性及微生物污染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

3.重难点

化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妆品微生物学检验及标准。第十三章 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疗用品微生物

一、医疗用品生境特征

二、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三、检测及卫生标准

第二节 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

一、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生境特征

二、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三、检测及卫生标准

2.基本要求

掌握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的生境特征;熟悉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3.重难点

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的生境特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第十四 医院环境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院环境生境特征

第二节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特点、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意义

第三节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验及卫生标准

第四节 医院环境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第五节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医院的生境特征和医院环境微生物特点;熟悉: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种类及特点;了解医院环境微生物样本采集方法和检验标准、医院环境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医院环境微生物发展前景。

3.重难点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特点、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意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验及卫生标准。

第十五章 公共场所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场所生境特征

第二节 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标准

第四节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

2.基本要求

掌握公共场所生境特征。熟悉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标准。了解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

3.重难点

公共场所生境特征;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检

验与卫生标准。

第十六章 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

第二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的检测及其卫生标准

第四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的污染及其预防

2.基本要求

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的检测及其卫生标准。熟悉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了解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的污染及其预防。

3.重难点

实验室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的检测

及其卫生标准。

第十七章 极端环境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极端环境类型及其生境特征

第二节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极端环境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2.基本要求

掌握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相关术语。熟悉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与特征、研究的意义与前景。了解极端环境的生境特点。

3.重难点

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相关术语;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与特征。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绪论 |1 | | |

|微生物生态 |1 | | |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2 | | |

|消毒与灭菌 |2 | | |

|实验室生物安全 |2 | | |

|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2 | | |

|水微生物学 |4 | | |

|土壤微生物 |2 | | |

|空气微生物 |2 | | |

|食品微生物 |4 | | |

|药品微生物 |2 | | |

|化妆品微生物 |1 | | |

|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 |1 | | |

|医院环境微生物 |1 | | |

|公共场所微生物 |1 | | |

|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 |1 | | |

|极端环境微生物 |1 | | |

|合 计 |30 | | |

四、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

1.本课程未开设实验课,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学习。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倪语星,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制定人: 邵世和 审定人: 陈盛霞 批准人: 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沟通学

Medical Language

课程编号:1531185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公共课、医学基础课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药学

教 材:《医学沟通学》、姜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和边缘科学。本课程的开设,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反映,符合世界医学向医学人文化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医学沟通学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学会与患者的职业沟通技能,提高医学生的职业交际水平,从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绪论 医学沟通学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医学沟通学的基本概念

(2)医学沟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3)医学沟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学习医学沟通的重要意义

2、学习要求:

(1)了解学习医学沟通学课程的意义

(2)掌握医学沟通学的基本概念

3、重难点:

医学沟通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 人际关系

1、教学内容

(1)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2)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3)人际关系的基本常识

2、学习要求:

(1)了解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初形式

(2)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有助于处理日常人际关系

(3)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常识

3、重难点: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第三讲 医学语言沟通

1、教学内容

(1)医学语言概述

(2)医学口语沟通

(3)医学书面语沟通

(4)医学体态语沟通

2、学习要求

(1)了解医学语言的一般常识

(2)掌握医学语言的主要方式和作用

3、重难点:

医学书面语沟通、医学体态语沟通

第四讲 医患交流技术

1、教学内容

(1)倾听和听解

(2)话题选择

(3)常用表达技巧

  2、学习要求

(1)掌握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一般要求

(2)学会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的常用方法

3、重难点:

常用表达技巧

第五讲 医生临床沟通策略

1、教学内容:

(1)区分疾病种类的沟通策略

(2)区分疾病程度的沟通策略

(3)区分性别和年龄的沟通策略

(4)区分文化和修养的沟通策略

2、学习要求:

(1)了解现代医学模式下的疾病种类划分

(2)掌握与不同疾病种类患者的沟通策略

3、重难点:

与不同疾病种类患者的沟通策略

第六讲 医学会谈

1、教学内容

(1)医学会谈概述

(2)问诊会谈

(3)病情告知

(4)手术谈话

2、学习要求

(1)掌握医学会谈的目的、种类和原则

(2)掌握问诊会谈一般程式,学会获取信息

(3)了解病情告知的意义,学会特殊告知技能

(4)掌握手术谈话的方式和技能

3、重难点:

手术谈话的方式和技能

第七讲 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1、教学内容

(1)卫生宣传的概念、特点、作用

(2)卫生宣传的方法和原则

2、学习要求

(1)了解卫生宣传的概念特点作用

(2)掌握卫生宣传的原则和方法

3、重难点:

卫生宣传的原则和方法

第八讲 医学沟通的素质修养

1、教学内容

(1)培养医学仁爱精神

(2)储备医学知识和技能

(3)提高医学沟通能力

(4)加强医学沟通实践锻炼

2、学习要求

(1)理解医学仁爱精神的内涵

(2)掌握医学沟通技能的标准

3、重难点:

医学沟通实践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考试 |

|第一讲 绪论:医学沟通学的基本知识 |2 | | |

|第二讲 人际关系 |2 | | |

|第三讲 医学语言沟通 |1 | | |

|第四讲 医患交流技术 |2 | | |

|第五讲 医生临床沟通策略 |2 | | |

|第六讲 医学会谈 |2 | | |

|第七讲 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2 | | |

|第八讲 医学沟通的素质修养 |2 | | |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2.医院调查考察由教师划分小组到指定医院进行

3.课程考核依据:医院考察报告

五、参考书目:

1.《医疗语言学初论》、姜学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医患沟通艺术》、姜学林、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3.《临床医学语言艺术》、李永生、人民军医出版社

4.《医患交流学》、姜国和、新华出版社

制定人:王为其 审定人:王为其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检验及转化医学

Medical Laborator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课程编号:15311340

学 分:1

学 时:15(其中:网络自学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医学检验的主要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教 材:无教材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2003年由美国EA. Zerhouni在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的,转化医学、个性化医学和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的体系,其核心是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

尽管转化医学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但本身并没有形成一门系统完整的科学,本课程的主要通过在网络上对最新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和转化医学研究成果的阅读和学习,拓展自身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的认识,从更为深入的层面了解未来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发展的空间。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了解转化医学的概念

网络教学

第一章 转化医学概论

4. 自学内容:

3. 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4. 医学检验与转化医学的关系。

5. 基本要求:

4. 熟悉医学检验的概念、研究范畴、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5. 熟悉转化医学的概念、研究范畴、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6. 了解医学检验和转化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医学检验国内外进展

4. 自学内容:

3. 根据自身的兴趣、结合学业导师的研究选择1~2个主题进行学习。

5. 基本要求:

4. 选择1个主题,通过网络学习,熟悉所选定的方向的最新进展、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做一次口头交流报告。

6. 重难点:重点熟悉和掌握某一个主题的近年来研究的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转化医学国内外进展

4. 自学内容:

3. 根据自身的兴趣、结合前一阶段学习情况和学业导师的研究选择1~2个主题进行学习。

5. 基本要求:

5. 选择1个主题,通过网络学习,熟悉所选定的方向的最新进展、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写出一篇2000~3000字左右的综述。

6. 重难点:重点熟悉和掌握某一个主题的近年来研究的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属于网络自学课程。在学习过程除了了解学科的进展,还要学习科研的逻辑思维和综述报告的方式。

五、参考书目:无参考教材

1. Clinical Chemistry

2. Journal of Medical Laboratory and Diagnosis

3. Journal of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4.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5.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7. 转化医学网

8.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转化医学中心

9.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10. 耶鲁大学实验室诊断中心

11. 芝加哥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

制定人:邵启祥 审定人:许文荣 批准人:许文荣

2012年6月8日

第二部分 实验(上机)(单独开设)教学大纲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

Professional experiment(I)

课程编号:15310440

学 分:2

实验总学时:30学时(,临床血液学与检验15学时,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15学时)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为生命科学、医学的基础与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生化实验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验证生化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和有助于对病理生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一门形态科学,通过标本观察和技术操作,验证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寄生虫检验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寄生虫病的诊断、防治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

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离心分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蛋白质、核酸、酶、糖等生物分子性质和功能的理解。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1.消化道寄生虫线虫

形态观察:掌握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熟悉其病理标本,了解其他线虫生活史重要时期的形态要点。

实验操作:掌握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透明胶纸法的原理、操作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熟悉钩蚴培养法的原理、操作方法、适用范围。

2. 消化道寄生虫吸虫和绦虫

形态观察:掌握姜片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熟悉其中间宿主(或水生植物媒介)以及病理标本,了解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生活史重要时期的形态要点。

实验操作:熟悉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的原理、操作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3. 消化道寄生原虫

形态观察:掌握溶组织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熟悉其病理标本。了解结肠内阿米巴、人毛滴虫、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生活史重要时期的形态要点。

实验操作:掌握碘液染色法的原理、操作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4.肝与胆管寄生虫

形态观察:掌握肝吸虫成虫和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砂的形态特征。熟悉肝吸虫生活史各期幼虫和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多房棘球绦虫泡球蚴的形态特征。了解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成虫、肝片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

实验操作:了解自然沉淀法、尼龙绢筛集卵法的操作方法。

5.脉管寄生虫

形态观察:掌握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形态特征,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尾蚴的形态特征,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各期形态特征。熟悉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成虫的形态特征,日本血吸虫毛蚴、母胞蚴、子胞蚴以及中间宿主钉螺的形态特点。了解丝虫的中间宿主、杜氏利什曼原虫昆虫宿主白蛉、间日疟原虫的恶性疟原虫生活史其他时期的形态特点和传病蚊种。

实验操作:掌握毛蚴孵化法、薄血膜法、厚血膜法、厚薄血膜同片制作法的操作步骤、适用范围、结果判断以及注意事项。

6.皮肤与组织寄生虫

形态观察: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弓形虫滋养体形态特征,疥螨、蠕行螨、人虱和耻阴虱成虫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熟悉旋毛虫成虫、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和裂头蚴、斯氏并殖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了解斯氏并殖吸虫虫卵、曼氏迭宫绦虫卵、弓形虫包囊和卵囊、疥螨和虱虫卵的形态要点,曼氏迭宫绦虫中间宿主。

实验操作:了解活组织检查、脑脊液、尿液、鞘膜积液、前列腺液、脓肿穿刺液以及浆膜腔积液检查的操作方法及适用范围。

7.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寄生虫

形态观察:掌握肺吸虫成虫、虫卵以及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熟悉肺吸虫尾蚴、囊蚴的形态特点,了解肺吸虫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实验操作:熟悉痰液、阴道分泌物的操作方法及适用范围。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生物化学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基本操作、蛋白等电点测定 |3 |综合 |必做 | |

|2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3 |综合 |必做 | |

|3 |饥饿、饱食小鼠肝糖元含量测定 |3 |综合 |必做 | |

|4 |酵母RNA的提取及组分鉴定 |3 |综合 |必做 | |

|5 |血清脂蛋白电泳 |3 |综合 |必做 | |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消化道寄生虫线虫 |2 |验证 |必做 | |

|2 |消化道寄生虫吸虫和绦虫 |2 |验证 |必做 | |

|3 |消化道寄生原虫 |2 |验证 |必做 | |

|4 |肝与胆管寄生虫 |2 |验证 |必做 | |

|5 |脉管系统寄生虫 |4 |验证 |必做 | |

|6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 |2 |验证 |必做 | |

|7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寄生虫 |1 |验证 |必做 |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由实验课老师对学生的每次实验报告进行批改打分,结束时计算出平均分。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由平时上课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组成本课程的实验总成绩。

五、大纲说明:

1.实验项目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2.实验教学由院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实施。

制定人: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 日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Ⅱ

Professional experiment(II)

课程编号:15312190

学 分:3.5

实验总学时:52(40+12)学时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检验医学技术的专业课程。本实验将在已讲授理论课的基础上,利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实验项目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及关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熟悉抗体的鉴定方法,了解其应用。

2、掌握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种凝集反应的类型和临床应用。

3、掌握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种沉淀反应的类型与操作,了解其临床应用。

4、掌握免疫荧光技术的检测原理,熟悉不同免疫荧光技术的检测方法,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5、掌握主要免疫器官的分析,熟悉其结构与功能。

6、熟悉B细胞功能的PFC检测原理与方法。

7、掌握总补体的经典活化活性检测原理和方法,熟悉其旁路活化的活性检测原理和方法。

8、掌握固有免疫细胞的类型,熟悉其分离和功能检测方法。

9、在掌握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免疫检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12 |综合 |必做 | |

|2 |凝集反应 |4 |验证 |必做 | |

|3 |沉淀反应 |4 |验证 |必做 | |

|4 |免疫荧光技术 |4 |验证 |必做 | |

|5 |免疫器官的观察 |4 |验证 |必做 | |

|6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PFC) |4 |综合 |必做 | |

|7 |补体活性测定 |4 |综合 |必做 | |

|8 |单核细胞的分离和免疫功能检测 |4 |验证 |必做 | |

|9 |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分离、亚群分化及功能检测 |12 |综合实践类 |必做 |与专业综合实验一 |

| | | | | |起完成 |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过程、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试为考核依据,成绩以100分计,60分以下为不合格,占课程成绩的60%;组织实验理论考试一次,占课程成绩的40%。

五、有关说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II(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实验内容包括40学时的验证性实验和12学时的课程专业性综合实验。其中,后者放在实践环节与专业综合性实验一起完成。

六、参考文献

1.夏圣 杨曙梅 主编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

2.柳忠辉 主编 《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

制定人:成静 审定人:夏圣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2012年6月8日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II)

Professional experiment(III)

课程编号:15312200

学 分:7

实验总学时:105学时(,临床检验学40学时,临床微生物学检验50学时,临床输血学15学时)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仪器分析,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医学免疫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临床检验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临床实验室常规检验能力。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具有实验方法学评价的能力,并对实验结果初步具有分析和解释能力。

综合训练相关章节的实验操作,巩固和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熟悉微生物学常用实验的原理、结果和医学意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规范的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应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对各种类型微生物感染做出正确诊断。

通过临床输血学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临床血型与血库工作检验能力。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能力,能适应临床血库或血液中心(血站)工作需要。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临床检验学

1、掌握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熟悉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熟悉常用抗凝剂的作用原理及适用范围,了解各种采血方法的优缺点。

2、掌握显微镜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法的原理、方法,熟悉有关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熟悉计数板的结构,了解血液自动化分析。

3、掌握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方法,熟悉有关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了解方法学评价。

4、了解尿液自动化分析。

5、熟悉粪便理学检查、隐血试验、显微镜检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粪便寄生虫检查。

6、掌握精液的理学、显微镜检验方法,熟悉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了解精子精液化学及免疫学检查。

7、掌握阴道清洁度检验的方法,熟悉其临床意义,了解滴虫、真菌、衣原体、淋球菌、乳头状病毒等病原体的检验。

8、熟悉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脑脊液、浆膜腔积液酶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查。

9、了解羊水、前列腺液、关节腔液、胃液及十二指肠液的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熟练掌握细菌的培养基制备、形态学检查、人工培养、生化反应和药敏试验等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非发酵菌、弧菌、厌氧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螺旋体、真菌及病毒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验程序和常用方法,熟悉其形态结构、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性等基本特征。

临床输血学检验

1. 掌握ABO血型正反定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标准血清的效价和亲和力测定,了解ABO血型亚型。

2. 掌握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熟悉其他试验方法。

3. 掌握丙氨酸氨基转氨酶、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测定的原理、方法,熟悉其他的献血员的筛检指标。

4. 熟悉血库基本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输血临床的责任心、严谨工作态度。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临床检验学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皮肤采血、白细胞计数 |4 |验证 |必做 | |

|2 |血涂片制备、白细胞分类计数 |4 |验证 |必做 | |

|3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4 |验证 |必做 | |

|4 |静脉采血、血细胞比容测定 |4 |验证 |必做 | |

|5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4 |验证 |必做 | |

|6 |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 |4 |验证 |必做 | |

|7 |粪便检验 |4 |验证 |选做 | |

|8 |精液、白带检验 |4 |验证 |必做 | |

|9 |浆膜腔积液检验 |4 |验证 |选做 | |

|10 |血液自动分析 |4 |验证 |选做 | |

|11 |尿液自动化分析 |4 |验证 |选做 | |

|12 |实验理论考核 |2 | |必做 | |

|13 |实验技能考核 |2 | |必做 |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培养基的制备 |4 |验证 |必做 | |

|2 |细菌形态学检查 |4 |验证 |必做 | |

|3 |细菌人工培养和生化反应 |6 |验证 |必做 | |

|4 |细菌药敏试验 |4 |验证 |必做 | |

|5 |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6 |验证 |必做 | |

|6 |肠杆菌科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6 |验证 |必做 | |

|7 |非发酵菌与弧菌的检验 |4 |验证 |必做 | |

|8 |分枝杆菌与棒状杆菌的检验 |4 |验证 |必做 | |

|9 |厌氧菌的检验 |4 |验证 |必做 | |

|10 |螺旋体与真菌的检验 |4 |验证 |必做 | |

|11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4 |验证 |必做 | |

临床输血学检验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ABO血型正反定型、标准血清的效价和亲和力测定 |4 |验证 |必做 | |

|2 |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4 |验证 |必做 | |

|3 |献血员的部分筛检试验 |4 |验证 |必做 | |

|4 |血液成分的采集 |3 |验证 |选做 |市中心血站 |

|5 |血库实践—采血、贮血、血库管理 |3 |验证 |选做 |市中心血站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临床检验学实验成绩,以实验过程的态度、实验报告、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技能考核为依据,占课程成绩分别为5%、5%、50%、40%。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临床输血学实验成绩,以实验过程的态度、实验报告和实验理论考试为依据,占课程成绩分别为10%、10%、80%。

制定人: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 日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V)

Professional experiment(IV)

课程编号:15312210

学 分:8

实验总学时:120学时(,临床血液学与检验48学时,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72学时)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概论、临床检验

学、生物化学、检验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指导学生应用物理学、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人体的血浆(血清)、血细胞、骨髓细胞、骨髓组织等标本进行检验,探讨血液病和相关疾病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病理改变,用之诊断或辅助诊断血液病及其他系统的疾病,指导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等。要求学生结合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课的学习,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基本最核心的实验技能,了解生化检测的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等适应科研工作、适应用人岗位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正常骨髓象分析;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

掌握骨髓中粒、红、巨、淋、单等各系各期细胞形态特征,掌握POX、NAP、NAE、PAS等染色方法和应用,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和正常骨髓象特征,掌握常见红系疾病如缺铁贫、巨幼贫、溶血性贫血等的骨髓象,掌握常见血液学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1、M2、M3、M5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骨髓增生异常增生症(MDS)、多发性骨髓瘤(MM)等的骨髓象。

(二)血栓与止血检验

血管、血小板异常性疾病的检验;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的检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性疾病的检验

掌握血栓与止血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如BT、PLT、PAgT、CT、APTT、PT、TT、3P、FDP、D-D等的技术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采取以生化检验技术为主线的三大教学模块:技能性、验证性实验模块。开设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实验;应用性、综合性实验模块,开设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模块,开设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拓创新等适应科研工作能力的实验。

开设方法学EP方案评价实验,对实验过程中的误差进行科学评价;开设对临床各种代谢紊乱的病人标本的检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 骨髓细胞学检查 | | | |

| 血细胞形态学 | |8 | |

| 骨髓象分析方法 | |4 | |

| 细胞化学染色 | |4 | |

|红细胞疾病检验 | |4 | |

|白细胞疾病及检验 | |8 | |

|(二)血栓与止血检验 | |8 | |

综合性实验: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

|(一)急性白血病(急粒、急单、急淋)的鉴别 | |6 | |

|(二)DIC的实验室筛选 | |6 | |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临床生化检验实验室基本技术 |3 |验证 |必做 | |

|2 |血清蛋白质测定 |3 |验证 |必做 | |

|3 |血清TG、TC测定 |3 |验证 |必做 | |

|4 |血清K、Na、Cl测定 |3 |验证 |必做 | |

|5 |血钙、磷测定 |3 |验证 |必做 | |

|6 |血铁及TIBC测定 |3 |验证 |必做 | |

|7 |家兔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结果分析 |6 |设计 |必做 | |

|8 |自动分析仪K值的校准 |4 |综合 |必做 | |

|9 |NADH正负向反应测定酶类 |3 |综合 |必做 | |

|10 |色素原底物反应测定酶类 |3 |综合 |必做 | |

|11 |代谢物酶法测定 |3 |综合 |必做 | |

|12 |免疫学法测定人载脂蛋白A.B |3 |综合 |必做 | |

|13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及扫描 |5 |综合 |必做 | |

|14 |方法学评价实验 |6 |综合 |必做 | |

|15 |试剂盒质量评价实验 |5 |综合 |必做 | |

|16 |室间质量评价 |4 |设计 |必做 | |

注:1、类型---指设计性、、验证性;2、要求---指必修、选修;3、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综合性实验: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方法学EP方案评价实验 |6 |综合 |必做 | |

|2 |各种代谢紊乱的病人标本的检测 |6 |综合 |必做 |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由平时上课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组成本课程的实验总成绩。

五、大纲说明:

1. 实验项目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2. 实验教学由院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实施。

六、参考书目

1.《临床血液学检验》,许文荣、谷俊侠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 《血液病学》,张之南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3.《Wintrobe临床血液病学图谱》(翻译版),Tkachuk,Hirschmann等编著,黄晓军、主鸿鹄,石红霞 译,人们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第三部分 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

化学类综合性实验(Ⅰ)

Experiments of Comprehensive Chemistry(Ⅰ)

课程编号:13360140

学 分:3

实验总学时:3周

先修课程:医用无机化学、医用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

一、目的与任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化学事实,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指导实验。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掌握常见试剂的使用以及常见离子的基本性质和鉴定。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还可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包括勤奋不懈、谦虚好学、团结协作、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的训练,养成准确、细致、整洁、节约、有条不紊等良好实验习惯,这些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及其用途,练习洗涤和干燥常用仪器。

(2)学习试剂的取用,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

(4)复习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数据处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3. 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溶液的配制 |2 |基本技能 |必做 | |

|2 |食盐的精制与碘盐的制备 |4 |综合 |必做 | |

|3 |乙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3 |综合 |必做 | |

|4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3 |综合 |必做 | |

|5 |磺基水扬酸合铁(III)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3 |综合 |必做 | |

|6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3 |综合 |选做 | |

|7 |电解质溶液 |3 |综合 |选做 | |

|8 |氧化还原反应 |3 |综合 |选做 | |

|9 |硫酸铜的提纯 |3 |综合 |选做 | |

|10 |氯、溴、碘的化合物 |2 |验证 |选做 | |

|11 |有机化学实验概述及标准口玻璃仪器介绍 |1 |基础 |必做 | |

|12 |回流及蒸馏基本操作 |3 |综合 |必做 | |

|13 |乙酸丁酯的制备及折光率测定 |6 |综合 |必做 | |

|14 |苯甲酸的制备及熔点测定 |8 |综合 |必做 | |

|15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5 |综合 |必做 | |

|16 |咖啡因的薄层层析 |6 |综合 |选做 | |

|17 |1-溴丁烷的制备及折光率测定 |7 |综合 |必做 | |

|18 |糠酸和糠醇的制备 |6 |综合 |选做 |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平时成绩权重0.70,实验操作考试或笔试权重0.30。缺做实验课时≧20%总学时,取消实验成绩。实验课程成绩以百分计。

五、大纲说明

参考教材:《大学化学实验》,朱卫华主编,科学出版社。

制定人:曹金星、陆 晓 青 审定人:刘华 批准人:朱卫华

2012年6月8日

化学类综合性实验(Ⅱ)

Experiments of Comprehensive Chemistry(Ⅱ)

课程编号:13360420

学 分:1

实验总学时:1周

先修课程:医用无机化学、医用有机化学、医用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

一、目的与任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化学事实,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指导实验。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掌握常见试剂的使用以及常见离子的基本性质和鉴定。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还可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包括勤奋不懈、谦虚好学、团结协作、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的训练,养成准确、细致、整洁、节约、有条不紊等良好实验习惯,这些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及其用途,练习洗涤和干燥常用仪器。

(2)学习试剂的取用,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

(4)复习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数据处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滴定分析基本方法训练 |3 |基本技能 |必做 | |

|2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2 |基本技能 |必做 | |

|3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 |综合 |必做 | |

|4 |工业纯碱中总碱度的测定 |2 |综合 |必做 | |

|5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3 |综合 |选做 | |

|6 |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测定 |2 |综合 |选做 | |

|7 |铅铋混合液中Pb2+,Bi3+的连续测定 |3 |综合 |选做 | |

|8 |补钙制剂(葡萄糖酸钙)中钙含量的测定 |3 |综合 |选做 | |

|9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 |综合 |选做 | |

|10 |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 |2 |综合 |选做 | |

|11 |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3 |综合 |选做 | |

|12 |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3 |综合 |选做 | |

|13 |铜盐中铜含量的测定 |2 |综合 |选做 | |

|14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 |综合 |选做 | |

|15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2 |综合 |选做 | |

|16 |实验考核 |2 | |必做 | |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平时成绩权重0.70,实验操作考试或笔试权重0.30。缺做实验课时≧20%总学时,取消实验成绩。实验课程成绩以百分计。

五、大纲说明

参考教材:《大学化学实验》,朱卫华主编,科学出版社。

制定人:尹盛 审定人:刘华 批准人:朱卫华

2012年6月8日

机能学综合性实验

Experiments of Functional Science

课程编号:15360360

学 分:1

实验总学时:1周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病理生理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机能学是实验性科学,是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验证理论,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对科学工作的严肃的态度,培养根据客观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机能学实验主要是动物实验,实验包括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反应、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等环节。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前应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培养独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要求掌握下列基本技能:

1. 一般实验动物的捉拿,给药;

2. 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保养;

3. 兔颈总动脉分离及插管;

4. 兔气管分离和插管;

5. 麻醉药的使用;

6. 实验现象的观察及记录、分析、讨论,联系结果得出结论,写出报告。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机能学实验方法、仪器设备、生物信号系统介绍,家兔麻醉 |5 |综合 |必做 | |

| |、固定。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引导正常呼吸、血压曲 | | | | |

| |线。 | | | | |

|2 |呼吸衰竭 |5 |综合 |必做 | |

|3 |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拟胆碱、抗胆碱药对血压的 |5 |综合 |必做 | |

| |影响 | | | | |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以实验报告和平时操作为考核依据,各占50%。平时操作包括课堂表现(20%)、实验操作(20%)、器材使用(5%)、卫生工作(5%)。百分制评分。

五、有关说明

第三学期集中学习。

制定人:李静 审定人:陆荣柱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I)

课程编号:15360330

学 分:2

实验总学时:2周

先修课程:生物学、病理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医学检验实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完成通用技术应用能力,对实验结果具有分析和解释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实验的操作;熟悉有关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仪器、试剂。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3 |验证 |必做 | |

|2 |琼脂糖凝胶电泳、双向电泳 |3 |验证 |必做 | |

|3 |细胞计数板应用 |3 |验证 |必做 | |

|4 |血液标本采集、血涂片制备及瑞特染色 |3 |验证 |必做 | |

|5 |革兰染色及细胞基本形态观察 |3 |验证 |必做 | |

|6 |细菌培养基制备、细菌分离及接种 |3 |验证 |必做 | |

|7 |常用细菌鉴定技术 |3 |验证 |必做 | |

|8 |抗体制备 |3 |验证 |必做 | |

|9 |酶免疫测定及相关技术 |3 |验证 |必做 | |

|10 |细胞培养技术 |3 |验证 |必做 | |

注:1、类型---指设计性、综合性、验证性;2、要求---指必修、选修;3、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综合实验技能考核组成,平时成绩占30%,综合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占70%。

制定人: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I)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II)

课程编号:15360340

学 分:2

实验总学时:2周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熟悉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相关原理和操作流程,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及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编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3. 掌握相关实验原理;

4. 了解实验流程;

5. 记录实验结果;

6. 针对实验结果开展实验讨论;

7. 做好思考题,归纳实验中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

8.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人外周血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 |6 |综合 |必做 | |

|2 |核酸浓度与纯度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6 |综合 |必做 | |

|3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基因组DNA和PCR产物 |6 |综合 |必做 | |

|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6 |综合 |必做 | |

|5 |实时荧光定量PCR |6 |综合 |必做 | |

|6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 |6 |综合 |选做 | |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笔试为考核依据,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占70%,实验笔试占30%,总分100分。

五、有关说明

制定人: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II)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III)

课程编号:15360370

学 分:1

实验总学时:1周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断常常基于多个实验指标的检测,因此,需要学生对于临床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要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同时,在系统地学习了免疫学检验技术后,要求学生对于免疫学检验中所涉及的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此,本课程将即利用综合性实验,帮助学生对所学技术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测应用从理论层与技术层面上有一个综合的认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观、全面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相关理论及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

(2)熟悉实验流程及实验设备、材料;

(3)熟练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测试相关数据;

(4)结果讨论及数据分析,找出相应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自身免疫病的实验室诊断及讨论 |15 |综合 |必做 | |

|2 |荷瘤动物的制备及免疫功能检测与分析 |15 |综合 |选做 | |

|3 |移植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免疫功能检测 |15 |综合 |选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过程、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试为考核依据,

成绩以100分计,60分以下为不合格,占课程成绩的60%;组织实验理论

考试一次,占课程成绩的40%。

五、有关说明

实验指导书:

1.夏圣 杨曙梅 主编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

2.柳忠辉 主编 《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

3.刘辉 主编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制定人: 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IV)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IV)

课程编号:15360380

学 分:3

实验总学时:3周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仪器分析,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临床检验学课程学习,培养的学生具有临床实验室常规检验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具有初步临床分析能力。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有一定的与医学临床对话能力,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

综合训练微生物学检验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并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操作与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应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对各种类型微生物感染做出正确诊断。

通过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学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性实验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具有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临床检验学

掌握尿液标本收集和保存的基本方法,掌握尿液理学、化学、显微镜检验的内容与方法,熟悉有关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了解尿液自动化分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熟练掌握各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程序、实验操作以及结果分析方法,熟悉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非发酵菌、弧菌、厌氧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螺旋体、真菌和病毒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性等基本特征,能够对各种类型微生物感染做出正确诊断。

检验核医学

熟练掌握核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放射性测量、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的实验原理。熟悉常用核医学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创新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临床检验学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尿液分析 |15 |综合 |必做 |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咽拭子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病原学诊断 |3 |综合 |必做 | |

|2 |粪便标本中肠道致病菌的病原学诊断 |3 |综合 |必做 | |

|3 |细菌的血清学诊断 |3 |综合 |必做 | |

|4 |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3 |综合 |必做 | |

|5 |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3 |综合 |必做 | |

检验核医学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

|1 |常用的核医学仪器介绍和演示 |3 |综合 |必做 | |

|2 |γ计数器的使用 |3 |综合 |必做 | |

|3 |蛋白质的碘化标记 |3 |综合 |必做 | |

|4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检测 |3 |综合 |必做 | |

|5 |3H-TdR掺入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3 |综合 |必做 | |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临床检验学实验成绩,以实验过程的态度、实验报告、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技能考核为依据,占课程成绩分别为5%、5%、50%、40%。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检验核医学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平时成绩(到课率、清理整洁、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分别占60%和40%。

五、有关说明

提供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并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指导。

制定人:朱伟 审定人:朱伟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Practice fo Medical Examination

课程编号:

学 分:51

实验总学时:51周

先修课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一、目的与任务

毕业实习是医学检验教学过程中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毕业实习,使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巩固提高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基本理论和检验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临床检验]

应该掌握项目

1.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方法,常用抗凝剂的正确应用,常用试剂的配制及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各种玻璃仪器清洗。

2.外周血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

3.红细胞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4.白细胞检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料细胞计数。

5.血栓与止血检验: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时间、出血间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

6.血液分析仪法常用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

7.血液学一般检查(包括血液分析仪法)的常用质控方法。血常规常见直方图、散点图的分析、镜检标准等。

8.尿液检查:尿液理学检查、有形成分镜检、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自动化分析、尿液特殊化学成分检查。

9.粪便检验:常规检查,隐血试验。

10.脑脊液及浆膜腔穿刺液常规检查(理学、化学及镜检)。

11.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12.正确识别人体常见寄生虫卵、微生蚴、血吸虫毛蚴、疟原虫、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贾第虫包囊及滋养体等。

13.各种寄生虫检查技术:粪便直接涂片法,阴道毛虫检查,疟原虫检查等。

熟悉了解项目

1.职业病的中毒检查(点彩细胞)。

2.异常血红蛋白检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各种遗传病血液检查。

3.溶血性疾病检查:温育后脆性试验等。

4.出血性疾病检查:凝血因子、血浆复钙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消耗及纠正试验、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FVIII:C及FVIII:Ag测定,凝血仪的使用及质控。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F1+2测定。

6.血液粘度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

7.血小板功能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因子3(PF3)有效性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

8.体液检验:尿液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尿中氨基酸及代谢产物、尿微量蛋白质、尿蛋白定量测定,莫氏浓缩稀释试验,酚红排泄试验等。

9.其它特殊项目的检查: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检查、染色体检查、肿瘤融合基因的检测等。

10.唾液、泪液、羊水及滑膜液检验等。

(二)[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

应该掌握项目和内容

1.电解质测定: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磷、血镁、血铁等项目在相关电解质分析和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电解质分析仪的使用和日常维护。

2.肝功能试验: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蛋白质、清蛋白及清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等项目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的原理(终点法、速率法)、方法(参数设置、测定条件)以及注意事项、结果计算和临床意义。

3.心酶谱测定:AST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钙蛋白等项目测定的原理(速率法、免疫抑制法)、方法(参数设置、条件控件)、注意事项及其在CMI中的应用价值。

4.血脂血糖分析;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酯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 I、A II)、载脂蛋白B(B100)、脂蛋白[a](LP[a])、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耐糖试验等项目测定的原理(酶试剂法、化学法、免疫学法)、方法(参数设置、条件控制),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5.肾功能试验:尿素(BU)、肌酐(CR)、尿酸(UA)等项目测定的原理(终点法、酶法)、方法(参数设置、条件要求)和临床意义。

6.半自动和全自动化分析仪的性能检查(质量保证)、日常工作保养和维护,参数设置和应用。实际K值和校准K值的应用。

7.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8.血液气体分析(Ph、PO2、PCO2)包括经计算获得的指标如TCO2、AB、BE、SatO2、ContO2等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应用和治疗的指导作用;常见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血气分析仪的使用、保养和维护;血气标本的采集和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

9.电泳分析:血清蛋白电泳、LDH同工酶电泳等相关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有关电永仪和光密度扫描仪的使用、保养和维护。

10.临床生化的方法学选择和评价。

11.临床生化检验全面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质控图绘制,质控分析如在控、失控及失控原因);室间质量控制方法。

12.临床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包括光谱检验技术、电化学检验技术、电泳技术、干化学技术和酶学分析技术。

熟悉或了解项目和内容

1.血氨测定、碳酸氢根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酸性磷酸酶、GGT同工酶、ALP同工酶、CKMM亚类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价值。

3.激素如皮质酶、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T3、T4、VMA、HCG等测定方法。

4.脑脊液蛋白、糖的定理测定与临床意义。

5.基因诊断:遗传病、肿瘤的检测应用。

6.肿瘤标志物的检测:CAs、AFP、AFU、CEA、唾液酸等测定的原理操作和诊断应用。

7.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临床常规药物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三)[临床微生物检验]

应该掌握项目

1.常用细菌染色法。

2.常用染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3.临床常见标本(血、粪、尿、脓、痰、脑脊液等)的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细菌L型、厌氧培养技术、药物敏感试验(不同细菌选择药物的依据)。

4.常见致病菌的检查及临床意义,医院感染的监测、判定指标。

5.细菌学部分:(如遇不到材料时,希望适当安排一些菌种进行实习)

(1)化脓性球菌的检验与鉴定(包括淋球菌、肠球菌检验与鉴定)。

(2)肠道杆菌的检验与鉴定(包括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埃希菌属、沙雷菌属、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爱德化菌属、变形杆菌属及其它与肠杆力容易混淆的相关菌属)。

(3)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与鉴定。

(4)结核分枝杆菌检验与鉴定。

(5)革兰阴性厌氧菌检验与鉴定、细菌L型鉴定。

(6)药物敏感试验(扩散法、稀释法、E-test抗生素灭活酶的检测)。

(7)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室内质控、室间质控)的类型、项目及质控物。

(8)常见非发酵菌的检验与鉴定。

(9)苛细菌的检验与鉴定。

6.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部分

(1)病毒的微生物学诊断。

(2)真菌的检验与鉴定。

(3)梅毒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体的检验和血清学试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7.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检验上的应用。

熟悉了解项目

1.需氧芽胞杆菌检验。

2.钩端螺旋体的检验(包括钩体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反应)。

3.双相性真菌检验。

4.自动化细菌培养鉴定原理及全自动血培养仪的工作原理。

5.弯曲菌及军团菌的检验。

(四)[临床免疫学检查]

应该掌握项目

1.免疫浊度试验,免疫化学发光试验。

2.肝炎的免疫学检测,AI DS的免疫学检测。

3.各类免疫球蛋白测定。

4.补体检测:如CH50,C3、C4含量等测定。

5.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6.各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如抗核抗体、抗DNA、ENA抗体等的测定)。

7.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试验:(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

8.放射免疫检测技术。

9.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

10.特种蛋白分析仪的操作原理、质量控制。

熟悉了解项目

1.异嗜凝集试验。

2.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包括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功能试验)。

3.免疫细胞表面膜分子测定(包括荧光、FCM)等。

4.临床常见的病毒血清学试验。

5.免疫层析、免疫渗滤试验。

6.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检测。

(五)[临床细胞学试验]

1.骨髓细胞的分类及鉴定,常见血液病的骨髓象。

2.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如过氧化物酶,中性料细胞碱性磷酸酶,脂酶,铁料染色,糖原PAS染色等。

3.脱落细胞的H-E染色法。

4.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5.食道、胃脱落细胞检查。

6.痰涂片检查癌细胞。

7.浆膜脱落细胞检查。

熟悉了解项目

1.尿液脱落细胞检查。

2.鼻、咽、其他部位脱落细胞检查。

3.淋巴结、乳腺、甲状腺穿刺、肝、脾、皮肤印片细胞检查。

4.羊水染色体检查等。

5.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及染色体检查。

6.流式细胞术白血病、淋巴瘤的免疫分型。

(六)[血型血库检查]

应该掌握项目

1.ABO血型:正、反定型,A1、A2亚型鉴定。

2.Rh血型的鉴定。

3.交叉配合试验,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异常原因及处理方法。

4.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检查。

5.血库的基本技能:如献血员的管理、血库用具清洁、贮血、发血。

6.输血的应用:输血的原则、成分输血、血液制品、输血前的准备、输血方法、输血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及预防和处置。

熟悉了解项目

血小板抗体检查、白细胞凝集试验、HLA相关检验等。

(七)[临床内科实习](或传染科、儿科)

(一)目的与要求

在临床内科实习期间,要求每位同学分管3~4张病床,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大病历、提出诊断、处理意见及实验诊断方案。并结合病例完成血、尿、粪的一般检查。通过临床内科实习,掌握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密切检验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思维能力,增强与临床对话的能力。

(二)实习病种

(1)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肺癌、呼吸衰竭、胸水的鉴别诊断等。

(2)循环系统: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3)血液系统: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等。

(4)泌尿系统:肾炎、贤肾病综合症、尿毒症、尿路感染等。

(5)消化系统: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肝昏迷、胆道感染、胆石症、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腹水的鉴别诊断等。

(6)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7)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等。

(8)传染病:肝炎、菌痢、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乙脑、流脑等。

(三)操作

1)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有关穿刺:腰穿、胸穿、腹穿、骨穿等。

2)见习肝组织活检、心包穿刺、心导管置入、胃镜检查、肺功能测定等。

三、本课程开设的项目

临床内科实习 8周

临床常规检验(包括住院病人的血、尿、便检验) 8周

临床细胞检验(包括血液、骨髓、肿瘤、脱落细胞) 4周

血库 2周

临床生化检验 6周

临床微生物检验 8周

临床免疫学检验 5周

毕业论文 10周

制定人:严永敏 审定人:邵世和 批准人:邵启祥

2012年6月8日

................
................

In order to avoid copyright disputes, this page is only a partial summary.

Google Online Preview   Download

To fulfill the demand for quickly locating and searching documents.

It is intelligent file search solution for home and business.

Literature Lottery

Related searches